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49jscTl\"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88\"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根性在翻看當時吹號的樂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8年,年僅19歲的張根性入伍,在部隊成爲一名司號員,負責給部隊吹號等工作,這也爲他以後回鄉參加民兵組織奠定了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II45cImv\" img_width=\"611\" img_height=\"600\"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司號員訓練合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司號員的工作外,放哨執勤也是西關民兵營的日常事務,尤其在逢年過節時,民兵要帶裝備執勤,在丹江橋、刑場等地進行夜間執勤,在街道、汽車站、農貿市場等重要地段進行不間斷巡邏,以保證鄉親及社會的安全。

"\u003Cp\u003E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兵,是一支新型的人民羣衆武裝組織,是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商洛民兵是商洛地方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洛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戰時是重要的武裝力量,平時是生產主力、突擊隊,在參戰、剿匪、鎮反、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二龍山水庫、南秦水庫、丹江大堤、洛惠渠等水利工程和各縣通鄉公路建設中,民兵都以營、連爲單位出現在第一線,爲商洛老區的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VkGp5fj7P\"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87\"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幾位老民兵參觀商洛軍分區軍事紀念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記者採訪了商州區城關街辦西關社區居民、原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們,聽他們講述那段終生難忘的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關公社“三線建設”領頭人——魯文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71歲的魯文敏,從小目睹父親在民兵營的工作,也讓他在20歲的時候,正式加入了民兵營組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十世紀60年代,毛主席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就是搞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使中國有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戰略後方,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的威懾力。1970年,魯文敏加入當時的城關公社西關大隊民兵營。1971年,正是三線建設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的時期,位於秦嶺深山的商洛地區商縣西關社區民兵大隊,也在積極響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在大隊黨支部的領導下,西關民兵大隊在金鳳山的溝溝壑壑挖防空洞。他們用鐵鍁鏟、用钁頭挖、用手刨,日夜不停地挖了200多個防空洞。防空洞挖好後,上級檢查時發現,這些防空洞距村莊較遠,年輕力壯的可以快速跑去避險,而老弱小孩則無法在短時間內及時到達,很不適應戰備需要,於是,決定在靠近村莊的澗底路、鳳凰泉、龍王泉附近再挖一些防空洞,以方便弱勢羣衆避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次挖防空洞時阻力很大,很多人都不願意幹,認爲有哪些防空洞就可以了,又不是真的要打仗了。魯文敏當時首先認識到了這個事情的重要性,他想,防空洞就是不應該將就敷衍,應該從實戰需要出發。“我就和其他三個民兵先去帶頭挖,一挖就是一個晚上,到了白天羣衆看到我們這樣,也都自發地參與進來。”魯文敏說。他們的行動帶動了羣衆,其他民兵隊也陸續加入進來,經過3天努力,全大隊在村莊附近新增挖了30多個防空洞。在此後組織的防空拉練活動中,因爲有了這些分佈在不同地點、遠近不一的防空洞,讓羣衆在警報響起時,根據情況進行了避險演練。魯文敏說,當時全大隊的社員一個都沒拉下,全都及時跑進了防空洞裏,符合實戰要求,讓他覺得非常驕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關民兵工作這份經歷讓魯文敏終生難忘。他說,西關民兵隊伍拼搏、奉獻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他在後來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鬥,不斷前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兵隊伍裏的號子手——張根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已年屆70,但張根性說話聲音洪亮清晰,回憶起以前的事情也能娓娓道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49jscTl\"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88\"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根性在翻看當時吹號的樂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8年,年僅19歲的張根性入伍,在部隊成爲一名司號員,負責給部隊吹號等工作,這也爲他以後回鄉參加民兵組織奠定了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5年,張根性退伍,隨即加入了西關民兵營組織,並擔任副營長職務。