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市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唯一一個以達斡爾族爲主體,以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滿族、回族、朝鮮族、俄羅斯族以及漢族等多民族組成的少數民族村,牙克石市牧原鎮前進達斡爾族村,歷經風風雨雨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9年坎坷而輝煌的歷程。

據歷史記載,達斡爾民族清朝末期居住在黑龍江中上游沿岸,時爲清朝末期的索倫部。17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沙俄入侵,達斡爾族和鄂溫克族被迫南遷到嫩江兩岸。後來,清朝政府在達斡爾族原有社會組織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隸屬於布特哈八旗。日僞時期,日本侵略者爲達到對其分而治之的目的,大搞民族分裂,建立了以達斡爾族爲主體的興安東省。從1933年到1941年向阿榮旗移民200餘戶,向布特哈旗移民400多戶,向索倫地區移民450多戶。1945年8月15日,東北解放,嫩江省政府主席於毅夫於10月批准在齊齊哈爾成立以達斡爾族爲主體的納文旗。但由於達斡爾民族成分比例太低,無法實現達斡爾族區域自治,1946年4月,納文旗被撤銷。當時,關內移民大量流入齊齊哈爾郊區,使該地區達斡爾族賴以生存的土地、草場、獵場等自然資源被擠佔並受到很大的破壞,生存受到極大的影響,加之達斡爾族有興辦教育延續本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渴望和要求,尤其是實現達斡爾民族自治的呼聲強烈,納文旗被撤銷後便促成了1947年達斡爾族羣衆大量移居牙克石的移民運動。1947年5月12、13日,居住在齊齊哈爾和嫩江流域的194戶達斡爾族羣衆500餘人經嫩江專署批准,分乘兩輛火車先後來到牙克石。一部分在街裏定居,大部分居定居在八號屯、恩勤屯和布魯扈木屯。

遷入市區的前進達斡爾村

1953年成立前進達斡爾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址設在八號屯。由於當時所建房屋不適應牙克石寒冷的氣候,加之飲水困難,致使很多移民患病,當時又缺醫少藥,生存條件惡劣,生活十分艱難。 三年自然災害時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顆粒未收,爲了生存,很多達斡爾羣衆不得不遷回原籍,從此恩勤屯、布魯扈木屯荒廢。1954年7月,國家在八號屯設立國營農牧場,居住在那裏的羣衆生產生活狀況逐漸改善,以後,年年有達斡爾羣衆投親靠友來此定居。1956年,前進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八號屯搬遷到牙克石東七道街東三中央街口處,1958年改製爲喜桂圖旗前進生產大隊,有社員500多人,其中95%是達斡爾族。張耀先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鄂生保任大隊長。1966年開始,前進生產大隊和達斡爾族幹部羣衆無法避免地經歷了文革十年動亂,期間,許多達斡爾幹部羣衆被誣陷爲“內人黨”,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一些幹部羣衆甚至被摧殘致死。

