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更迭,必定掃清前朝的勢力,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前朝皇帝。畢竟如果還留着前朝餘孽,那新朝的政局就會不穩定,影響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新朝皇帝上位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是燒盡前朝,斷了亂黨的念想。

但是五千年的歷史裏,還是有一顆滄海遺珠,那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之後,他在梟雄羣起的戰亂年代,還安安分分的活了61年,這個亡國之君爲何沒有死在別人手上呢?

辛亥革命之時,權衡利弊之下,清政府主動退讓,得到了豐厚的補償。在當時,新政府承諾給清政府400萬白銀,在新幣發行之後,變成400萬元。

溥儀雖然拿到了這筆錢,但是已經失去了權利,而革命黨人又是蠢蠢欲動,溥儀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歷代以來,皇帝的安全問題都要裏三圈外三圈的派人巡視,但是顯然這時候的溥儀的身邊也沒有了以往的排場,至於保護安全的侍衛更是形同虛設。

溥儀雖然退位,但是影響力還是很大,各行各界的大佬拜訪是絡繹不絕。而在已經逝去的冷兵器時代,槍械的佩戴更加加重了溥儀的危險。爲了自己的安全,溥儀拿出爲杯水車薪的錢財,命手下人購買當時名叫'陰陽磁葫蘆'的檢查工具,對來來往往的大佬進行搜查,溥儀這纔對自己的人身安全高枕無憂。

其次,雖然有很多能人志士在響應辛亥革命,但是也不缺乏前朝的忠誠之士誓死反抗。若是新政府在這個時候殺溥儀,顯然會造成新一波的天下動亂。而反過來,若是不殺溥儀,老百姓會覺得新政府以仁治國,有助於新政府政局的穩定。

何況滿蒙兩百多年的親家,素來爲一體,若是溥儀在這個時候有個三長兩短,兩方動亂。中國在當時已經是四分五裂,經不起一點點的波瀾,若是溥儀再出事,很容易讓那些覬覦中國的小人趁虛而入,竊取果實。

最後一點原因,當時溥儀上位之時只是一個三歲的孩童,懵懂無知。清朝亡國之際,也只是六歲。國家大事離他還是太遙遠,天下動亂和他也是遙不可及,所以這個期間根本沒有溥儀什麼事清,自然也輪不到一個孩子爲國殉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