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印度老人的娱乐和医疗情况,首先看看有家人照料的印度老人是如何打法时间的呢?

  印度老年人并不甘心坐在家中无所事事,他们寻找各种机会自娱自乐。

  “小猫派对”是阿姨们定期聚会展示新衣服首饰、小赌怡情、且从家里挖钱、攒钱的好方式。(读者可以参考笔者发表过的《印度媳妇手把手教你怎么从老公口袋里挖钱》)

  妇女们的派对

  除了参加派对,阿姨们还很热衷美容院。

  参加婚礼或其他正式场合前,到美容院化妆和做头发是很普遍的,平日更多的是消费美足、美甲、修眉和精油按摩头发等服务项目。

  印度中产阿姨们有的胖到够不着脚,偏偏喜爱根据衣服颜色涂指甲,所以美容院的生意真是好到不行。我家附近竟然有十多个美容美发厅,且个个红火。

  印度中产以上的男士都有加入俱乐部的惯例,似乎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三五知己到俱乐部小酌,随后健健身或玩玩牌也是不错的消遣。

  这种私人俱乐部制,是在俱乐部兴建初期花一笔钱入会,随后每年缴纳一定会费,即可全家享受俱乐部的餐饮、娱乐、体育健身、花园等设施。

  俱乐部往往占地很大,设施一应俱全,绿地园林风景宜人,且一般不对外开放。

  早年兴建的俱乐部多在市中心;而近些年开办的新俱乐部开始向城市边缘拓展。

  新德里某私人俱乐部

  清晨到附近的公园里晨练的时候,总能看到石桌围坐十几个叔叔,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不远处是一桌阿姨,围坐一圈家长里短。

  清晨茶会

  还有一些爱运动的印度阿姨和叔叔们在草地上铺上瑜伽垫,衬上一块自家的花床单,穿着日常的传统套装,悠闲地练着瑜伽。

  一片花花绿绿,时而传来声声夸张的大笑,转头一看,叔叔阿姨们的姿势着实不雅,跪姿如犬、两手撑地,仰头大笑。原来他们在练大笑瑜伽。

  大笑瑜伽

  我想这种晨练大概相当于中国公园里的叔叔、阿姨练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吧。姿势不必标准,尽力而为就好,以舒筋活血、适当锻炼身体、放松精神为宜。

  有些公园瑜伽是社区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有的免费,也有专业教练组织练习的,象征性收一点费,我家附近的一个教练收500卢比/一个月(相当于人民币50元左右)。

  当然更多的是练传统瑜伽的会所。

  比如,我在一家比较专业的瑜伽坊练习,教练本身有医生资质,根据学员不同的身体状况给予辅导,同时关注饮食和体重等。

  也有瑜伽课设置在健身房的,专门为健身房的会员服务。

  这两类收费适中,大概每个月收费2000-4500卢比(人民币200元-400元)。

  还有一种定制服务,瑜伽教练到家辅导,收费稍高些。

  印度家庭多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请教练到家,如果家里场地充足且有几个人都能够习练的话,请家庭瑜伽教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瑜伽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很多印度中产人群因为缺乏运动加之食用大量油炸食品,身体较胖,有些人走路都成问题。

  “被锻炼”逐渐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以我家为例,我们给婆婆配备了健身器材(租赁),另外有理疗师到家里来帮她做运动,还有按摩师给她定期按摩。

  虽然我给她买的麦片从来没动过,她每天早餐仍然吃炸得冒油的印度馅饼,在被动运动下,她的体重有所减轻也是值得欣慰。

  理疗师入户服务

  医疗

  谈到印度的家庭瑜伽和“被锻炼”可以充实老年人生活和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另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医生。

  医疗是印度生活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从嫁到印度后第一次造访医生,阿布特医生(Dr. Abbot)就给我建了一个档案。

  他的助理从大盒子里抽出来就医患者的档案,上面记录这这个患者多年来的就医历史,而且阿布特叔叔认识社区里每一家人,对每个人的病史都很熟悉,和很多患者都是30几年的朋友了。

