原标题: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稻浪

玉溪峨山县双江街道桃李村,有个名叫桃李谷的地方。这是个约有上千亩良田的小山谷,每年四月插秧,到金秋时节,谷内的稻子便成熟了,稻田如金色的地毯般,秋风微拂,稻浪滚滚,稻香弥漫。插秧时,放入田里的鲤鱼这时长到半斤左右,“摸”一篓鱼,提回家油炸、清蒸、红烧,配上软糯的白米饭,是最幸福的味道。

风吹稻浪

这是一条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小山谷,离峨山县城20余公里。

车子在蜿蜒的山谷中穿行,两边青山隐隐,渐渐地,视野逐渐开阔,路两边出现一块块稻田。田里,有的稻谷已收割完毕;有的稻谷被堆成稻跺;还有很少一部分,稻农还未来得及收获新谷……

当地稻农告诉我们,桃李谷四季如景,金秋是最美的,一块一块的稻田相连成片,一排一排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像一轴画卷,明艳动人。这里是山谷地势,若是高空俯瞰,碧绿的群山簇拥着金黄的稻田,应该会像一条金色的绸缎绕在山谷间吧。

稻农也不知祖辈们从何时开始在这里种植稻谷,只知每年的四月是插秧的季节,一簇簇稻苗被整齐划一地栽入水田,良田边便有一条河流,山上玉河水库的水通过这条河流,世代滋养着这方水土。到八、九月份,田里的稻谷就成熟了,稻农们开镰收割,三五成群的农户或割或打或绑,一时间,空气中充满了沁人心脾的稻香。

董科琼告诉我们,通常一亩田能产粮一千多公斤,桃李谷的稻谷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全生态种植,所以一亩田只能产700公斤左右。即便如此,稻农依然遵守着一年只种一次的传统,他们觉得,这样,米吃起来才软、糯、香、甜。

辛苦了一天的稻农,一碗糯香的白米饭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嘉奖,不用鱼肉相配,也吃得欢喜。或是打浆做成米粉,在热锅中汆一下,配点肉酱或油辣子,也是鲜香无比,内心满足。

田间野趣

不知从何时起,这里的稻农在插秧的时候,会在田里放些鱼苗。“不是名贵的品种,多是鲫鱼和鲤鱼。”柏云飞告诉我们,刚买回来的鱼苗只有成人的两个指头肚般大小,鱼苗放进田里,瞬间就找不到了。随着稻谷一天天成熟,藏在稻田里的鱼儿,也吃着稻花一天天长大。“左不过半斤,个头大的也仅有一斤重。”

收割完毕的稻田,成为孩子们最自在的游乐场。三五成群的孩童,一个个卷起袖子、挽起裤腿,欢脱地跳进泥田里摸鱼。原本清亮的水面一会儿就变得浑浊不堪。加上稻花鱼偏小,双手只能凭感觉在泥田里摸索,好不容易抓到一条,稍不留心就“滑”走了,泥浆瞬间“跑”到了孩童的胳膊上、脸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享受这种乐趣。摸到大个鱼的小伙伴则发出高分贝的惊呼声,引得其他小伙伴艳羡不已。

田间的收获,充盈了孩童们的生活,也丰富了稻农的餐桌。

厨房里,徐建正在两个大铁锅前忙活着。一只大铁锅里的油已经沸腾,处理干净的鱼被放进油锅,瞬间,香气四溢。“在我们这里,稻花鱼通常有三种烹饪方式:油炸、清蒸和红烧。”油炸时,不用去鱼鳞,只把内脏去除、洗净,表面撒盐,腌制两三分钟,用大火炸十多分钟就能出锅。刚出锅的炸鱼,表层油亮金黄,吃一口,皮酥肉嫩,“虽然这些稻花鱼不是什么特别的鱼种,但因生长在到田间,以稻花、昆虫为食,长得肥美水灵、无泥腥气,味道很是鲜美。”柏云飞说。

清蒸鱼也很简单,处理干净的鱼放入简单调料,搭配姜、葱花、韭菜等就可上锅清蒸,蒸好后的鱼鱼肉细嫩鲜甜。红烧鱼制作步骤相对多些,去除内脏、清洗干净后,锅中放油烧热,先用小火将鱼两面煎至金黄,放入蒜片、姜片、红尖椒圈,再加入料酒、酱油和适量清水,小火煮至熟透,放入调料调味即可。

稻农们不是大厨,却用自然的馈赠,做出了最好的味道。

花鼓“打”起

“打花鼓,舞幸福,花鼓打起来。打花鼓,舞幸福,花鼓跳起来……”桃李小学的操场上,彝家妇女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她们跳的是彝族花鼓舞。

峨山是彝族花鼓舞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峨山彝族花鼓舞有两大特点:套路多;动作干净有力、柔中带刚。”峨山县文工团团长李剑锋说。

据悉,自花鼓舞传入峨山后,融入了当地彝族“跳乐”中的“韧脚”“跺脚”“颠脚步”“引步”等动作,有“四合心”“蛇蜕皮”等套路,模仿动物、反映生产劳动或以自然界中的事象命名。这些套路多为连贯或穿插组合表演,有时一段舞中有多个套路相组合,也可单独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花鼓舞分快、慢两种节奏,慢板称‘板鼓’,击打有力,动作干净;快板称‘紧鼓’,柔中带刚。”李剑锋告诉我们,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丧葬、祭祀,后广泛用于婚丧、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动,现已成为仪仗及广场表演的主要内容。

“峨山县有五百多个自然村,花鼓舞队伍有一千余支,共一万多人。”柏云飞告诉我们,每逢开新街(当地彝族群众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集日),会有上千人一起跳花鼓舞,场面十分壮观。

来源:大观周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