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吹,戰鼓擂!

東瀛的秋季拍賣幾近告一段落,跨海東征的遊俠劍客也已陸續歸鄉返國。

帽哥以爲,就已結束的情況而言,目前海外藝術市場態勢明顯強過國內。箇中原由,他們市場形成時間較久,比之於內地相對成熟。另外,在拍品徵集組織、拍前招商拍後服務、拍賣形式創新等方面,自有其獨具之處。

不過,這裏面可能也涉及到一個藏家購買心理問題。

您看昂,買家都是同樣的Chinese ,但不少卓犖不羈的異人奇士,認爲牆內開花牆外香,無論貴賤都只專心在海外市場掃貨,對於內地市場的關注度則明顯不足。

他們在促使文物迴流方面功不可沒,但對於國內行業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心痛。當然了,作爲個人的購買行爲,自己開心就好,本也無可厚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行家裏手因爲遠渡重洋而來,不願空手而歸,所以往往不計成本,那怕是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與在國內市場的理性競買,又存在明顯的心理差異。

關於收穫,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以合理價位覓得心儀之物的朋友,當然是興高采烈意足而返。

而經過一番血拼或“刺刀見紅”,最終“搶親”成功的勇士,只要抱的“美人”歸,多花銀兩也不是問題。不過話說回來,雖是長了國人志氣,但在異國拍場上“手足相殘”,白白便宜了歪果仁,總覺得心有不甘。

這不能算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吧?哈哈!

至於無所斬獲的朋友,依然錢包鼓鼓而歸,權當是一趟海外深度遊,大好秋光和免費的熱鬧看了個夠。再說了,斷舍離,遠執念嘛!

那麼,憂又從何來呢?當然還是那些來自國內的拍界同仁了。

這些辛勤耕耘的“園丁”,看着鄰家碩果累累收成不錯,內心難免五味雜陳:自個兒接下來的秋季大考心裏還是沒底呀——都說風水輪流轉,這苦日子也該捱到頭了吧?!

以上的扶桑拍後感言稍嫌冗長,但和今天的正事也算是緊密相關。

東風吹,戰鼓擂!

如果您還在休養充電中,優哉遊哉,帽哥想說,拍場如同戰場,狼煙已起,各位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您剛剛遠征歸來,兵未卸甲馬未解鞍,那正好,稍作休整,隨時準備出發吧!

此刻,東南重鎮福州,刀槍映日,戰馬嘶鳴。

諸位看官想必對於榕城鐵騎——“福建東南”依然印象深刻吧?之前我們曾經力推過幾期有關他們的介紹,於此可以溫故知新,再回顧一下下啦。

因地域優勢,福建東南成爲壽山石專項拍賣的首倡者與市場推動者,這位“帶頭大哥”也曾一度成爲引領着田黃石、壽山石市場行情的風向標。

2016年,他們開始開疆拓土,打造書畫門類,一經亮相便劍戟森然,陣勢不凡。

是次秋拍,福建東南的王牌部隊依然是“壽山田黃”板塊,當然,其他門類也是兵多將廣,共設八個不同專場,依次爲:《鳳山雅集·壽山石雕精品》、《石韻清玩·壽山石雕精品》、《印象萬千·金石篆刻》、《逸趣清玩·案頭雅物》、《藏香懷遠·當代沉香藝術》、《華彩瓷韻·當代學院派瓷藝》、《補天遺珍·壽山石珍品》夜場、《翰墨集珍·中國書畫》專場

下面,就請諸位齊聚“有福之州”,立馬揚鞭,沙場秋點兵,一閱福建東南的如雲鐵騎吧!

此次秋拍,福建東南集萃推出了八個專場,內容涉乎若干藝術門類。

接下來我們依照先後出場次序,着重推介其中的四個專場。更多精彩,敬請諸位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鏈接盡覽,以從中覓得個人心儀之物!

