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加強科技支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成立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在種養模式上創新,海納農業還在時間空間的立體模式上,探索“稻-稻-菜”、“稻-稻-薯”、“稻-稻-花”、“稻-稻-綠肥”等不同輪作模式,旨在通過不同時空間的輪作,在保證稻穀生產的同時,提高單位土地的總產值,打破單一種植水稻效益低的窘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稻田立體種養模式。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b7cc829e1cc44ecb3b569d1cfa9dab0\" img_width=\"708\" img_height=\"531\" alt=\"贊!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打造出可複製推廣的立體農業種植模式\"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綠油油的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同樣是種水稻,這裏種的大米賣30塊一斤,還有很多人搶着買;同樣是水田,這裏不僅產稻穀,還有魚、鴨、蛙、鱉、小龍蝦等養殖生物;按傳統種植模式一畝地收入往往爲2500~3000元,而採用這種立體種養模式可以使畝產產值突破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中央媒體“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感受到我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實踐經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種養結合、科技研究,惠州農業領域照樣可以培育出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園牽頭實施單位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振芳介紹,該公司通過立體種養、水稻文化公園、研學旅行、親子體驗等多種模式盤活稻田,將水稻種植、加工、休閒體驗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突破稻田產值“天花板”,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對此,鍾振芳認爲,與其他城市相比,惠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土地空間和環境優勢,藉機進一步挖掘科技農業的潛力,通過立體種養、有機農業等方式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惠州一定能建設好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經濟效益顯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立體種植畝產破萬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的夏天,該產業園內一片豐收景象:一塊塊水稻田猶如一幅黃綠色的水彩畫卷,稻穗在微風中搖擺;部分已收割的稻田上,農民們正在育苗準備晚稻種植;在蓮藕池裏,一羣羣鴨子正在戲水;大片的番石榴、百香果基地飄來陣陣果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在水稻種植後,農民們會在田裏養鴨子,鴨子在稻田裏游來游去,不但能增強稻田裏水的流動性,還能喫掉稻田裏的雜草,排泄物可以肥田,促進水稻生長,同時,它們還能喫掉水稻的天敵——福壽螺等。不僅養鴨子,他們還向水稻田裏投放蛙、鱉、小龍蝦等動物,這些動物盤活了田裏的水質和土壤。而水稻又爲魚、鴨、蛙、鱉、小龍蝦等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條件,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使養殖生物、水稻共棲雙豐收,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稻田立體種養模式。鍾振芳介紹,在這種生態鏈養殖模式下,幾乎不需要使用化學制劑。出產的水稻和養殖品質量上乘,而且形成互利、良性的生態循環,具有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稻鴨共作一畝設計的是25只鴨子和600斤稻穀,按一稻兩鴨共四批鴨子、兩季稻穀算,畝產值在12000元左右;稻魚共作設計的是每畝250斤魚和600斤稻穀,魚一批、谷兩季畝產值在5000元左右;稻鱉共作設計的是每畝100只鱉和600斤稻穀,鱉一批、谷兩季畝產值在17000元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傳統的種植模式一畝地的收入爲2500~3000元,而立體種養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鍾振芳把立體種養中的稻鱉共作稱爲“百千萬工程”。他介紹,“百千萬工程”主要採用鱉稻共生立體種養模式,通過優質水稻種植和合理養殖達到每畝年產鱉超過百隻、稻穀超千斤、收入超萬元目標,大大提高稻田產出的同時做到生態友好,帶動農戶增收,起到示範效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加強科技支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成立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在種養模式上創新,海納農業還在時間空間的立體模式上,探索“稻-稻-菜”、“稻-稻-薯”、“稻-稻-花”、“稻-稻-綠肥”等不同輪作模式,旨在通過不同時空間的輪作,在保證稻穀生產的同時,提高單位土地的總產值,打破單一種植水稻效益低的窘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們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功能型大米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海納農業通過在稻穀生長環節應用功能性肥料,實現硒、鐵、鋅等功能性元素的富集,生產出富硒、鐵、鋅等功能性稻穀,在加工環節也通過一些技術處理,最大化將功能性元素保留在稻米產品中。海納農業生產的長生道系列產品中,富硒大米、富鐵大米、富鋅大米等平均價格在30元\u002F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綠色、功能、立體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據鍾振芳介紹,海納農業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所和高校長期合作,併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圍繞優質水稻種植的品種、土壤、肥料、生物防治、機械化生產、精深加工等方面重點攻關研究。海納農業已成爲一家以優質水稻全產業鏈爲主業、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照顧家裏的孩子,家住產業園附近的萬盧村村民李偉庭結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今年4月成爲產業園員工。如今,他不僅可以獲得每畝1450元以上的田地租金,還可以固定拿到一年6萬元的基本工資,以及他打理田地綜合利潤20%的提成收入,總收入比在外打工收入還要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鍾振芳認爲,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相比,惠州耕地資源豐富,有山有水有湖,自然稟賦優越,具備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明顯優勢。惠州可以藉機進一步挖掘科技農業的潛力,通過立體種養、有機農業等方式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很多地方都有立體種植的概念,但是能夠真正地利用科研院所的資源打造科技農業,並實現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產生較可觀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的仍比較少,惠州這方面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和推廣。”科技日報記者葉青說,這次走訪讓她對現代農業有了更深的瞭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惠州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黃岸媚\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0393468111426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