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界限》中的心智界限

80歲老漢何故被絞死在江上的溜索?一個男人即將死亡,而另一個人爲何不救反而冷笑連連?是什麼讓一位美麗的妻子投入流氓的懷抱?又是什麼讓一位淳樸的農家漢子對村民拿起屠刀?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電影《心之界限》來探索人性中那光怪陸離的世界,試圖去尋找那傳說中的善惡界限。

在電影的開頭,導演就帶領我們來到一片類似於邊城中美麗的南方村莊中,藍天如洗,綠水繞城,一連串灰白的小屋沿着獸脊似的大山隨意分佈,爲這片充滿野性的天地帶來了些許的煙火氣,而蒼涼的二胡配樂卻給心靈籠上了一層陰霾。

村子太小沒有名字,村子和城鎮被一條怒江分割開來,也將文明和落後,貧窮和富足分開。劇中的女主喜兒爲了給自己得了重病的丈夫阿聖治病,跪遍了村子的所有人借錢,最後喜兒已經無人可借,結果好像已經註定阿聖必將死亡,但這時村民王富貴卻提出了製造“呼吸機”來爲阿聖續命,本是一件好事,卻遭到大家的誤解謾罵甚至是毆打。大家對製造呼吸機的態度從嘲笑到漠然又到支持的轉變,深刻展示了人性在面臨外部困難時的脆弱和多變。

善惡一線,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不是聖人,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善惡之間搖擺,人心受到外界的影響善惡輪番上場。劇中喜兒,爲了救自己丈夫的性命,低三下四的求遍整個村落,不僅要照顧癱瘓在牀的丈夫還要照顧公婆,但她沒有叫過一聲苦,然而就這樣的女人後來卻在丈夫病危時對婆婆的求助置若罔聞,雖然最後她還是去幫忙,但不可否認在那一刻這個善良的女人確實想過讓丈夫徹底死去。是什麼導致了惡念的產生?是懷疑!是屈辱,一個女人爲家裏付出那麼多,得到的確實婆婆的冷嘲熱諷,丈夫的唾棄,和整個村子的冷言冷語。人本能的進行逃離本很正常,然而當她逃離的時候,你覺得她是惡的,其實你已經下意識進行了道德綁架,一個女人無路可走時的絕望能叫惡嗎?但是村裏人確是這麼想的,所以最終導致她黑化的還是當地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枷鎖,更可怕的是她卻自願將脖子伸入繩索。劇中另一個好人的黑化是王富貴,一個雷鋒一樣的人物,面對朋友的不幸,不像柱子那樣落井下石,他不計前嫌借出錢,還自掏腰包幫助喜兒製作“呼吸機”,而結果卻遭萬人唾棄,柱子反而被人相信,後來打個醬油還被村民李子痛打一頓,出於同樣的委屈,他拿起斧頭挾持了李子,質問全村人爲什麼要這樣對待他,誤會才被解開。

爲什麼好人沒有得到好報,善行卻被鄙夷,誰早就了惡?恰恰是那些村民們,喜兒的婆婆僅僅是因爲看到喜兒和王富貴在牆上親密的影子就斷定他們有私情,阿聖寧願聽信柱子的一面之詞,也不願意相信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一衆的村民們苦於阿聖活着就需要佔用自己時間,卻不願明面的拒絕,於是所有的憤怒就向兩個人身上傾瀉,這是何等的愚昧,寡恩和私自。於是付出和收穫之間的強大落差,讓心靈的天平偏向了惡,

然而當善有了勇氣和智慧,卻又能戰勝惡。面對大衆的道德圍剿,喜兒絕地反擊在病牀前哭罵阿聖的忘恩負義,富貴用武力強迫人們面對真相,於是纔有了後來阿聖的母親下跪認錯,衆人幫忙製造“呼吸機”和阿聖與喜兒的重歸於好。

電影《心之界限》以事實說話,引起了人們對偏遠農村人們生活和醫療環境的關注和反思,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瞭解到使人心敗壞的原因除了貧窮,最根本的原因是落後的思想和刻板認知。所謂心之界限,其實是個假命題。人心最爲多變廣闊,一念之間穿梭古今宇宙洪荒,真正的界限是人類自身的認知,即所謂的心智界限。善良需要力量,軟弱的善良只會彰顯惡的強大,而這力量來自人的智慧,而一人之智慧來源於一地一國之文化,文化昌明,民風自然敦厚。一個文明的社會纔可能會存有更多善良的人。

溫暖會傳遞溫暖,黑暗會引發黑暗,人心的界限從來都不是如此明晰,我們總在其間徘徊。讓智慧的燈驅走愚昧的暗,突破心智界限,讓心再無界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