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74aa07b2c3c48f38444a5b10affadb6\"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2036\" alt=\"「藏界關注」沈子丞的書畫藝術造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沈子丞《五言書法對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畫理精湛 回味無窮\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沈子丞曾潛心編輯的《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國畫鑑賞》等書爲藝壇所推崇,其中,沈子丞許多精闢的論述至今對中青年畫家有着指導意義,限於篇幅摘取若干。\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ed24d21c94542c3898b8acfbc9fa466\"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830\" alt=\"「藏界關注」沈子丞的書畫藝術造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沈子丞作《唐人詩意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文氣十足 逸氣奪人\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沈子丞,原名沈德堅,字之淳,浙江嘉興人。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今年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沈子丞先生誕辰115週年。筆者每每觀看沈子丞的書畫,實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他的每一幅畫作,無論是人物、山水或是花鳥,無不寓涵着深遠的意境,尤其是沈子丞的詩文、繪畫、書法相互爲用、相互滲透,相輔相成,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從沈子丞展出的作品來看,文人畫的筆墨和氣質在作品裏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這也是筆者對沈老最爲欽佩的地方。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沈子丞作品隨蘇州吳門畫派名家作品一同在北京美術館展出時,李可染和黃胄看後大加讚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卓有成就的書畫大家生前卻極不得志。即使現在提起沈子丞,恐怕當今畫壇許多人對他仍比較陌生。沈子丞生前既沒有一官半職,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平時甘居寂寞,潔身自好,埋頭畫案,緘默寡言,不善應酬和交際,又常常隱居蘇州,故常被人遺忘。\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ed24d21c94542c3898b8acfbc9fa466\"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830\" alt=\"「藏界關注」沈子丞的書畫藝術造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沈子丞作《唐人詩意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文氣十足 逸氣奪人\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沈子丞,原名沈德堅,字之淳,浙江嘉興人。號聽蛙翁,畫室名“聽蛙館”“壺蘆庵”。沈子丞自幼喜愛繪畫,早年就參加了名聞遐邇的“蜜蜂畫社”和“中國畫會”。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圖書部得以觀摩歷代名畫,潛心研習,畫藝大進。期間,他花了很大功夫臨摹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唐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宋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元趙子昂《蓮社圖》等等,其中臨顧愷之《女史箴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以沈子丞是一位傳統功底極爲深厚的畫家。20世紀20年代已在中國畫壇展露頭角,當時人們稱沈子丞爲“新出土”,意思說他是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芽。1929年,他的兩幅作品參加了第一次中日繪畫展覽,其中一幅還送往日本展覽。接着,全國第一屆美展開幕,沈子丞的《仕女圖》以獨特的構圖、嫺熟的畫技、傳神的姿態使觀衆流連忘返。何香凝女士曾說:“我站在《仕女圖》前,有煮熟一鍋飯頃”,後沈子丞復作了一幅贈給何香凝作留念,沈子丞的另一幅《霧》則被德國柏林博物館收藏。1949年後,他遵循董其昌提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先後遍遊黃山、泰山、華山、長江三峽、桂林、敦煌、洛陽、西安等地,飽覽名勝,眼界開闊,故他的作品以造化爲主,既求形似,更重神似,富以高度的藝術概括。1956年,沈子丞與吳湖帆、賀天健、陸儼少、唐雲、張大壯等同爲上海中國畫院的第一批畫師。1996年,沈子丞在蘇州病逝,享年92歲。