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正三副,央行派出豪華陣容,解了這些難題

易綱領銜。

10日上午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迎來了備受期待的中國央行。

與媒體巨大關注相對應,央行也較去年發佈會加碼,派出“一正三副”的豪華陣容:行長易綱,副行長陳雨露,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副行長範一飛。

“我們必須在兩難多難中尋求平衡。”發佈會剛一開始,易綱就道出了金融管理部門的不易。隨後90分鐘,央行四位高層密集回應熱點,求解多個金融發展難題。

貨幣政策要不要穩?

中國貨幣政策一直是外界關注焦點。市場、媒體常試圖從官方表述的細微變化中,找尋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較去年少了“保持中性”四字。結合開年來央行多次降準釋放資金,中國貨幣政策是否轉向寬鬆?

“實際上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沒有變。”易綱給出明確回答: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體現逆週期調節,同時貨幣政策在總量上要鬆緊適度。

易綱進一步解釋說,今年的鬆緊適度,就是要把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大體上和名義GDP增速保持一致。另外,貨幣政策在結構上要更加優化,進一步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內宏觀流動性供給適度增加將導致利率水平下降。如美國進一步加息,中美利差收窄或帶來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

爲此,易綱強調穩健貨幣政策還要兼顧內外平衡。他說,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在考慮貨幣政策時,要以國內經濟形勢爲主,同時也要兼顧國際和中國在全球經濟關係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方面。

人民幣匯率要不要保?

對於人民幣匯率,中國央行一直強調要保持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保匯率,是否影響貨幣政策獨立性或其他決策?

對此易綱解釋說,就貨幣政策而言,如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央行都以國內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爲主進行考慮,匯率在其中不佔重要地位。

201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接近“破7”,牽動市場神經。但實際上,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率爲4.2%,低於歐元、英鎊對美元匯率波動率,仍較爲穩定。

“這個匯率穩定不代表匯率盯死了不動”,易綱再次展現中國金融管理政策的“平衡術”。他強調,匯率必須要有彈性,有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

事實上,以2015年“811匯改”爲標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邁向市場化,市場供求成爲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因素。

易綱說,央行已基本退出對匯率市場的日常干預。他同時強調,中國不會把匯率用於競爭目的,也不會用匯率來提高出口,或作爲貿易摩擦工具。

潘功勝亦表示,官方將不斷推動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其在調節國際收支中的作用。

金融創新要不要管?

金融科技快速興起爲行業發展帶來創新活力,但同時也形成一些監管空白,滋生風險隱患。

怎樣平衡創新與風險?範一飛透露,監管當局加強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與監管體系建設,引導科技在金融領域合理運用,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

在疏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針對銀企信息不對稱、風險識別不精準、融資成本高等痛點,央行與有關部門將探索利用神經網絡、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優化信貸流程和客戶評價模型,降低信貸業務成本,提升信貸服務效率,推動融資審批更加自動化、產品營銷更加網絡化、風險識別更加智能化。

此外,央行還牽頭建立了“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徵信體系,通過信用信息共享,來優化營商環境,警示信用風險,降低國家發展成本。

陳雨露透露,在政府一端,國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接入3500多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信用信息數據,9.9億自然人信用信息;市場一端,央行批准建立的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簽約接入了600多家機構信用信息,並已正式推出個人信用報告等徵信服務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