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然,在美國開始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納博科夫已經無法單純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不要說他要用另外一種語言重新建構自己藝術生命,更爲重要的是爲了維持生計,他需要世俗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7a557aa7f6848fea2e693277767f5c9\" img_width=\"600\" img_height=\"780\"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fe93194082d4e1a9430809d615603c3\"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280\"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如果說《納博科夫傳:俄羅斯時期》主要凸顯出的主題是一種“非典型性的流亡”,那麼在《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中,依然保留流亡者身份的納博科夫卻在美國的後半生中找到了一種強烈的認同以及歸屬感。納博科夫曾用一種有趣的黑格爾三段論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他在俄國的第一個二十年構成正題,下一個僑居柏林和法國的二十一年構成反題,從1940年5月踏上美國的土地開始的歲月構成了前兩個正反題的合題。正如在他以後的訪談中經常被提及到的國籍問題,他會巧妙地說他是一位曾經當過俄國作家的美國作家。當然,對一個作家來說,他的藝術纔是他真正有效的護照,可以保證他在任何國家中都能暢通無阻,但是他的國籍和居住地也能證實他的選擇和決定的正確性。納博科夫之所以如此認同美國的生活,不僅僅是因爲他在這裏獲得了成功,更重要是他找到了那種強烈的文化歸屬感。那種多元的文化氛圍,多樣性的生活方式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精神魅力。\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7a557aa7f6848fea2e693277767f5c9\" img_width=\"600\" img_height=\"780\"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布賴恩·博伊德在《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中繼續書寫納博科夫在美國的傳奇。在流亡歐洲的期間,納博科夫只是一個小衆的作家,用俄語寫作,聲名也僅限於俄僑的文化圈,巴黎的咖啡館裏,他不名一文。他與巴黎文化的那種隔膜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他對政治態度的延續。衆所周知納博科夫對藝術與政治的態度,他不但討厭把藝術當作承載觀念的工具,更爲厭惡現實生活中的那種親近蘇俄的態度。如果說在美國期間的生活,有把他與政治聯繫到一起的事件發生,那就是他不遺餘力地向美國的讀者宣稱所謂蘇俄共產主義的殘酷真相。在巴黎生活期間,巴黎知識分子的親近蘇俄,介入政治的態度讓他敬而遠之,如此也就不難明白,他以後對薩特作品那種厭惡式的解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503a76dea674549bb2d2ce04e70523c\" img_width=\"660\" img_height=\"355\"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然,在美國開始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納博科夫已經無法單純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不要說他要用另外一種語言重新建構自己藝術生命,更爲重要的是爲了維持生計,他需要世俗的工作。對一個渴望爲寫作爲生的作家來說,更爲日常化的工作可能佔據了大部分時間,但是天知道,如果不是納博科夫在各個學院中的授課和演講,我們估計會錯失很多出自這位優秀作家的辛辣點評。對他的同行們,對那些已經成爲大師的前輩們,納博科夫從不吝於表達自己的苛刻標準,他尤其善於對那些備受推崇的作家嗤之以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一次大學課堂上,在講授俄國十九世紀的散文時,他甚至要求他的學生一定要記住他給俄國作家打的分數,在這個文學序列中,處於最高等級的是托爾斯泰和普希金,處於最低等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理由是他討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歇斯底里和顧影自憐的感傷情緒,總覺得他藝術上的極爲糟糕。對納博科夫來說,只能用藝術的標準衡量藝術,當然,這並非就是主張爲藝術而藝術,而是認爲“藝術太經常地被當做承載觀念的工具——無論是政治的或道德的——去影響,去教誨、去促進、去啓迪等”。藝術啓迪讀者,“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只有當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成爲優秀的藝術,成爲其創造者儘可能創造的完美藝術時,它纔可以做到這一點”。他之所以如此強烈地表達出對那些觀念藝術和政治藝術的偏見,不是想攻擊某位作家,而只是想捍衛和促進文學藝術。\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e4b633a412e4b659e1880e464070eba\" img_width=\"760\" img_height=\"405\"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納博科夫在美國時期的成功離不開《洛麗塔》,亨伯特的故事不但給他帶來了享譽世界的盛名,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聲譽,從而終於可以使他放棄學院的工作全心身投入到創作中去,再也不用爲生計所累。《洛麗塔》的暢銷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促使他重新整理以往的作品,在他的妻子薇拉和兒子德米特里協助下進行翻譯性質的再創造。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注意到納博科夫的習慣,他對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主張躬力親行,對其他的譯者能否完整傳遞出自己作品的韻味基本持一種懷疑態度,這種懷疑也在他的傳記寫作中表露了出來,乃至最終造成了與他的生前指定的傳記作者安德魯·費爾得的決裂。納博科夫對傳記作者的不信任源於一種同樣的傲慢,他的藝術天賦,他的藝術生命毫無疑問已經具備了成就一個不朽作家的質素,但是他的傳記作者能否在傳記中完美地傳遞出這種生命的輝煌總結,他還是抱持了一種姑且試試看的態度。他之所以指定傳記作者,不是因爲費爾得贏得了他的信任,他只是認爲在他自己親自的監督和指導之下,他的傳記作者能夠達到他期望的標準。但是這種掌控的慾望與傳記作者要求獨立自由之間註定會存在一種衝突時刻。比如納博科夫最爲厭惡別人對他的作品進行弗洛伊德式的解讀和聯想,而費爾得偏偏把他的家族傳聞、個人隱私與他的作品中的各色人等聯繫起來,這種不負責任的臆測和推斷最終造成了他們的決裂。他正式指定的傳記搞砸了:費爾得出版的傳記對納博科夫成了一個巨大的醜聞。\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99dcbe650da458e8acdba15b806435b\"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55\" alt=\"納博科夫在美國是如何寫出《洛麗塔》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然,更爲值得提及的是這一版的傳記,出自一位自稱納博科夫的愛好者的布賴恩·博伊德之手。博伊德的幸運在於他打破了納博科夫生前的魔咒,他把關注的中心放在納博科夫的的藝術生命,併力求從納博科夫的生平經歷中追尋與其藝術有關的蛛絲馬跡。毫不誇張地說,博伊德用納博科夫的方式寫了一本關於納博科夫的傳記,這本傳記甚至已經具備了進入由納博科夫本人創作的不朽之作建構而成的藝術神殿的資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40110761990606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