  印度家庭医生

  阿布特医生的诊所就在离家百米的市场里,他的家就在诊所楼上。

  诊所入口不大,候诊区靠墙一溜儿软座,勉强能容纳十来个人。

  先打个电话和助理预约时间,到了诊所后等一小会儿,就可以看到坐在桌子后面忙碌的阿布特医生了。他身后那面墙上有个比人还高的药柜,堆满各种药。

  印度社区私人诊所

  与其说他是家庭医生,他更像是一个家里的老朋友,见了面先把全家一顿问候,同时嘱咐我们家里有慢性病的老人一些注意事项。

  阿布特老医生连看病带开药,同时还转过身去,在药柜里一顿抓,拿出他处方的药来,顺便抓起剪刀,把一板药片剪掉几颗装进小纸袋。

  这时候,我总觉得他很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里面负责烧水的那个有很多可以随意伸缩的手的锅炉爷爷。

  医生忙碌的样子如同锅炉爷爷

  阿布特医生收费采取“杀富济贫”模式,也就是没有一定之规:穷人看病不要钱或只收一点药钱;他认为比较富裕的患者就收多一点。

  这个多一点是多少呢?三四百卢比左右看一个病毒感冒发烧类的病,也就折合人民币三四十元钱,其中还包括论颗卖的药。

  阿布特医生还是个反对强取嫁妆的先锋。

  有一桩趣闻,他的女儿待嫁之时,男方提出种种嫁妆之外,还要求医生给女儿未来婆家整个楼重新装修换家具。

  这种要求很无礼,但在印度也不罕见。

  结果,阿布特医生严词拒绝,退了婚。

  要知道,在印度女儿退婚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再难出嫁。

  从此人们谈论起阿布特医生,总不忘了说说他的脾气,但我对他倒是多了几分敬佩。

  在印度就医,有时候甚至不用出门。

  老人生病不方便行走的时候,医生会上门服务;如果需要化验,预约一下,清晨就会有化验室的医生到家里来取样;当化验结果出来后,化验室会把报告单送到家里,我们把化验单照个照片,发给家庭医生,之后和医生电话交流一下就可以了。

  看病的整个过程可以说非常人性化和简单,特别是家里有老人需要空腹验血的时候。

  我对此深有感受,因为暑假回国,为了给妈妈空腹验血和做B超,我不得不6点多就去医院排队。而且有些患者是不适合空腹出门的,做个检查真的不容易。

  顺便提一下儿童就医的情况。

  在我看来,印度最赚钱的医生,大概要数儿科医生了。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自己的儿科医生建立档案,所有的疫苗按时接种和生病都由这个医生负责。

  医生有自己的诊所,如果孩子生病为避免交叉感染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可以在傍晚到医生自己的诊所就诊,预约后稍作等候即可。

  私人儿科医生的优势在于他对孩子“出生以来的病史”有很全面的了解,但相对其他医生诊费较高,约七百卢比(约人民币七十元),不包括药;各种疫苗价格从两千卢比到五千卢比不等(约人民币200-500元)。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免费的,而且社区会服务到家,来给孩子滴服。

  有时候孩子有个小毛病,给私人儿科医生打个电话,咨询后用药即可。

  生活方式

  印度老年人和我所熟悉的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有时候我也很迷惘,是不是喝一杯水、吃一顿饭都要佣人送到手边才是最好的?是不是连洗澡、穿衣服都让佣人伺候着是个幸福的事情?不鼓励孩子去奋斗而千方百计把孩子留在身边为自己养老是不是有些自私?事事干预、不给小夫妻留空间是不是有些不近情理?

  相比之下,中国老年人群体生活得更加独立,即便儿女成家后不再和老人共同生活,不少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仍然继续对儿孙们施以人财物力的帮助,且不像印度老人那样索求子女的回报和赡养。

  然而,当老年人独自生活有困难或在病痛中需要一杯水的时候,却未必能有人在身边。

  中国老人帮助子女带孩子

  如果看一下中国的人口结构图,可以看到一个类陀螺的形状。

  这显示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育龄妇女基数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的同时儿童抚养比下降。劳动力比例的迅速下降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人们期待社会提供大量的养老配套和设施。

  在我看来,期待社会为庞大的老人团体养老未必可行,起码儿孙绕膝之乐绝不是社会或政府可以提供的。

  那么,今后的中国家庭模式,何去何从?会不会在一定时期内重整为联合家庭消化社会养老压力呢?

  来源:印度通(ID:chindiaguru)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