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慶記憶】因緣而念想 因情而聚首

    

43年前,國慶期間的一次邂逅,讓新滬兩家人結下三代情緣。43年來,每逢國慶,都會有沉甸甸的包裹傳遞着兩家人彼此間的惦念。

    

日前,記者見到了烏魯木齊市第103小學的教師左拉·雅克夫,她向記者講述了他們一家與上海親戚的故事。

    

1975年國慶期間,左拉的爺爺雅森·吐爾迪去上海看病。一天,雅森帶着10歲的兒子雅克夫去外灘玩。當天,22歲的吳愛琴和朋友也在外灘玩,他們被雅克夫頭上的花帽吸引,於是借來戴着照了張相,隨後雙方還一起合了影。吳愛琴給雅森留了地址,讓雅森三天後去找她取照片。

    

雅森如期赴約,在吳愛琴家中做客時不經意說起了自己看病時遇到的困難——聽不懂上海方言。

  

  “當時很多醫生都講上海方言,爺爺聽起來很費勁。於是吳愛琴的父親,比我爺爺年長10歲的吳青雲主動擔當翻譯,陪爺爺看病。還在爺爺住院期間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左拉說,此後吳青雲和雅森結下深厚情誼,成了一對好兄弟。

    

雅森回到新疆後,書信成了兩個兄弟交流的惟一途徑,互贈禮物則成爲兄弟倆寄託思念的方式。

    

每逢國慶節,雅森一定會收到吳青雲寄來的大白兔奶糖與巧克力。而上海的吳家也一定會收到雅森寄去的巴旦木、杏乾等新疆特產。

  

  “那些大白兔奶糖和巧克力,是我童年裏甜蜜的回憶。”左拉說。

    

後來,吳青雲和雅森相繼去世,但這份情誼並沒終止,他們的子女仍續寫着這段感情。

    

左拉說,到了她的父母這一代,隨着生活水平提高,兩家人互寄的國慶禮物也從食品類變成了穿戴類。她的媽媽會給吳家的女孩子們寄海娜、奧斯曼,還會爲他們挑選金鑲玉的戒指。而吳愛琴則會寄來絲巾、手錶或是皮包。

    

每每收到對方的禮物,大家都會穿戴打扮一番後,拍照發給對方。

    

兩家人幾十年的相處中,左拉與吳青雲的外孫女董浩很親密。她們既是少年時一同奮鬥的小姐妹,也是成年後彼此幫助的親人。董浩工作中有了煩惱,總會向左拉傾訴,而左拉在教學中遇到困惑,董浩則會找來上海學校的教輔材料寄給她。

    

“其實,陪伴、理解、支持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禮物。”左拉一邊說,一邊打包着包裹,裏邊放着她寄給董浩的禮物——一本回憶錄,裏邊寫着他們兩家人祖孫三代間的往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