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裏不管什麼官都坐轎子,不管什麼民也能有轎子當出行工具,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古代的轎子是很普及的交通工具。實際上,古代的轎子可不是你想坐就能坐的,尤其是官員,倒還真是管官不管民。當年永州鎮總兵樊燮坐八抬大轎,就被左宗棠參了一本,罪名是“逾制”。那麼,古代轎子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轎子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曆史。其雛形是大禹治水時所說的“山行乘欙”。“欙”就是轎子的鼻祖,用於山路之行,由前後兩個人擔在肩膀上,坐的人能省腳力(當然也苦了抬的人)。後來這種交通工具被稱作“肩輿”,直到宋代才稱作“轎”。

轎子最常見的是官轎、民轎和喜轎。

古人結婚時,新娘子坐花轎,新郎騎大馬。所以有“上錯花轎嫁對郎”之說。新娘子的花轎可以是兩人抬、四人抬、八人抬,這在使用上沒限制,拼的是財力。就像現代人結婚頭車是選瑪莎拉蒂還是比亞迪。

民轎就和現代人打的、叫專車一樣,花錢臨時僱的。

《水滸》裏楊雄把老婆潘巧雲騙上翠屏山時僱了一頂小轎。“當下楊雄把那婦人抬到半山,叫轎伕歇下轎子,拔去蔥管,搭起轎簾,叫那婦人出轎來。婦人問道:‘卻怎地來這山裏?’楊雄道:‘你只顧且上去。轎伕只在這裏等候,不要來,少刻一發打發你酒錢。’轎伕道:‘這個不妨,小人自只在此間伺候便了。’”《紅樓夢》裏賈雨村看上了甄士隱家的丫鬟嬌杏,託了媒人說合,“當夜用一乘小轎,便把嬌杏送進衙內去了”。這都屬於叫TAXI行爲。當然,土豪們可以家養轎伕,跟買私家車僱司機開車一樣。

講究最多的是官轎。

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叫“輦”。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中,唐太宗坐的輦由九名女子抬着。轎子作爲代步工具到隋代才通用起來,隨之官方將其納入“公車管理”範疇,規定了轎的使用等級。

朱元璋怕把官員養懶了,規定文武大臣都得騎馬,不許坐轎。後來這條制度逐漸放寬。明朝中後期後,各級官員都首選轎子代步,畢竟騎馬比較累人。一代賢相張居正生活奢侈,他坐的轎子居然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內設有客臥套間、廚衛,還有兩名服務員,可以大膽想象一下,這不啻於行走中的房屋啊!怪不得萬曆皇帝后來要清算張居正,單憑這轎子就讓皇帝眼紅的!

清朝建立後延續了明朝使用轎子的慣例,對各級官員的轎子規格進行了嚴格規定,而且武官不許坐轎,必須騎馬。所以左宗棠能彈劾樊燮做爲武官不騎馬反而坐轎,而且還是八抬大轎。清代對轎子使用的布料、顏色也有明確規定,所以一看轎頂材質和轎帷顏色就知道里面坐的是什麼品級的官員。一般官吏坐的是藍呢轎子或綠呢轎子。同時,民用轎子再奢華都不得衝犯了官轎的規格。

當然,什麼事都有破例。《環珠格格》里爾康的原型福康安所坐的轎子是三十六名轎伕輪番上崗抬的,威風八面,而且速度極快。有趣的是,打仗的時候這位貝勒爺也坐轎子。他能這麼“囂張”原因無非有二:一是背景夠硬!乾隆皇帝是福康安的親姑父,而且他還是清代第一個宗室之外被封爵的人。二是有錢!據說普通官員一年乘轎費也得八百兩銀子(坐車比這數目小一半)。這不是個小數目,要碰上個清官更是負擔不起。所以即使有乘轎權利的官員也未必都乘轎子。

轎伕的使用和管理也是個制約轎子使用的現實情況。四人抬的轎子一般要備三班人,也就是十二人輪班,就算節省開支也得備兩班,並不是只在四個人身上“薅羊毛”。因爲所走的路途遠近有別。近路好說,四個人能應付;要是遠一些,光是四個人無替換就喫不消了。現實情況就成了,轎子後面還跟着一輛車子拉替補的轎伕。這麼算來,使用轎子的人工成本絕對不是筆小開支了。《紅樓夢》裏的主子們出門也多是乘車。如賈府資深車伕焦大就是因爲讓他深更半夜出車所以來了場著名的“醉罵”。

轎伕的管理也是讓官員犯頭疼的事。別看你是高官,照樣對這些奴才沒辦法。管得嚴了,人家要不就撂挑子,要不就報復你,讓你的屁股受疼。就像張藝謀電影《紅高粱》裏姜文等人給鞏俐抬的那頂花轎,一路顛簸得你非得吐出去。而且轎伕是個專門行當,業內口碑相傳說主家的是非,損你清譽輕而易舉。所以是否坐轎還需好好掂量掂量。

作者:劉櫻姝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