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ET8GYIBZX0G6h\"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20\" alt=\"中國封建王朝60週年時發生了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來源:光明網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8c5zCF1xoO4p\"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37\" alt=\"中國封建王朝60週年時發生了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曾經有過大大小小數十個王朝,但能夠一統天下並維持60年以上的王朝卻屈指可數,先有漢唐與北宋,後有元明清。60年是個不同尋常的年份,人活到60歲時通常就算進入了老年,我們的祖先把60年作爲一個甲子,並依此進行輪迴。那麼,當中國封建王朝60週年前後的時候,分別是個什麼狀況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漢朝。\u003C\u002Fstrong\u003E公元前206年,劉邦創建了漢朝,60年後即公元前146年,當政者是漢朝第4位皇帝漢景帝。這一年,已是漢景帝在位的第12個年頭。由於漢初幾代統治者都能認真吸取秦朝覆亡的教訓,對統治方式進行了積極有爲的調整,實施較爲開明的政治,並延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三十稅一)等政策,到漢景帝時,經濟不僅得到了全面恢復還有長足發展,社會出現了歷史少見的富裕與穩定的景象,進而迎來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史稱“文景之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景帝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了吳楚七國叛亂,使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爲隨後的漢武大帝奠定了充分的政治基礎和物質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公元前146年),漢武帝劉徹剛滿11歲,史學家司馬遷已躁動於母腹。漢朝如旭日初昇,前景一片光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唐朝。\u003C\u002Fstrong\u003E公元618年,李淵創建了唐朝,60年後即公元678年,唐朝第3位皇帝高宗李治在位,實際當政者是皇后武則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經歷了20多年的“貞觀之治”,社會安定,經濟也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到了唐太宗統治的後期,皇室與貴族奢侈之風盛行,動輒勞民傷財,部分地區的社會矛盾開始激化。早在公元653年10月,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境內)就爆發了一場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領袖陳碩真據傳是一位美豔絕倫的女傑,她自封爲“文佳皇帝”,其鬥爭鋒芒直指當朝皇帝李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武則天以天后的身份,於674年向高宗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治理國家的十二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其內容包括:勸農桑,輕徭薄賦;免京師附近百姓租稅徭役;停止用兵,德化天下;一律禁絕浮華淫巧;停止大興土木;節省開支;廣開言路,杜絕讒言;王公以下學xi老子《道德經》;父在母亡,爲母守孝三年;獎勵有功;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祿;任官長久,才高職低者超級晉升。武則天爲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狠狠打擊了李姓皇族和以長孫無忌爲代表的外戚勢力,並終結了關隴貴族從北周以來長達百年的統治地位。這也在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爲社會經濟的持續進步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唐朝60週年時,政治相對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邊疆穩定,人口也迅速增長,王朝顯出勃勃生機,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678年),距唐明皇出生還有7年,距李白出生還有23年,距安史之亂爆發還有77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北宋。\u003C\u002Fstrong\u003E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60年後即1020年,是宋朝第3位皇帝宋真宗趙恆在位的第23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的宋朝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史稱“鹹平之治”。此後又經過仁宗到神宗數十年的治理,北宋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成爲世界首屈一指的文明國家,勝過唐朝著名的開元盛世。北宋畫家張擇端後來在《清明上河圖》中形象地描繪了首都汴京的繁盛景象: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大都會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雲集,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認爲:北宋的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宋朝被周邊小國視爲天國,宋人被外國人視爲優秀而高貴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宋朝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卻是“積貧、積弱”,一直備受外敵欺凌。克勞塞維茨說過,只有準備戰爭,才能得到和平。而一心想着和平,必然招致戰爭。宋朝的不幸恰好證明了這一點。北宋先是向遼、西夏求和,最終招致“靖康之變”。南宋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最終被蒙古人所滅。