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恰是金庸先生95週年的誕辰,自今日距金庸先生離世已近半年時間了。10月30的那天對全世界武俠迷來說,是一個最值得悼念的日子。

在金庸先生離世之後,關乎他的人生以及他的武俠世界觀再度再度被人所挖掘。作爲新派武俠的最重要的大師,金庸先生憑一枝禿筆構建了一個偉大壯觀的武俠世界。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江湖在他的筆下靈動超然,歷史任由他的筆墨肆意揮灑;在金庸武俠宇宙內,我們可以領略到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可以感受未曾經歷過的生離死別,可以爲熱血俠義振奮歡呼,可以爲所愛之內熱淚盈眶。

儒釋道教義禮法皆可用金庸武俠來包裹,正邪善惡、家國情懷皆爲金庸武俠的精神內核。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於《明報》問世至1972年金庸封筆,17年內先生共寫出了14部長篇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正囊括了金庸的所有長篇作品。

比起古龍、梁羽生書中主角人設的性格相近,金庸筆下的主角則個性分明、大相徑庭。角色特質的獨一無二則讓他們更得意接近真實,更可以牴觸人心。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韋小寶於市井油滑中隱含俠義,楊過於孤獨性情內滿是癡情,喬峯即便豪氣干雲,在大義抉擇前是辛酸困苦;張無忌即便統御明教,行盡仁義之舉卻被困入情網,性格優柔寡斷則無法抽身於世外。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或許郭靖則爲金庸俠義情懷的圓滿寄託,捨身忘我,以微薄之力守護漢族人民、以天下百姓之安危爲唯一牽絆。“俠之大者,保全衆生”,或許這纔是武俠的最終意義。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因金庸梁羽生皆在在50年代於報紙連載之緣故,關乎武俠文學的普及香港始終要早於內地許多。而《明報》副刊自連載武俠小說之後,一度門庭若市、供不應求。

隨着改革開放之後,關乎新派武俠小說所引領的俠文化也在80年代得以迅速普及,加之民間無數熱潮的興起,更讓金庸小說成爲了大衆的寵兒。

此時盜版武俠小說橫行市面,金庸正版的問世顯得尤爲迫切。因許鞍華於內地拍攝《書劍恩仇錄》;幾經波折後,1987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拿到了《書劍恩仇錄》的版權。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可杯水車薪的正版處女作依然無法滿足讀者旺盛龐大的閱讀需求。1993年三聯出版社的金庸全集問世填補了十幾億讀者關乎武俠夢的追逐。

由三聯版至今,金庸小說已經歷了廣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的更迭,口袋版、精裝版亦紛紛於內地問世,一套正版金庸全集則成爲了每個武俠迷的必備典藏。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作爲一代武俠大師,金庸是華人武俠世界不可攀登的高峯;他的作品是武俠文學的巨人,彷彿其偉大更代表了武俠文學的盡頭。

在後續的武俠作家中,如金庸新、令狐庸等東施效顰,亦如孫曉、鳳歌、蕭鼎等延續了武俠文學的香火,無奈在互聯網浪潮和現代人快消費面前,武俠文學於21世紀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在武俠的造神之路上,金庸顯然成爲了武俠的代名詞。即便文學與互聯網向性的違背,但是金庸武俠本身自帶的強大魅力配上影像化傳播,進一步擴大了受衆面,打開了廣泛的擴散空間。從文學到影視的擴散則把俠義情懷送入每一個觀衆的眼前。

在武俠文學的改編中,金庸成爲了首當其衝的不二之選。自1958年第一部金庸武俠電影《射鵰英雄》上映後,60年間每一部小說皆得以成功影視化輸出,武俠影視和音樂的聯動,則構築起一個完善龐大的金庸視聽江湖。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從粵語殘片到邵氏武俠,從TVB到內地豪華陣容,金庸武俠的影像化歷程洋洋灑灑,83版《神鵰》、95版《神鵰》、97版《天龍》更爲內地觀衆津津樂道,成爲一代人關乎武俠最美好的回憶。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在影視和互聯網產生交集後,金庸武俠亦走進了年輕人的視野。2018年的《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便以少年樣貌出鏡,以求獲得新一代觀衆的認同。在金庸先生離世後的半年內,影視化改造同樣馬不停蹄。

在近日騰訊視頻熱播的新《倚天屠龍記》中,便創下了12.2億的驚人播放量;即便新版槽點多多,但武俠的火種在網絡影視中得到了成功延續。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其實從50年代中期至今,兩岸三地對於“金學”的研究已百花齊放、絡繹不絕;而由金庸武俠宇宙所衍生出的俠文化,亦在潛移默化影響着現代國人的處世之道。

衆所周知,阿里集團創始人馬雲亦把金庸武俠理念踐行於企業文化中。曾在2000年,事業略有成就的馬雲於香港拜會金庸大師。臨別前金庸爲馬雲手書“神交已久、一見如故”,更送其外號“天行”。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隨後馬雲便邀請金庸先生赴杭州參加“西湖論劍”互聯網論壇,在阿里內部,馬雲以武俠元素命名辦公室和團隊十八羅漢,“思過崖”、“光明頂”成爲別具個性的辦公場所,且以“六脈神劍”爲名弘揚企業價值觀。

馬雲本人則以“風清揚”自居統領全局。在去年深秋金庸離世後馬雲更髮長文悼念,親自參加祭奠;在文中馬雲說到:若無先生,不知是否會有阿里。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就金庸先生本人來說,他的最初意向是從政和外交的,我們從他的時局社評中足以發現,金庸的真知灼見遠非一個江湖。尤其在歷史、文學、書法、地理、民俗等層面,金庸更是無所不精、無所不通。

或因爲本身對於知識和文化的積澱,讓其無心插柳柳成蔭當上了這個武林盟主,把武俠文化以登堂入室的姿態推至全世界,金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能爲在另一個世界內肆意揮灑。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在金庸先生離世後不久,另一武俠宗師蕭逸亦隨金庸而去。而期間《金庸全集》和《金庸傳》的熱銷,足以說明現代人對俠義的嚮往和渴求。

當然比起古代英雄的快意恩仇、行俠仗義,武俠給予筆者更多的是內心的正義良知以及對待人生的勇氣擔當;畢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大俠,金庸先生的俠義道更如一盞明燈,讓每一位爲國爲民的江湖客不再獨行。

祭金庸:他創建的武俠世界至今無人能敵,武林盟主已非他莫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