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10月初,正是玉米收穫的季節,也是秸稈禁燒的關鍵時期。過去,玉米秸稈如何處理一直是困擾農民的一件麻煩事兒,玉米秸稈產出量大,清理運輸存放困難,能利用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成爲廢物,堆積在地裏,影響下一步秋種工作。而在泰安市高新區北集坡街道篦子店村,現代化農機的綜合運用,秸稈機械化還田,幫農民解決了這一難題。

玉米收割機和滅茬機在田間默契合作。

10月2日,北集坡街道篦子店村,空曠的田野上紅色的玉米收割機和藍色的滅茬機正在默契作業。大衆網記者注意到,玉米收割機走過的地方,地面留下一片黃綠相間的秸稈碎片,而當滅茬機再次經過,秸稈碎片變得更加細碎與泥土混在一起,已無法焚燒。一位路過的村民告訴大衆網記者,每逢收割的時候,村裏統一安排,自己省了不少心,“以前在地裏燒(秸稈)都是不得已,現在有了這種方式,解決了秸稈處理的難題,秸稈還田以後變成養分,地也‘活’了。我們都非常支持。”

2016年,經村黨支部提議,黨員大會、羣衆代表大會全體通過,北集坡街道篦子店村成立了高新區第一家以便民服務爲主的農機合作社——泰安開發區便民農機服務中心。說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的初衷,篦子店村支部書記王榮江說,近年來,村民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村裏勞動力不足,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一方面可以解決農忙時的勞力問題,另一方面每逢小麥、玉米收割的時節,村裏統一安排農機收割,收割後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統一處理,從根源上杜絕了秸稈焚燒的發生。

滅茬機經過後,秸稈被攪碎混在泥土裏。

時值農忙時節,地頭卻不見村民忙碌的身影。篦子店村支部書記王榮江告訴記者,我們的農機服務中心給村民提供的是收割、運輸、滅茬、耕地一條龍服務。每天早上村廣播都會通知今天收哪片地,村民只需說明哪片地是自家的,其他都不用操心,收好的玉米會有專車運輸到家。我們選用的玉米收割機,本身有一定的滅茬作用,一遍收割以後滅茬機再過一遍,地裏基本上看不到秸稈。後期,還會爲村民耕遍地。這樣等到播種的時候農民簡單處理一下就可以種了。

另一片田裏,正在進行滅茬後的土地修整。

本着服務於民的目的,篦子店村的農機服務中心一直堅持成本化運營,以今年爲例,每畝玉米收、運、耕的費用是240元,比市場價便宜100元左右。王榮江表示,我們購置農機用的都是村集體的錢,成立到現在已購置了8臺農機花費130餘萬元,沒跟村民要過一分錢,明年計劃再添一臺玉米收割機,效率就更高了。大衆網記者瞭解到,爲了降低成本,便民農機服務中心成立之初,聘請了一批農機能手帶領村工作人員學習駕駛和使用大型機械,現在所有的村工作人員都能勝任農機操作。農忙時節,村工作人員從早上7點工作到下午6點,午飯就在地頭對付一口。省錢、省時、省力、省心,讓農機服務中心從成立之初就獲得了村民的支持認可。

又是一年秋收時,在篦子店村,人手不足、秸稈焚燒也漸漸成爲過去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