由於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是被人“龍袍加身”的,因而宋朝歷任皇帝對武將都很不信任。從“杯酒釋兵權”到岳飛等名將遭迫害,重文輕武成爲宋朝316年曆史中貫穿始終的治國方略。於是,趙普、寇準、呂蒙正、呂端、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一大批文人政治家脫穎而出。他們有的鞠躬盡瘁、剛直不阿,有的勇於改革,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英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8c5zR9v7X1vl\"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540\" alt=\"中國封建王朝60週年時發生了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宋真宗共在位25年,後人將其歸爲“好皇帝”之列。其實宋朝的積弱和最終覆滅正是真宗埋下的隱患。他登基第7年,即1004年,遼國大軍南下攻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勉強御駕親征。正當宋軍士氣方振、戰局對遼不利之際,宋朝卻在次年與遼國訂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每年向遼提供銀10萬兩、絹20萬匹,開創了以財物換苟安的先例。更糟糕的是,真宗在政治上陷入了迷茫,找不到收攬天下人心的辦法,竟然受小人指使,於1008年玩起了僞造“天書”的把戲。“天書”上說,宋朝皇帝的權力受之於天,將統治天下700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各地官員都稱發現“天書”,就連被貶到外地的寇準也跟着做假。所謂“天書”的內容無外乎對真宗的歌功頌德。真宗一直到死,都把這類自欺欺人的把戲作爲維繫其統治的法寶,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真宗在位期間還開啓了北宋的“朋黨”之爭,此後“朋黨”之爭愈演愈烈。到北宋後期,文官們的意氣用事,使得朝廷四分五裂,政令不通,一些重要的法律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嚴重損害了朝廷的權威。以至當金兵大舉入侵時,朝廷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終於遭受靖康之恥。因此有學者把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歸咎於朋黨之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1020年),王安石已躁動於母腹,距蘇軾出生還有17年,距靖康之變還有107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元朝。\u003C\u002Fstrong\u003E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爲“大元”,60年後即1331年,在位的是元文宗圖帖睦爾,他已是元朝統一天下後的第7位皇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元史·地理志》這樣記載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魏源在《元史新編》中說:“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漢唐。”照此算來,元朝疆土面積近2000萬平方公里,約爲今天中國國土的一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元朝的統治卻乏善可陳,因而好景不長。一方面是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蒙古貴族之間爲了爭奪帝位,長期相互傾軋,政局動盪。由於軍政大權落到了有實力的蒙古大臣之手,皇帝因而被頻繁更換。在忽必烈去世後的37年間,皇位已經7易其手,元文宗圖帖睦爾在位一共只有4年,卻經歷了兩次登基。另一方面,到1331年時,土地高度集中在蒙古貴族手中,昔日的遊牧民族已演變爲封建大地主。如泰定帝也孫帖木兒在即位前就曾獻出土地七千頃,順帝時由朝廷撥五千頃土地作爲公主的陪嫁。元文宗還把蘇州一帶肥沃官田包租給大臣燕帖木兒親屬,再由他們以苛刻的條件轉租給農民,用租佃的方法進行剝削。元朝統治者兼併土地的速度與王朝的迅速滅亡有密切關係。關漢卿的後半生是元朝的子民,他在《竇娥冤》等不朽的劇作中深刻揭露了統治者的殘暴,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表明早在元朝初期,社會矛盾就已經空前尖銳。到元朝後期,元朝政治更加黑暗,官員賣官鬻爵,賄賂公行。蒙古族統治者公然與龐大的漢族人爲敵,規定漢人不得持有兵器和寸鐵,漢人遭到北方人毆打時不得還報。文宗時的御史大夫伯顏等人甚至提出了殺絕漢族張、王、李、趙、劉五大姓的瘋狂主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1331年),距紅巾軍大起義還有20年,距元朝滅亡還有37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明朝。\u003C\u002Fstrong\u003E公元1368年,朱元璋創建了明朝,60年後即公元1428年,是明朝第5位皇帝宣宗朱瞻基在位的第4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間並不長,只有10年,後人也將其歸爲“好皇帝”之列。加上他父親仁宗在位那一年,後代史學家將這短短的11年稱爲“仁宣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盛世。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是因爲此間實行了休養生息,清靜養民的政策。而在此之前的永樂皇帝在遷都建造紫禁城、修建長城、疏通大運河、派鄭和下西洋以及五次北征等過程中,國家財務支出過大,賦稅徭役沉重,使民力嚴重透支。永樂後期,農業生產已經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導致很多地方出現了逃荒的現象,有些地區還發生了小規模農民起義,如永樂十八年(1420年),青州就爆發了唐塞兒領導的農民起義。宣宗朱瞻基看到了王朝潛在的危機,明白現在已到了必須休養生息的時候。於是,他勤於政事,還經常微服私訪民間疾苦。他出訪時只帶貼身侍衛,不講排場,不向地方攤派,與秦始皇、隋煬帝以及後來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完全不同。據說宣宗朱瞻基既不好色,也沒有什麼其他嗜好,唯一喜好的娛樂只是閒暇之餘鬥蛐蛐,不料卻落下個 “蛐蛐皇帝”的外號,被許多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昏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第二年(1426年),突然下令設置“內書堂”,專門教宦官們讀書。