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沈子丞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多面手,擅長人物、山水、花卉、書法、畫理、鑑賞及棋藝。尤其是他的繪畫不以生硬霸悍爲目標,而是遵循中國寫意畫綿裏藏針的準則,自闢蹊徑,別開生面。他的人物畫師法郭清狂、陳洪綬、華新羅,用筆凝練、神態生動、古樸可愛,一掃明清人物畫中的匠氣,同時他的人物畫沒有絲毫霸氣,而且具有醇厚古雅的格調;山水畫取法石濤,蒼渾不拘一格,偶作寫意花卉蔬果,也頗爲精彩;沈子丞的書法也是獨具面目,他取法鍾繇,所書法勢在隸楷之間,渾厚古樸、濃淡相間、外婉內遒,運用筆根橫刷,使其所書毛中見潤,頗爲耐看。不過,沈子丞最爲精彩的是用他極其淵博的學識在畫上題詩,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果。他曾作《鍾馗圖》,畫面上一鍾馗蹲坐,接受小鬼勤抓癢,題曰:“諸鬼殺盡,獨留此精,馬屁精也”, 這一絕妙題跋,含意深刻,也是沈子丞敏銳觀察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74aa07b2c3c48f38444a5b10affadb6\"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2036\" alt=\"「藏界關注」沈子丞的書畫藝術造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沈子丞《五言書法對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畫理精湛 回味無窮\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沈子丞曾潛心編輯的《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國畫鑑賞》等書爲藝壇所推崇,其中,沈子丞許多精闢的論述至今對中青年畫家有着指導意義,限於篇幅摘取若干。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技法,沈子丞說:“作畫的技法,固然需求熟練,但亦不能表現的筆筆老到,總也要有嫩處纔好,如若滿紙老氣橫秋,往往會大煞風景,失去韻味,必須也要有嫩筆,纔會產生透逸之感,而餘味無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談到繪畫風格,沈子丞認爲,風格這東西,牽連到意識形態思想內容的,嬌揉造作的人,總畫不出落落大方的畫來,用筆也有高雅庸俗之分,所以判定風格高下,不獨在形式,實際牽連到思想內容,這和一個人的學識、胸襟、氣度、涵養都有關係。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作品創作,沈子丞說:“畫豈能幅幅皆精妙乎?精選者不過十取二三。”“我畫的作品,往往10件中有一件尚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談到師生相處,沈子丞認爲,做先生的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要爲學生的進步盡力,不要一輩子把學生壓在自己的下面,學術總應該一代勝過一代的。老師如果教不出超過自己的學生,那他的教育方法便是失敗的,當然,在相處之間,師生應該互相尊重,後生尊重前輩是尊重歷史,先生愛護學生是愛護未來。所以,在藝術上,先生不但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而且要創造條件讓他們超過自己。俗話說:“師傅引入門,修行在自身”,先生責任在引路,而不是“劃地爲牢”,把學生圈死在一個圈子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這些見解是沈子丞留給後人極爲寶貴的財富,細細品味,受益匪淺。\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市場行情 嚴重低估\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在藝術市場上,沈子丞的作品卻是一波三折,20世紀90年代初,沈子丞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不多,偶有亮相,價格不高。1993年,沈子丞的《黃粱夢醒》在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76萬元成交;1996年,沈子丞的《水殿春深圖》被朵雲軒拍至2.8萬元;1997年,他的《山水人物》12開冊頁在新世紀拍賣會上以7.7萬元成交,創下當時沈子丞作品的市場新高。以後,他的作品價格一落千丈,書法作品每幅價格在千元左右,繪畫作品在兩千至萬元之間,而且北京的一些大拍賣行一般拒收沈子丞的作品。直到近兩年他的作品開始被市場認可,作品價格呈穩步攀升之勢,特別是過萬元的作品大幅增加,不少精品在5萬元以上成交。2003年,沈子丞的《五老弈棋圖》被中國嘉德拍至2.09萬元。2004年,《逸關揮毫圖》被中貿聖佳拍至3.3萬元;《十八羅漢圖》手卷被上海崇源拍至9.24萬元。2011年,《百子圖》在上海嘉泰獲價32萬元;2014年,《八仙人物四屏》和《十二羅漢圖》在北京匡時分別以43.7萬元和27.6萬元成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沈子丞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來看,目前他的作品價格仍屬偏低。也正因此,香港和東南亞的一些典藏家對沈子丞的作品頗爲看好,並且堅信未來沈子丞的作品會走紅市場。(朱浩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097752696263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