石韻清玩·壽山石雕精品專場

《石韻清玩·壽山石雕精品》專場封面

第一章節。此《石韻清玩——壽山石雕精品》是福建東南苦心打造的重要專場之一,備受各界關注和好評。

特別引人矚目之處是:東南公司公開承諾,本專場所有拍品材質、作者均如圖錄所示,若競買者發現競得拍品與圖錄所示不符,一個月內均可持有效證明至福建東南拍賣公司全額退款(含佣金)。

石制文玩中,無論是從印章到造像,還是從懷袖雅玩到案頭珍賞,皆能窺見書房中的典雅趣味。印鈕是雕刻史的縮影,薄意是繪畫史的側像,印文是文學史的別傳,而印材本身,則是自然美與人文藝術的銜接橋樑。

本場精心爲廣大藏家們準備了138件佳器,其中,包括“文雋秀雅 陳達師生作品”、“石卿刀戲 郭懋介雕刻藝術”、“古意盎然 舊工雕刻”、“福生百像 圓雕人物”、“懷瑾握瑜 文玩”、“引畫入石 薄意”、“汲古呈輝 各類印鈕”、“不刻之妙 簡、素印章”等專題。

以下根據個人喜好,擷取其中幾件佳物。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盡覽。

0069 林清卿 田黃石 薄意擺件

尺寸:高5.3cm;67g

估價:RMB780,000-850,000

說明:林清卿是壽山石薄意領域成就非凡的大師,尤其他的薄意山水極爲出色,曾被評價爲“米家之潑墨、維摩詰之畫中有詩,無以復過。”這枚田黃石質細潤,寶氣通靈,觸手凝膩生溫,堪稱田黃之上品,石上紅筋畢現,作者順着筋格雕刻山岩、竹林,石之天然特徵均被巧妙運用,化爲作品構圖之要素,宛若天成。作品以極輕淺的刀筆,刻一老翁獨坐,寥寥數刀,卻有國畫中“淡筆出神採”之妙,尤見大師功力。

林清卿(1876-1948),福建福州人。師從陳可應,學習“西門派”雕刻技法。後總結西門派圓刀技法,集合文人繪畫構圖之理念,創造“薄意”雕概念,擅長山水、花鳥、人物、蘆雁等文人式題材,開創壽山石薄意雕藝術最高境界,被稱爲薄意雕法之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有“西門清”之稱。

0131 鄭世斌 田黃石 秋江泛舟薄意擺件

尺寸:7.6×5.2×4cm;149g

估價:RMB1,000,000-1,200,000

款識:世斌。

說明:這枚田黃石形飽滿,色澤金粲生輝,外裹一層烏鴉皮,作者取烏鴉皮之俏色,作“秋舟泛”薄意。畫面錯落佈局,峭巖、密石嶙峋,疏木、秋草掩映,舟子收篙停棹在船中酣睡,任由一葉扁舟隨波上下,東西南北,隨遇而安。江波浩渺,僅見一舟、一人,而翻轉至作品的另一面:高低錯落的樓閣之上,文士雅集,高談闊論,莫不快哉,如此一番對比,愈見舟中人的孤獨寂寥。

0188 田黃石 素章

尺寸:5.7×3×2.4cm;102g

估價:RMB800,000-1,000,000

說明:這件田黃素章質地凝潤通靈,色澤華貴內斂,章體上方作自然形,底部裁切平整,端方穩重之餘,暗含變化的趣味。石質肌理上紅筋、蘿蔔絲紋清晰可見,加上溫潤通透的光澤感,更令人心旌搖曳。田黃是壽山石十分珍稀的石材,明清時期就備受帝王、文人的重視,在印石、雕刻界地位斐然。田黃的“成章”十分不易,由於田黃產量稀少,而印章的裁切又常常需要數倍於章料體積的原石,更加凸顯了田黃印章的珍貴。

印象萬千·金石篆刻專場

《印象萬千·金石篆刻專場》封面

第二章節,此《印象萬千·金石篆刻》專場中,推出的拍品有如“片片珠玉”星光閃礫,其中遴選了近現代金石篆刻大家以及清代巧匠之作共計50件,可謂精於採擷,集腋成裘。

如果說一間齋館是文人收藏畢生珍寶的匣子,那麼齋館印就是打開這隻匣子的鑰匙。

它作爲齋館的證明,鍥在文人的生命裏,自唐代第一枚齋館印——李泌的”端居室“開始,歷朝歷代的文人無不喜愛齋館印,無論是藏書樓、藏寶閣、書房、雅室……人們都樂意以它們的名號刻幾方印章。

