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信心提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造孕育企業家的標杆城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溫州自創區浙南產業集聚區核心區,浙江明泰控股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近日捋了捋公司賬目,統計結果令他們欣喜,“今年以來享受的財政補貼和稅收獎勵等各項優惠有1000多萬元全部到位,這些真金白銀的惠企政策,實實在在爲企業補充了新鮮血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溫州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宏大藍圖中,圍繞大羅山區域,有了全新的定義——環大羅山科創走廊。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6W0Ff6ULq7D6\" img_width=\"444\" img_height=\"302\" alt=\"“兩區”建設加速度!溫州舞動創新驅動龍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作爲浙江大學與市政府重大戰略合作項目,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7月11日掛牌。 劉偉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羅山區域,千百年來溫州地理版圖的城市綠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溫州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宏大藍圖中,圍繞大羅山區域,有了全新的定義——環大羅山科創走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裏,正在打造功能完備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正在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能級國家大學科技園、校地合作平臺,吸引集聚着國內活躍的科創要素……它猶如一個磁場,吸納各方躍動的創新創業因子,構建起“雨林型”創新生態體系,打造溫州產業版圖的“創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縮鏡頭,放眼甌越大地。在“兩區”建設的火熱圖景中,“兩個健康”溫州先行“80條新政”146項具體舉措加速落地,編織成一張張助企惠企之網,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厚植創新創業創造的沃土,市場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彰顯溫州“孕育企業家的標杆城市”的成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服務對接國家戰略,溫州在打響擦亮“兩區”金字招牌的同時,實現了自身更大發展。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連續17個季度保持在7.5-8.5%區間;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5%、居全省第一;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入庫數居全省第一……一批基礎性、標誌性指標持續攀升向好,讓溫州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環大羅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城市綠芯向溫州“創芯”蛻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坐擁城市“綠肺”三垟溼地和生態腹地大羅山,長久以來,大羅山區域以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示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面,是高教園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浙南科技城、浙南產業集聚區等一顆顆散落在大羅山周邊的明珠。另一面,是溫州長期爲人詬病的創新活力不足、創新質量不高、發展路徑依賴的短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乘着“兩區”建設的東風,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揚長補短,把環大羅山科創走廊規劃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將其作爲深化“兩區”建設的龍頭工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裏,高端創新要素激情碰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來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來了!華中科技大學溫州研究院輻射帶動能力變強了!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展開實質性運作。北斗產業基地、中國眼谷、中國電子(溫州)信息港等一批重大項目加速落地建設。與現有浙南產業集聚區、浙南科技城、高教園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構建起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學研鏈條,釋放創新創業的“強磁場”效應。正如中科院院士、國科大副校長徐濤所言,來到溫州後,深切感受到地方對科技、對人才的重視,更堅定了校地合作開花結果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裏,創新創業夢想生根發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頭連着學界、一頭連着業界,國家大學科技園今年擴容9倍,建築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佈局建設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等四大新興產業園。甫一運行,就集聚入駐了241家初創型企業。溫州聚創電氣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桂初教授表示,其團隊孵化面積從400平方米擴至4000平方米後,新產品銷售規模今年有望繼續實現翻倍增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物理空間擴容,催化初創企業加速破繭,創新活力的迸發,則牽引帶動整個區域發展質量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45.4%,居全省第二;新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08家、增長67.1%;畝均稅收21萬元,居全省第三,畝均增加值76.4萬元,居全省第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助企惠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新舊動能轉換跑出加速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兩區”建設的主力軍。企業數量多不多、質量高不高、活力強不強,是檢驗“兩區”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託“兩區”建設紅利,溫州市厚植創業創新沃土,大力實施百企上市、千企上規、萬企上雲“三上”計劃,讓現有企業加快上規模上臺階,讓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不久,溫企朝隆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金石包裝有限公司入列國家工信部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朝隆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雙組份熱風生產線技術,讓非織造布覆合產品有了更多性能和功能拓展,打破進口依賴,實現國產替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溫州,像朝隆紡織這樣抓牢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培育企業正呈井噴式增長,創新型企業加速破繭。上半年,全市新增上市報會企業7家、規上工業企業660家、上雲企業53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08家,同比去年同期增幅達67.1%,“專精特新”“小升規”培育企業入庫數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市場信心持續提振,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00萬戶,成爲繼杭州之後全省第二個市場主體總量突破百萬的地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與溫州市爲企業量身定製的創建“兩區”先行先試政策體系和指標體系密不可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精準高效實施“兩個健康”溫州先行“80條新政”146項具體措施和自創區“特殊政策12條”,配套實施人才新政“40條”、降本減負“42條”、金融服務實體經濟“14條”等一系列政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率全國之先制定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設立5個維度35個指標,其中30個指標爲溫州市原創,形成了新時代“兩個健康”溫州標準,一批首創性改革事項在全省複製推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信心提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造孕育企業家的標杆城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溫州自創區浙南產業集聚區核心區,浙江明泰控股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近日捋了捋公司賬目,統計結果令他們欣喜,“今年以來享受的財政補貼和稅收獎勵等各項優惠有1000多萬元全部到位,這些真金白銀的惠企政策,實實在在爲企業補充了新鮮血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擺脫“人情社會”困擾,讓企業第一時間享受政策紅利,爲企業創造更優發展環境,是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題中之義,也是推進“兩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像明泰這樣實打實享受政策紅利並及時拿到“紅包”的溫州民企還有很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剛性兌現“惠企直通車”產業政策12.6億元,惠及近8000戶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統領下,惠企政策“直通車”不斷升級,優化兌現流程和信息平臺,推動實現惠企政策“一站式、無障礙”直通企業。深入開展“三服務”和“萬名幹部進萬企”活動,截至6月底,全市“三服務”活動累計收集問題5714個,已化解銷號5423個,化解率94.9%;建立了一批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有力破解企業發展中一系列堵點、難點、痛點問題。惠企政策“直通車”、爲僑服務“全球通”等一批改革舉措創造了“溫州經驗”,列入全省可複製推廣工作清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溫州人紮根了。“溫州人守信重諾,是投資合作的好夥伴。”作爲一名去年“落戶”溫州的新溫州人,招商蛇口溫州公司總經理祝小青坦言,溫州的城市發展格局和開放融通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也讓企業與溫州各地的深入合作進一步拓展了空間,很有信心繼續把溫州板塊做大做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外溫商回來了。“當初想把生產基地重新建在國內,選擇落戶溫州的時候,身邊親友還有不同意見。”攜阿聯酋新材料板業產業園回溫的溫商姜捷說,從市領導親自牽頭抓招商抓服務,到項目簽約落地的點點滴滴,一路走來充分證明回溫投資的選擇十分正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溫州市重大產業項目謀劃招引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共申報“152”項目54個,落地14個;新招引億元以上產業項目82個,入選第一批省重大產業項目清單29個;新引進總部迴歸項目39個,累計實現迴歸稅收17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溫州始終成爲企業家的盛產地、成功地、嚮往地,成爲孕育企業家的標杆城市。”這句擲地有聲的宣言,在“兩區”建設的進程中愈加豐富飽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區”建設龍頭舞動,更讓溫州再造改革開放新優勢、再創高質量發展新輝煌有了新的註腳和詮釋。\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04981024066816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