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身爲我國著名的天然橡膠研究專家、熱帶作物科學家,鄭學勤1952年便來到海南參與創建“華南熱作兩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從事橡膠和熱作遺傳育種科教工作,見證和推動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從無到有再到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橡膠研究專家、熱帶作物學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鄭學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屆九旬仍在攻關 畢生心血奉獻科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林紅生 實習生 林博新 李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往常一樣,7月23日上午9時許,已經91歲高齡的鄭學勤便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橡膠研究專家、熱帶作物學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鄭學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屆九旬仍在攻關 畢生心血奉獻科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林紅生 實習生 林博新 李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往常一樣,7月23日上午9時許,已經91歲高齡的鄭學勤便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鄭學勤的辦公室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一樓右側,一張辦公桌、一張電腦桌、一架書櫃,堆滿了與橡膠、熱帶作物相關的書籍資料以及榮譽證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身爲我國著名的天然橡膠研究專家、熱帶作物科學家,鄭學勤1952年便來到海南參與創建“華南熱作兩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從事橡膠和熱作遺傳育種科教工作,見證和推動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從無到有再到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d22e94293d94ca7820e3a65cbb86310\" img_width=\"900\" img_height=\"504\" alt=\"最美奮鬥者 | 橡膠研究專家鄭學勤:年屆九旬仍在攻關\"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鄭學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科學研究的這條路上走了67年,雖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但鄭學勤還是選擇繼續回到科研一線,投入到辣木(一種植物)的研究中去。“現在只要我感覺身體還不錯,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到澄邁去,到辣木地裏看一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鄭學勤的字典裏沒有“退休”二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辣木的培育、種植和加工,是近6年來鄭學勤的新課題和新方向。中國熱科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特異植物資源課題組成員劉興地說,鄭教授總能敏銳地找到很多科研方向,一手帶出了很多創新的研究領域和課題。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鄭學勤開始在生物技術這一領域進行研究,通過對香蕉、菠蘿、荔枝等熱帶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他帶領團隊向世人展示了海南熱帶生物資源多樣性和特異性的重要成果,引起大家對熱作資源和技術的廣泛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鄭學勤早期能在科研領域“開疆拓土”,是因爲橡膠。1952年,鄭學勤只有23歲,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的他滿腔熱血,積極響應國家“創建屬於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號召,參與到海南墾荒植膠大行動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好橡膠樹育種研究工作,是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必須要完成。”鄭學勤回憶說,當年,爲了在儋州墾荒種膠,他和專家們一起無數次深入膠林,靠一頂帳篷、一塊油布、一把雨傘、一袋乾糧度過了勘察橡膠宜林地和選良育種的艱苦歲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這樣,在鄭學勤及團隊的努力下,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們選育出7個抗風、抗寒、高產的優良橡膠品種,使得我國橡膠年產量成倍提高。到2004年,我國已從一個無膠國躍升爲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膠生產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研成果的背後凝聚着橡膠專家集體的智慧和汗水。爲豐富我國橡膠種質資源庫,上世紀90年代,鄭學勤還和同事一起,前往巴西亞馬遜河上游開展調查採集工作,在長達2個多月時間裏,他們歷盡艱辛,兩次險些送命,最終帶回6000個野生橡膠種質資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鄭學勤還帶領團隊攻克中國橡膠、熱帶作物遺傳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將我國熱帶生物工程高新技術研究推上一個新臺階。憑着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一段又一段拼搏奮發的歲月,鄭學勤摘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獎等諸多獎項,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尊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研究就是要做國家發展需要的研究,要創新。”直到今天,鄭學勤每天堅持讀報、看新聞,瞭解國家發展的需要。他說做科研一定要有科學態度,要學會多角度、多學科地看待問題,否則就很難突破最關鍵的技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年來,只要身體允許,鄭學勤樂於參加一些科技領域的社會活動。他堅持手寫講話稿,同年輕一代講講老一輩的科研故事,鼓勵更多人從國家發展需要、海南發展需要研究問題、解決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喜歡探索那些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讓自己保持在思考狀態。”鄭學勤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報海口7月24日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386600101184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