更多時候,“齋館未造,印章先成”,甚至本無齋館,寄興牙石。文徵明甚至開玩笑說:“我之書屋,多於印上起造”。

不過,小巧的齋館印比起齋館建築本身似乎更容易流傳至今,不少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的齋館樓室,它們的印章卻仍爲人所珍藏,在收藏拍賣市場中受到追崇。這些齋館印是消逝的齋館之見證,每當我們將其握於手中,似乎仍能感受那一絲文人情懷。

對於雅士而言,藏書樓也許不是日常最頻繁登臨的齋館,卻是最珍貴的,藏書樓的齋館印因其經常鈐印於文人收藏的古籍上,是遞藏的“證明”,亦是對於古籍的“認可”,因此格外具有意義。

此“印象萬千”金石篆刻專場中,上拍的衆多齋館印中,就囊括了數件藏書樓的印章。其中,趙之謙爲朱學勤篆鳳鈕自用印就是極爲重要的一枚。

因篇幅所限,以下只能以己之好,擷取部分佳物予以列介。諸位可窺斑見豹,更多詳情,敬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盡覽。

0232 鍾以敬篆 田黃石獅鈕閒章

尺寸:4.9×2.9×1.9cm;50g

估價:RMB480,000-600,000

印文:海嶽仙蹤(白)

邊款:矞生

說明:這枚田黃扁章以自然形田黃石略做裁切,保留部分石皮與天然形狀,色呈橘黃,質地老熟,古意盎然,乃是田黃中的佳品。印紐以石材本身的天然形狀,雕刻爲古獸鈕造型,頭生一對彎角,身被長而略有些彎曲的毛髮,雙目炯炯有神,口中銜一枝靈芝,寓意吉祥。雕刻線條細膩流暢,準確生動,不可多得。底部刻白文“海嶽仙蹤”,爲清代篆刻家鍾以敬所篆,精整雋拔。

鍾以敬(1866-1917),字越生、月聲、矞生、矞申,號讓先、窳龕、似鷗、煙蘿子,齋號今覺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篆刻家,亦工刻竹、摹金文,篆書致力於《天發神讖碑》。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著有《篆刻的言》、《窳龕留痕》。

0236 趙之謙爲朱學勤篆 鳳鈕自用印

尺寸:5.7×3.1×1.5cm

印文:結一廬(朱)

邊款:悲盦爲修伯制。

說明:此橢圓章以白芙蓉石雕刻而成,因年代久遠,表面包裹一層古韻濃厚的包漿,色澤潔白,質地溫凝,是老芙蓉石中的珍品。印章上半部作鳳鈕,印紐與印身幾乎等長,鳳鈕以浮雕法雕刻而成,一正一背各雕一隻鳳凰,一隻展翅翱翔,另一隻則伏地憩息,尾部和翅膀以流暢的刀法雕刻出其旋轉如飄風流雲的線條,而身體的短羽則以點刻法表現,鳳目有神,技法、構圖、風貌都是是清代較爲典型壽山石鳳凰雕刻形式。底部是清代篆刻家趙之謙爲藏書家朱學勤篆刻的朱文“結一廬”,章法清俊典雅,筆勢又有碑意,其印文內容是朱學勤藏書樓之名。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齋號二金蝶堂、苦兼室。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工詩文,善繪畫。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奉新、南城等縣知縣。篆刻、書畫皆有創新,影響甚大。生平喜聚書,家藏祕冊甚富。與潘祖蔭、魏稼孫、胡澍、沈樹鏞等交善。著有《二金蝶堂印譜》、《悲盦居士詩剩》、《梅庵集》、《六朝別字記》、《補寰宇訪碑錄》、《勇廬閒話》、《悲庵居士文存》等。