爲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偉大號召,1968-1969年,鄂鐵國,她娜、曲香雲、鄂志前等20名知識青年下(回)鄉先後插隊到前進生產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知識青年的到來,補充了當時生產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和知識。1971-1978年,又有135名知識青年下鄉到前進生產大隊,使生產隊以老弱病殘爲主體的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鄂志前(達斡爾族)、麗娜(蒙古族)、亞娜(達斡爾族)被選進生產大隊委員會,分別任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生產隊革委會副主任、團總支書記等職務。亞娜、李吉平、王景君於1976年10月10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大批知識青年走上會計、出納、赤腳醫生、代課老師等工作崗位,知識青年成爲生產隊的主力軍。期間,一些知青相繼被推薦上了大學、中專,有的招工參加工作,有的入伍參軍。知識青年的到來,像一陣春風給生產隊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他們與社員同喫同住同勞動,不僅在思想、意志和體能等多方面得到了鍛鍊,生產工作之餘,積極開展文體等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1976年-1978年的知青匯演、籃球比賽等活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前進生產大隊成立時,共有耕地草場5萬餘畝,分別在牙克石地區的河北和馬鞍山、護林溝、饅頭山(以上均爲牙克石地區)一帶,其中3萬畝土地進行農耕,2萬畝作爲牧業草場。在牙克石西郊的海滿屯建立了牧業生產小隊和蔬菜隊,農業作物以小麥、油菜爲主。當時,還處於靠天喫飯的狀況,廣種薄收,小麥單產僅在70~90斤左右,油菜40斤左右。上世紀70年代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熱潮,開始推廣科學種田,挖掘生產能力,努力提高產量。1976年在生產大隊委員會和社會主義路線教育工作組。組長楊明德、副組長楊海相等人的領導下,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產隊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摘掉了喫返銷糧的落後帽子,而且有餘糧上繳國家,開始爲國家做貢獻。同時,生產隊開展多種經營方式,發展副業,在海滿屯辦起了採石場、磚廠,在護林地區砍樺木杆創收。發展以牛、羊爲主的畜牧業,使生產形式多樣化。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了生產隊社員的收入,改善了社員的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社員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6年生產大隊革委會選舉了新一屆領導班子,鄂志前(達斡爾族)、林樹檀(漢族)任主任,亞娜(達斡爾族)、孟托克托(達斡爾族)、單志文(達斡爾族)任副主任。

民族村原址

隨着牙克石城市的發展,1983年,坐落在匯流河地區的前進生產大隊部因匯流河電廠佔用建設家屬樓而解體,鄂志前被調到牙克石鎮工作。

1989年7月,設立牧原鎮政府 ,2000年 1 月,以原來前進生產大隊爲基礎在海滿屯成立了前進達斡爾族村民委員會,按照《村民組織法》選出村委會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曹汝成(漢族),村委會主任鄂春生(達斡爾族)。2003年選出第二任村委會黨支部書記鄂春生(達斡爾族),村委會主任安立錘(達斡爾族)。2012年選出第三任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杜美榮(女,達斡爾族),村委會主任安立錘(達斡爾族),2015年選出第四任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杜仁偉(達斡爾族)。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市委和市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民族經濟,改善少數民族羣衆的生活條件,2002年在市民族宗教局的協調和支持下,爭取到自治區民委民族發展資金20萬元,建立前進達斡爾族村養牛基地,實施連環脫貧致富工程,致富奔小康。

牙克石市委、市政府爲了改善前進達斡爾族村村民的住房環境,把前進達斡爾族村列爲棚戶區改造區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2012年開始,分期分批將在前進達斡爾村居住的社員和村民羣衆,搬遷到牙克石市區的天悅城小區和牙克石新城區,共 358戶,村集體經濟置換170戶住宅樓,辦公場所置換了860㎡的村委會辦公樓,配備了電腦、複印機等辦公設施,村圖書室、健身活動室、中老年健身活動室功能齊全,建起了150㎡的便民超市,建起了具有達斡爾族特色的電子商務服務站,大大地方便和滿足了達斡爾族羣衆的生活和需求。前進達斡爾民族村現有村民1041人。

2016年,前進達斡爾族村搬遷至建設辦事處天悅城小區,結合前進達斡爾村的實際情況與天悅城社區聯合成立了聯合社區黨委,前進達斡爾族黨支部書記杜仁偉兼任聯合黨委副書記。

作爲全市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前進達斡爾村黨支部、村委會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致力於民族團結,維護政治穩定,利用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正月十六“抹黑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活動等,協同牙克石地區達斡爾族聯誼會舉辦達斡爾民族聯歡會、民歌比賽,開展理論學習、研討會等活動,積極參加各地學習文化交流,以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達斡爾族歷史、文化、習俗等傳統教育,提高社員綜合素質,加強各民族團結,爲全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做出來了應有的貢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