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寒窗苦讀。”在古代,讀書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無數讀書人,讀書讀到鬍子花白,都沒有混到一個功名。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能夠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考中舉人、進士後,獲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如果運氣足夠好,能在殿試里名列前三(狀元、榜眼、探花),此後必然官運亨通,用不了幾年,出則封疆大吏,入則朝廷中樞,相當拉風。

他辛辛苦苦考一個探花 卻不肯做官 跑回老家孝敬父親

可是,在清朝時期,有這樣一個人,在辛辛苦苦考了一個探花後,卻不肯留在朝廷裏做官,寧願跑回老家孝敬父母,與到手的榮華富貴擦肩而過,讓許多人感到可惜。

他叫潘世璜。潘世璜是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1765年。潘世璜出身書香家庭,家裏出了很多“學霸”。比如,他父親潘奕雋是進士,他堂弟潘世恩是狀元,他侄孫潘祖蔭是探花。在這種氛圍下成長,潘世璜自然也會很容易成爲“學霸”。

1795年,潘世璜進京參加會試,並在殿試中發揮出色,考中第一甲第三名,人稱“探花”。隨後,潘世璜進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編修。散館後,潘世璜被分配到戶部,任職戶部主事。後補戶部浙江司、雲南司行走。

他辛辛苦苦考一個探花 卻不肯做官 跑回老家孝敬父親

應該說,潘世璜在官場上的起點不太順利。翰林的分配有三種。第一種分配到皇帝身邊,入值南書房,或擔任侍讀、侍講之類官職,青雲直上,指日可待。第二種是分配到外地當學政,或主考鄉試,收一批門生、弟子,必然好處多多。第三種就是像潘世璜這樣,分配到部院當一名正六品的主事,上不着天,也下不着地,既沒有實權,也掙不到錢,只能在京師裏苦熬。

這三種分配中,第一種最好,第二種稍差,第三種最壞。

不過,在京師裏苦熬,也不是沒有出頭之日。熬了三五年,等到地方上出現空缺,立即可以“帶缺出京”,去地方上當州縣正官,也相當不錯。

他辛辛苦苦考一個探花 卻不肯做官 跑回老家孝敬父親

但是,潘世璜沒有走這條路。潘世璜補戶部浙江司、雲南司行走沒多久,他母親因病去世。按照清朝制度,官員父母去世,必須辭去官職,回老家爲父母守喪,這就是“丁憂”。“丁憂”期滿,便可以回京等候朝廷安排。

潘世璜爲母親守喪3年期滿後,卻沒有回京,而是以父親年邁,需要供養爲由,請求留在家鄉孝敬父親。

潘世璜並不是找藉口,而是真的在全心全意贍養父親。當時,潘世璜的父親潘奕雋年近六旬,視力不好,出行需要人攙扶。潘世璜每天早不早就起牀了,侍候父親盥洗。白天,他隨時站在父親旁邊,聽候父親的召喚。遇到晴好天氣,潘世璜便會扶着父親,到外面散步。晚上,潘世璜陪父親談話,臉上絕不顯示出疲倦的表情。等到父親入睡後,潘世璜才悄然退出,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

他辛辛苦苦考一個探花 卻不肯做官 跑回老家孝敬父親

有時候,潘世璜外出做事,回家晚了,父親已經就寢,不便驚擾他,便在舟船上歇息,第二天早晨才進屋。

在潘世璜的悉心照料下,父親潘奕雋的晚年生活過得比較愜意。他活了90歲高齡,直到1830年才溘然長逝。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