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国民党第26路军被蒋介石调至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一步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国民党第26路军官兵绝大多数是北方人。他们感到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一致要求停止与红军作战,返回北方去抗击日本侵略者,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并派重兵堵住第26路军北上的道路,引起第26路军官兵的强烈不满。

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第26路军秘密工作的特别支部因势利导,加紧进行兵运活动,先后发展了参谋长赵博生等近20名党员,并争取了该部第25师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等转向革命。董振堂、季振同与赵博生一样,虽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但有着热爱祖国、不恋高官厚禄的一腔热血,他们看到“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强烈不满。

11月底,中共第26路军特别支部在南昌的接头关系被国民党破坏,部分电文被查抄。蒋介石立即向26路军发来“十万火急”的电报,严令查拿缉捕军中共产党员。这份电报落在当时主持军务的赵博生手里。赵博生与中共特别支部成员紧急商讨应急办法,一面发出“遵令即办”的电报敷衍蒋介石;一面派人到中央苏区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报告准备发动起义有关事宜。中革军委批准了起义计划,并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到宁都城东南的固厚圩就近联络指导;同时部署部队策应起义。

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当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说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

15日,赵博生、董振堂等带领起义部队开赴中央苏区,受到中革军委代表和苏区军民的热情接待。16日,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赵博生为参谋长,部队分别编为第13、第14、第15军。宁都起义,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增强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为表彰宁都起义的领导者董振堂、赵博生,中革军委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决定,于1932年12月4日发布通令:

“给予领导宁暴的董振堂、赵博生两同志以全苏大会所制定最高荣誉的红旗章”,同时,“给领导宁暴的各干部以革命书籍多种,给参加宁暴的红五军团全体战士以其他的慰勉与奖励。”通令指出:“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它表示了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广大士兵的走向革命;表示了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在日前革命日益发展情势下的更加崩溃与瓦解。同时,增加了一批强大的武装力量到革命方面来,成为红五军团,这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

“通令”号召红军各部队将“宁暴”的伟大革命意义联系到目前政治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做广大鼓动宣传,兴奋起我红色战士为拥护苏维埃政权而战斗,为消灭白军与瓦解白军士兵而战斗的勇气,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以实现江西首先胜利。

赵博生,1933年1月8日率部在江西南城黄狮渡钳制3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指挥作战时牺牲。为了纪念赵博生,后宁都县被命名为博生县。

赵博生

赵博生荣获的红旗奖章

董振堂,后任红5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奉命率部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作战。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城同9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9昼夜,壮烈牺牲。

董振堂

董振堂荣获的红旗奖章

毛泽东高度评价宁都起义,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并与他们合影,还在照片上写下:“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题词。

毛泽东(左3)、萧劲光(左1)、王稼祥(左2)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1937年在延安合影。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高度评价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等,称赞“宁都起义领导者赵博生、董振堂等人成了坚决革命的同志”。

作者

简介

姜廷玉,吉林省公主岭市人,1951年7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入伍,大学本科毕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编辑研究处处长兼馆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专业技术4级、文职2级。获解放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全军军史专家库首席军史专家之一,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聂荣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特约军史专家。

长期从事军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永存》、《多视角下的长征》、《中国军校发展史》、《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解读红色见证》、《外军名校与名将》、《跨世纪的辉煌》、《军事证章史话》、《新中国十四次国庆大阅兵》、《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60年》、《解读抗美援朝战争》、《台湾五十年军事史》、《党史军史研究文集》、《解读抗日战争》、《红军不怕远征难》等20余部。其中多部获国家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曾主持完成《中国军校发展史》、《台湾五十年军事史》等全军军事科研课题。被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聘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人物”、“中国古代战争史”、“古代兵器”三个学科副主编。

曾被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聘请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专家组专家。全军军事图书、军事期刊评审专家组专家。

作者 姜廷玉

消息来源:CNR国防时空

本期编审:孙 利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