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间藏着精工巧劲,一唱一和间藏着质朴纯真。人杰地灵的江西,随处都闪耀着人文的光芒。9月1日起,江西日报微信《夜读》栏目联合江西省散文学会推出“江西散文名家专辑”

今天要与您分享的第三十三篇作品是——中国作协会员朱强创作的《墟土》后记。请跟随他的笔触、他的声音,去领会散文作品的深远立意,字字珠玑,自有天地。

《墟土》后记

文/朱强

我对“墟土”这个词汇的理解是这几年才开始变深刻的。以前,我以为“墟”也就是废墟一类的东西。断壁颓垣,荒烟蔓草。后来,我觉得好奇,去查字典。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没想到“墟”的意义在古代那么丰富,比如土堆,故城,以及乡村集市。这都是我喜欢的意象。可是,如此别人会觉得你取向奇特,这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偏偏不爱,却喜欢上了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土堆,这纯粹是和现代人类的审美过意不去,可是我的确喜欢这人间之墟,喜欢这面貌笨拙之物。

墟很大气,饱满。你想想,在平坦的地方。突然隆起这么一个圆形的东西,上面可能长满了草与树木,也可能一毛不长。但我心里却觉得墟土的样子有点像人类文明的童年。巨细不加修饰。一切自然天成。在墟土中心,你能够感受到各种笔画尚不成形的汉字在里画踢腿,伸胳膊。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当然,我也喜欢成为废墟的墟。喜欢那颓废荒芜的面貌。像一张十多天没有刮过胡须的脸。这几年,我生活虽则安稳,但也经历了之前不曾经历的许多,比如长辈的故去,朋友的离散,人群中见到许多纠葛与血泪,这些人生经历让我对墟土的理解更加深刻,每一件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厚实的墟土,每个人一生中经历的事都像颜料一样堆积在大地上,一层又一层,然后变成漫天的土。我想到我爷爷最终躺卧在草席上的那个姿势,那种和大地保持平行的状态。这些可能就是我对墟土的理解了。当然,我的理解并不悲观,我想到人间许多美好的事,许多可爱的面孔,他们都装在墟中。墟是最结实的酒缸。装着最美的友谊与最美的记忆。我在这本取名为墟土的小书中大致也就写了这么一些东西。比如生养我的城市赣州,以及在这小小城中,我的亲人,我的过去,我血液中的狂妄与偏执。我喜欢把自己始终埋藏于这墟土之中。在这不见天日的暗室我能够真实地体会到时间在每件事物上所花的心思。另外,根据字典里的解释,墟也就是丘陵之地,而我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地名——赣州。它的四周恰好都是丘陵,山一座挨着一座,既不崇高,也不伟大,它们像牧羊人赶着密密的羊群在大地上慢悠悠地走着,而赣州就在羊群中间。作为一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它记得我祖辈搬来这第一天的样子,也记得我出生时 的样子。我家所有的过去以及我的所有的过去都被它收藏起来,但它却并不把这些给人看,它将这些隐身在时间深处,像一个硬盘将一切收藏于这庞大的墟中。每年春节与各种节假,我都要给自己买好车票,回到那,看看熟悉的天空与城墙。看看老街与各类行人的脸。我有意使自己置身于闹市,在各种琐碎、日常的对话中,我深刻体会到故乡在一个人的骨骼与血液里的强大生命。屈指算来,我已离家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深刻感受着人在大地上的重量总是不断增加着的,命运会把你一点点变得沉重,在沉重中越见渺小,以至于无法再远走高飞。你在一步步妥协,一步步落为一个俗人,这是宿命,也是现实。即使一切成为了灰烬,但墟还在,它将托举你,让你看见更多隐蔽的事物,看到天空与河流上的闪光。古人讲,墟土之人大。尽管这意思,我不甚了了。但我看来,人站在墟土之上,自然也就和墟成为了一个整体。

作者简介

朱强,1989年生出生赣州。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青联委员。在《人民文学》《天涯》《花城》等处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墟土》《生活在江西》等。获得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等。

作者、朗读者:朱强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张雪 杨莹 实习生张琳 徐玲

制作、编辑:杨莹

美编:胡嘉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