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幾年前,村民楊茂龍和鄰居馬志軍因爲地界問題產生了糾紛,本來兩家的耕地是以一條水渠爲界,但是在耕地的時候,楊茂龍多次犁過水渠佔了馬志軍家的地,兩人因此矛盾不斷,於是就邀請時任村主任的王志義前來調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調解過的矛盾糾紛,王志義自己都數不清了。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是在慶陽市慶城縣土橋鄉王塬村,卻有這麼一位善斷家務事的“大管家”,這家兄弟鬧不和、那家鄰里有糾紛,人們都會找他來調節。他,就是今年71歲的王志義,村裏公認的“解鈴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調解過的矛盾糾紛,王志義自己都數不清了。十幾年前,村民楊茂龍和鄰居馬志軍因爲地界問題產生了糾紛,本來兩家的耕地是以一條水渠爲界,但是在耕地的時候,楊茂龍多次犁過水渠佔了馬志軍家的地,兩人因此矛盾不斷,於是就邀請時任村主任的王志義前來調解。站在兩家的地界上,王志義先講了鄰里關係的重要性,然後重新丈量了土地、明確了地界,讓兩家人當場簽字。從此,兩家人和好如初,再也沒有因爲地界發生過爭執。不久後,楊茂龍的父親病重去世,他第一個喊來馬志軍幫忙料理後事。王志義見狀說:“看吧,遠親不如近鄰,喊一聲就來幫忙。”時隔多年,兩家人現在提起當年的事情,依然對王志義感激不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孫效燕也是王塬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窯洞裏,窯洞上面是鄰居石建玉家的耕地。十年前的一個下雨天,孫效燕突然發現自家窯口一直有水往下流。查驗後,原來是石建玉在犁地時弄倒了地邊的隔水牆,孫效燕多次與石建玉協商,讓對方修好,但石建玉以修牆佔地爲由,一直無動於衷,兩家人爲此結下了“樑子”。最終,孫效燕找到王志義,請他幫忙協調解決。王志義把兩家人叫到一起,理清了矛盾和責任所在,並告訴他們:“寧在泥裏推車,不與鄰家結孽,讓一步就過去了。”石建玉聽了王志義的話,讓出了一點耕地,孫效燕在地界上夯起土牆隔水,矛盾就此解決,兩家人握手言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014年,72歲的村民鄭進路被人發現連續多日住在自家打麥場的廢舊窯洞裏,無人照顧其生活起居。得知這一情況後,王志義主動前去了解原因。經過走訪,原來鄭進路給兩個兒子分家後,先跟着小兒子生活,後來因爲一些瑣事,又離開小兒子家到大兒子家生活。幾天前,他主動提出幫大兒子家去山裏放羊,沒想到由於封山禁牧,導致大兒子被罰了錢,他與大兒子起了爭執,又不願意去小兒子家住,就獨自一人流落在外。弄清楚事由後,王志義把鄭進路的兒子、兒媳婦全部叫到一起,告訴他們:“雖然你們年輕,但也有老的那天。老人把你們養大不容易,要知恩圖報。”後來,在王志義的調解下,小兒子決定擔負起贍養父親的義務,如今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麼多年,我也沒調解過什麼大事,都是些家長裏短的小事。羣衆找我調解矛盾,說明他們信任我,再小的事也得處理好。”王志義說,現在他退休了,村裏的矛盾也越來越少了。“我現是個閒人了。村民生活好了,村裏環境也越來越美了,建了新農村,有了柏油路,村民文化素質提高了,這都是發展帶來的好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u003Cspan\u003E路娜\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377145394140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