印面主人:朱學勤(1823-1875),字修伯,清朝官吏、藏書家,清仁和(今杭州餘杭區)塘棲鎮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選爲翰林院庶吉士,改戶部主事,入軍機處,歷任鴻臚寺少卿、大理寺卿。清代著名藏書樓主人結一廬,一生好學,過目不忘,博通古典,在清廷綜覈機務17年,所領軍機班與同治一朝軍事相始終。曾國藩以“學足論古,才足干時”稱之。

0237 清 田黃石山水薄意龔照瑗自用印

尺寸:4.8×2.8×2.5cm;70g

估價:RMB1,100,000-1,300,000

印文:龔照媛印信長壽(白)

說明:作爲收藏家的龔照瑗生平雅好藏印,特別喜愛田黃印章,或是收藏或是自用,格調高雅,珍貴非常,這枚龔照瑗自用田黃石山水薄意章就是其中一例。裁切方正規矩,石質溫凝細膩,色澤濃郁老熟,頗有凍感,印底篆刻白文“龔照瑗印信長壽”,印章不雕鈕,而於章體四面起薄意山水,樹木亭臺穿插其間,線雕簡練柔美,韻味悠長。

印面主人:龔照瑗(1835—1897),字仰蘧,號衛卿。安徽合肥人。曾任江蘇候補道。中法戰爭期間,爲臺灣守軍轉運軍械。1886年任上海道臺。1887年李鴻章委其重辦機器織布局,1890年建成。1889年與各國領事磋商後,建立專管洋商租地事宜的上海會丈局。1891年遷浙江按察使,後任四川布政使、駐英法意比等國公使。

0238 清 田黃石獸鈕閒章

尺寸:4.7×2.6×2.6cm;56g

估價:RMB1,300,000-1,500,000

印文:賞心惟筆墨知己有琴書(朱)

說明:這枚田黃石獸鈕章表麪包裹有濃厚的包漿,古韻頓生,裁切方正,色呈純黃,蘿蔔絲紋隱現其中,質地溫凝老熟。印紐作圓雕古獸,蹲踞於印臺之上,扭身回望,雙目炯炯有神,神態威嚴,四肢肌肉健碩有力,四爪緊緊抓地,雖不作咆哮之態卻自有一種雄健氣勢。作者以細密的開絲雕刻古獸的毛髮,流暢綿密,隨古獸骨胳肌肉的變化而順勢披拂,極見功力,即使是腿部這樣的細節之處也不曾遺漏,特別是前肢處,猶見雕刻者穩健又準確的刀法。底部刻“賞心惟筆墨,知己有琴書”印文,是極爲典雅的玉箸篆元朱文,線條堅潔,筆直中又帶弧度,轉角處的處理圓潤而不生硬,可見篆刻者的功力。此田黃石獸鈕章(56g)材質、雕刻、篆刻三美皆備,且是難得的清代珍藏至今的古印,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歷史價值上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珍品。

補天遺珍·壽山石珍品夜場

《補天遺珍·壽山石珍品夜場》封面

第三章節。此《補天遺珍·壽山石珍品夜場》,是東南2018秋拍中的“主打金曲”,在業界可謂獨佔鰲頭,享有盛譽多年,也代表着福建東南的品牌與審美特色。

其中亮點佳物頻現,僅甄選了30件匠心獨運的珍奇瑋寶。在材質方面,從清潤凝結的坑頭石,到美豔脂凝的芙蓉石;從華光內斂的善伯石、旗降石,到明媚清雅的荔枝洞,均令人心目怡蕩,雅愛無比。

拍品雖數量不多,作者卻是陣容煊煊。包括何光速、雷劍鏢、陳建熙、郭祥忍、郭祥雄、林文舉、鄭世斌、陳達、郭懋介、王雷霆、林清卿、林東、林飛、林炳生、林發述等諸多雕刻名家。