哪知道,此舉卻開啓了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的潘多拉盒子,成爲影響明朝命運的一件大事。明代司禮監的太監們是專門受理奏章的,再由他們呈送皇帝“批紅”。因奏章太多,即使勤於政務的朱瞻基也無法獨自處理,於是他只好委託有文化的太監代爲批紅,這樣的太監叫“秉筆太監”。長此以往,皇帝越來越依靠宦官,他們不僅幫助皇帝減輕政務,還能在政治上牽制打壓強勢的文官集團。從1442年以後的200年間,以王振、曹吉祥、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爲代表的宦官集團先後登場,並一度權傾朝野。因此有人認爲,明宣宗朱瞻基設置內書堂讓宦官讀書,給大明王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第八年(1433年),忽然頒佈嚴苛的禁海令,要求全國停止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若違反此禁令,不論商人和水手均被處死。在此之前,鄭和率領的船隊剛剛進行了七次遠航。禁海令使舉世無雙的明朝海上力量從此衰落。禁海令後來不幸被歷代統治者所沿用,對後世的影響更爲深遠,不僅使明朝中後期飽受海盜倭寇的侵擾,還導致了近代中國備受西方列強和日本的欺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1428年),距小說家吳承恩出生約有72年,距明朝滅亡尚有216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六、清朝。\u003C\u002Fstrong\u003E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60年後即公元1704年,是清朝康熙帝在位第43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的康熙對內已經先後撤除了吳三桂等三藩勢力、統一了臺灣、平定了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對外抗擊了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取得了雅克薩戰役的勝利,並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所謂“康乾盛世”此時已初步形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的歐洲正在孕育工業革命。英國由於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工場手工業在棉織、採礦、冶金、玻璃等行業中迅速興起。隨着生產的持續發展、技術的不斷改進,全社會對大機器生產充滿渴望,18世紀中期開始的歐洲工業革命已經呼之欲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非常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就在這一年(1704年),康熙竟然發佈上諭,認定開礦事情對地方無益,以後有請求開採者,都不準行。從此清朝推行禁礦政策,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遭到了進一步的扼殺。康熙之所以違背時代潮流,禁止民間大規模開礦,主要是擔心民衆大量聚集,容易起事,進而威脅其統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糟的是,康熙出於政治需要,延續了明宣宗以來的海禁政策,認爲“海禁不可輕開”。希望通過封鎖沿海水陸交通,限制民衆出海,達到遏制鄭成功等反清力量的目的。清朝統一臺灣以後,康熙於1684年一度宣佈廢止“禁海令”,使當時的海外貿易得到迅猛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本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政策。然而,康熙在其晚年(1717年)重新實行了禁海政策,並被其後歷任皇帝所沿用。乾隆就曾在南巡時說:“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於是長期限制海外貿易,對外國人嚴加防範,防止他們支持漢人反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前。長期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嚴重阻隔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破壞了國內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還將民衆長期置於閉目塞聽、孤陋寡聞的愚昧狀態,最終導致中國失去了世界大國的地位,以至落到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教訓十分沉重而慘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1704年),距曹雪芹出生約有10年,距鴉片戰爭爆發還有136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述封建王朝60週年的時候,大都還處於上升期或穩定期(只有元朝除外),但危機像致命的病毒一樣,已經在王朝的肌體內潛滋暗長。所謂英明的帝王往往能夠暫時抑制病毒的爆發,但終究不能改變其覆滅的命運,這幾乎是一種宿命。當初秦始皇“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時,滿以爲他創立的王朝可以由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哪知道其屍骨未寒,秦朝竟二世而亡。此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無不與秦始皇有過同樣的雄心和夢想,但王朝總也改變不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局面。宋真宗似乎比較清醒,他在大宋如日中天的時候就料定其最終是要覆滅的。他只希望大宋統治天下700年,並借“天書”昭告天下。然而,就連這個相對理性的目標也沒有實現。歷史的演進顯然並不以統治者的意志爲轉移,正如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說的那樣,歷史似乎在自行寫作。(文章有刪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ET8Giy78WxGrY\"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0\" alt=\"中國封建王朝60週年時發生了什麼...\"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829788012713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