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日背诗 | 卧看青云载雨过

看久了会写诗的

背诗

复习

10.05

2018

09.21

每日背诗 | 秋怀

09.20

每日背诗 | 绝 句

09.19

每日背诗 | 桂花

即事二首(其二)

宋·汪藻

双鹭能忙翻白雪,

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

卧看青云载雨过。

注释

1、即事:以当前景物为题材而吟的诗。

2、能忙:是那么的忙。

3、平畴:平坦的原野。

4、许远:是那么的远。

5、钩帘:勾起窗帘、打开窗户之意。

简析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进士。他学问渊博,文才出众,早年即有声誉于太学。曾受江西诗派洪炎、徐俯等人赏识。他的诗不太有雕琢拘束之苦,写景抒情挥洒自如,语言劲爽明快,格调清新。总的来看,他更趋向苏东坡的风格。

据汪藻自言:“某作诗句法得之师川。”师川就是徐俯,那么徐俯又是怎么教他作诗的呢?

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说:汪藻向徐俯请教“作诗法门”,徐俯举例说:“即此席间杯柈(盘)果蔬使令以至目力所及,皆诗也。但以意剪裁之,驰骤约束,触类而长,皆当如人意。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意思就是说,就像我们聚会宴席之间的杯子、盘子、鲜果、蔬菜,乃至你目力所及能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诗啊。只要用你的心绪剪裁之,驰之,骤之,控制约束之,触类而通,据意延展,那么它们都会按照你的心意来的。切不可闭门造车,天马行空,乱想一气,写那些脱离事实、纯属生编硬造的诗。

汪藻果然按徐俯的教导去做了。一个月之后,他又告诉徐俯说:“自受教后,准此程度,一字也道不成。”意思就是,我按照你教导的去做后,现在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徐俯却不慌不忙告诉他:“君此后当能诗矣。”意思就是别看现在一个字也写不出,以后你一定能成为著名一时的大诗家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道理倒也并不复杂。即景而作,就事而吟,长期锻炼,日渐磨砺,才会跳出前人和他人的窠臼,写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诗,而诗之个性,正是诗成功与否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我们以汪藻的《即事二首》之二为例来看一下:

“双鹭能忙翻白雪。”

这其实是种很有意思的句式。“能忙”既能放在中间,也能放在结尾。放在中间可解释为,成双成对的白鹭是那般繁忙,如团团白雪,在天空飞来飞去;放在结尾则可解释为,成双成对的白鹭飞来飞去,如团团白雪,是那般的繁忙。不管放在哪儿,都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

“平畴许远涨清波。”

这一句也如同第一句,“许远”即可放在中间,也可放在结尾。放在中间解释为,平旷的原野是那般悠远,水波粼粼,渺渺似涨。放在结尾则解释为,平旷的原野,水波粼粼,渺渺如涨,望过去是那般的悠远。同样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

“钩帘百顷风烟上。”

如果说作者第一句剪辑了“双鹭翻白雪”,那么第二句就剪辑了“平畴涨清波”,而毫无疑问这二者都是作者眼前的景色,可能有人就会问了,作者是在哪儿才剪辑到的啊?第三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作者身处“百顷风烟”之上,而“百顷风烟”往往指湖这类比较宽阔的水面,人不是神仙,自然不能凌虚而独立,因此作者应该身处“百顷风烟”之中或之畔的某个楼上,这才有勾起窗帘、向四外眺望的可能,这才看到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风景,并且有了第四句,第四句其实也是这种“望”的产物。

“卧看青云载雨过。”

可能楼里还放了一张床,作者站累了,又躺下来,于是他的视线就集中向了天空,他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飞过他的眼,飞向远方去了。有没有载雨,当然不可能看到,也许空气比较湿润,也许远方的云层比较厚,那儿正下着雨,因此作者感觉载雨的青云都赶往那儿去了。

其实汪藻的最后一句诗,也能从前人那儿找到影子,苏舜钦就写过一首《暑中闲咏》,后两句是:“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都是“卧看”,都向“青天”,都有“云”,只不过一个看“行白云”,一个看“载雨云”,那么汪藻是否化用了苏舜钦的诗呢?毕竟苏舜钦要比汪藻早,汪读过苏诗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我却宁愿更相信这是苏和汪分别面对眼前的实景,各自独出匠心对景物的描摹,因为汪藻的老师徐俯所阐述的那套写作理论,千百年来一直为优秀的诗人所遵循,只不过徐俯更明确的道了出来。

是为诗解。

解读者:岁月如歌,网名原上,古诗词爱好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