因爲在部隊裏是司號員,一回來,他就受武裝部委託給各個公社培訓司號員。“在當時,就是給他們教各種號子,比如起牀號、喫飯號、跑步號、休息號等等,這些都有不同的調子和曲譜,作用更是大不一樣。”張根性說,號子是一種最有效的集結民兵隊伍的方式,吹號分爲站姿、跪姿、趴資三種,全部曲譜有110種。到了現在,他仍然能記得普通的幾個號譜,給我們比畫着吹號的姿勢,認真極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小司號員可能在今天看來非常平凡,但在當時通信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下,一個號角就能集結起一支民兵隊伍,司號員無疑是關鍵的角色。張根性介紹,在他回來之前,各民兵組織沒有司號員,每次集結隊伍都頗爲麻煩。經過他的培訓,各個公社的民兵組織都有了正式的司號員,爲民兵隊伍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II45cImv\" img_width=\"611\" img_height=\"600\"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司號員訓練合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司號員的工作外,放哨執勤也是西關民兵營的日常事務,尤其在逢年過節時,民兵要帶裝備執勤,在丹江橋、刑場等地進行夜間執勤,在街道、汽車站、農貿市場等重要地段進行不間斷巡邏,以保證鄉親及社會的安全。張根性回憶,那時罪犯上刑場前,都是民兵去監獄提犯人,押解上車,上街遊行時,也是民兵全程執勤。“看起來不是啥大事,但是每一件事都容不得半點馬虎,要時刻心繫百姓,時刻不忘黨的要求,才能在崗位上幹得出色。”老人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帶頭開路築道的副營長——張吉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候年輕,喫再多的苦不覺得,永遠都充滿了熱情和幹勁。在那個時期,能爲國家多出一份力就覺得自豪。”今已76歲的張吉善老人,回憶民兵營時這樣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ZE6VeBPA\" img_width=\"458\" img_height=\"600\"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民兵破石修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吉善18歲時在商洛工業學校上學,後來學校被撤,他回鄉加入了民兵連。小夥子力氣大,在生產隊幹活麻利,在連裏也勤懇踏實,不久便被選爲民兵連的班長,他一邊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一邊在民兵連訓練。1964年,他擔任西關民兵營副營長,其時恰逢國家提出“民兵大比武”,商洛軍分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組織了一場全區民兵大比武。西關民兵營作爲軍分區重點抓的單位,成立了“郭興福單兵戰術訓練班”,通過選拔,張吉善成爲訓練班30人中的一員,進入了忙碌緊張的訓練狀態。“上午到生產隊幹活,下午進行訓練,將近半年沒有休息過,把苦喫紮了。”張吉善回憶說,那段時間訓練非常嚴格,一個動作、一項技能都得按照標準來,比如臥倒,不掌握技巧、隨意倒下去就很容易把腿磕傷,光是這個動作就練習了三五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人說,那時,輕微的皮肉傷不算啥,記憶最深刻的是,練習格鬥和刺殺時,營裏把他們帶到一片河灘上,在石頭窩裏摸爬滾打,石頭的棱角硌得渾身的骨頭像散了架。在麥田裏訓練匍匐前進時,正是初夏,小麥剛剛長出麥芒,趴在地上既悶熱難耐,還要忍受麥芒的扎癢感,甚至有時候爬着爬着就遇到了牛糞、豬糞等農家肥。“那真是考驗人的毅力,既得保持體力不斷前進,還得磨鍊心理承受力。”集中訓練持續了約半年時間,1964年10份全區舉行民兵大比武,各縣共有300多民兵參加,比賽項目有步槍射擊和60炮,西關民兵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受到了上級軍區的肯定和表揚。“那段時間很鍛鍊人,讓年輕的兵娃子有了責任感和榮譽感。”張吉善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9kWo2cR2Jy2\"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26\" alt=\"向老民兵致敬——西關民兵營的老民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民兵射擊訓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1年秋季,民兵營接到修麻街公路的通知,被派去修陳塬公社油房渠段。那是一片荒坡,需要開山鑿路,難度大,任務重。作爲副營長,張吉善主動挑起擔子,帶領30多名民兵在陳澗子安營紮寨,爲麻街公路出力流汗。“當時沒有先進設備,也沒有得力的工具,硬靠民兵用洋鎬挖,用鋼釺子鑿,鑽孔、打洞、放炮開路……現在想來,其實很危險哩,當時卻不覺得苦。”老人在手上比畫着那個工程下來,每個民兵手上的繭子有多大多厚。晚上,十來個人擠在一間民房裏,沒有牀,只能就地睡在草鋪上,常常熱得睡不着,在睏乏和悶熱中掙扎。“條件再艱苦,也在心裏告訴自己,我們是民兵幹部,肩負着重大責任,再苦再累都不能退縮。”從初秋到第二年初夏,長38米、寬5米多的修路任務終於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關民兵營,還有很多像魯文敏他們一樣爲商洛經濟社會發展奮鬥過的老民兵,商洛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曾經付出的努力和汗水。\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4078199072035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