由於此門類並非帽哥所擅,推介難免以偏概全。

0509 郭祥忍 水洞高山石 獸鈕方章

尺寸:7.3×4.2×4.2cm

估價:RMB350,000-400,000

款識:祥忍。

說明:《後觀石錄》中所載“白中有丹砂,銖銖粒粒,透白而出,如白水濾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愛”正是對高山石硃砂一體的完美形容。這件作品以一枚水洞高山石雕刻而成,整章通體一色的硃砂紅尤爲攝人心魄,而堅結緻密的質感又令它增添了炫目的神采。章鈕雕刻一伏臥的古獸,古獸瞪眼突鼻、咧口洞張,姿態鬆弛自然,表情馴順而不失威嚴。這件作品體量亦頗爲可觀,配以精彩的工藝,堪稱妙品。

郭祥忍(1960- ),福建福州人。師承乃父郭功森,法衆家、集所長,擅於制鈕。常見古獸、獅鈕等傳統題材。現爲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名藝人。

0513 林文舉 荔枝洞石 紅杏燕呢喃薄意方章

尺寸:8.6×2.5×2.5cm

估價:RMB400,000-500,000

款識:紅杏燕呢喃,壬申文舉。

說明:俏色荔枝在荔枝洞石中相對少見,東南每年夜場總會選取一兩件帶黃俏、紅俏的荔枝洞石,作爲“吸睛”、“吸引人氣”之選。這枚荔枝洞石紅、白一體,章體上部呈胭脂色,由極爲均膩、細緻的紅色丹砂構成,漫而不散、沉而不浮,極爲美觀。作者取此俏色作“紅杏燕呢喃”之春日豔景。紅杏初露新妝,一隻燕子,翩然輕拂花梢,往來飛返。作品中,“風”雖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作者通過細枝輕揚之態、燕子斜嫋之姿,化抽象爲具象地詮釋了“風”的動態。暖風燻得遊人面,杏嬌柳嫵不須歸,整作洋溢着自然性靈之美,令人眷慕不已。

林文舉(1956- ),號渙亨居士,福建福州人。林其俤之子,幼承家學,習薄意雕刻。畢業於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秉承傳統西門派雕刻技法,有獨特的行刀方式,創作題材、手法豐富多變,作品內容常常包含書畫、文學等意趣。現爲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0517 鄭世斌 田黃石 春江水暖薄意擺件

尺寸:高9.3cm;195g

估價:RMB3,800,000-5,000,000

款識:世斌。

說明:這枚田黃通體橘紅,色澤濃豔,質地潤澤無瑕,寶光瀰漫,尤爲可貴的是石形飽滿重量可觀,乃是田黃之中難得一見的珍品,令人悅目。作者將其雕刻爲《春江水暖》薄意擺件,以“濃秀清潤”之風格與田黃的溫潤肌理相互呼應。山巒的刀法線條渾厚圓融,卻在層迭佈置之中不失大石叢立的氣勢,形成“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極”的趣味,而點綴其間的樹木枝葉蔥蘢茂盛,舒展的線條與滿工的畫面相互映襯,配合恰到好處,形成彷彿墨煙渲染之美。整件作品表現出生機盎然之趣,春山蔥鬱、秀韻不凡的景緻與壽山石潤澤的質地相映成輝,令人觀之動容。

0518 陳達 水洞高山石 祥雲鈕章

尺寸:7.1×4.4×3.1cm

估價:RMB480,000-500,000

款識:與竹石居。陳達刻。

說明 “雲紋”本身帶有一種空靈、變幻、超脫的特質,它與中國藝術追求的“意境”之美不謀而合。雲紋在古代工藝美術中,多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不過它通常作爲輔紋與其它圖案搭配,很少作爲單獨作爲“主紋”出現。陳達這件祥雲鈕章以“雲紋”爲主體,章上雲紋形態多樣,“迭雲紋”內斂勾卷、圓潤飽滿,“流雲紋”飄逸婉轉、連綿不斷,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雲捲雲舒”的美感。而更妙的是,石章頂端的硃砂紅巧,被散逸作一縷綺霞,與雲色相互映襯,營造出一派“流雲縈空,暮霞蘸天”的別樣情趣。

0524 林清卿 高山石 花卉薄意對章

尺寸:10.1×1.9×1.9cm;10×2×2cm

估價:RMB500,000-600,000

刊錄:《意象》P31,福州市清卿藝術研究院創刊號,2015年。

說明:林清卿曾說:“薄意創作以花卉最難,次則山水,再次則人物”,他的遺世之作中以花卉居多,梅蘭竹菊、四時花草,種種皆有生意,無不精妙至極。這套對章材質爲高山石,石體堅潤瑩潔,作者在其上作花卉薄意。花葉的取勢一章爲“上仰式”,一章爲“下垂式”,高低疏密,俯仰盤旋,各有姿趣。此作難能之處在於佈局逶迤交錯但雜而不亂,花葉枝幹俱呈欹曲天然之勢,旁條斜逸,稚枝萌發,顯現出變化豐富又渾然一體的層次美感。而周圍峻勁的山岩亦與花卉、禽鳥、蝴蝶的纖細嬌美恰成互補,以近遠景搭配,“娟娟數枝傍巖壑”,展現出春日的勃勃生機。

林清卿(1876-1948),福建福州人。師從陳可應,學習“西門派”雕刻技法。後總結西門派圓刀技法,集合文人繪畫構圖之理念,創造“薄意”雕概念,擅長山水、花鳥、人物、蘆雁等文人式題材,開創壽山石薄意雕藝術最高境界,被稱爲薄意雕法之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有“西門清”之稱。 展覽:2015年參加由清卿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藝術展”。

0526 田黃石 螭龍博古扁章

尺寸:5.8×3.3×1.4cm;61g

印文:不計工拙

說明:這枚田黃閒章以田黃石材稍作裁切整形,製爲扁方章,以隱現部分石皮的一端作爲印紐,以淺浮雕的方式,雕刻出兩條互相遊弋追逐的夔龍,一隻夔龍口中銜宛若祥雲的靈芝一朵,另一隻夔龍則扭身回望,似乎要與之嬉戲,造型古樸生動,線條流暢,流溢着華貴的氣韻。底部作朱文“不計工拙”,雖是閒章,用語卻表達出印面主人的藝術觀,亦值得珍藏。

0530 林發述 旗降石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尺寸:14.5×45.7×5cm

估價:RMB2,800,000-3,000,000

款識:更喜岷山千里雪,福建省手工業社工藝美術實驗廠,林發述。1965年元旦。

出版:1.《壽山石大典2》P101,福建美術出版社,2003年。

2.《林發述壽山石雕刻藝術》P18,福建美術出版社,2006年。

附:作者與作品合照

說明:這件《紅軍過雪山》由旗降石雕刻而成,是林發述大師紅色題材作品。此旗降石渾體白色,只有中間一道紅色貫穿而過,發述大師以此爲靈感,將白色部分刻爲銀裝素裹、皚皚白雪覆蓋的雪山,而紅色部分則雕爲艱難攀爬雪山的紅軍隊伍,在雪連天、天連雪的惡劣環境中,紅軍們無懼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無懼飢餓寒冷、前途未卜,以堅強的意志和豪邁的精神越過奇偉雄峻的雪山,向着勝利前進。這件作品以感染人心的力量再現了紅軍過雪山的經典場面,整作激昂着戰鬥的精神、團結的力量,獲得了藏家們的一致好評,並曾在多個報紙上刊載,足見其影響力非同尋常。

翰墨集珍·中國書畫專場

《翰墨集珍·中國書畫專場》封面

第四章節。此《翰墨集珍·中國書畫》專場,共計囊括了145件書畫作品,薈集一衆古代、近現代書畫大家以及當代名家的精妙之作。

其中彙集作品之多之衆,可謂豐富多彩、蔚爲大觀。

在地域分佈上,本場以閩籍名家爲中心,輻射至南北各門各派,囊括了海上、嶺南、臺海以及京津畫派等。諸家各顯神通,爭奇鬥豔,高性價比的作品亦不在少數,值得好者詳加功課,密切關注。

有心採擷嘉品的朋友,不妨依據個人喜好功課。慢慢來,相信您的如炬法眼可以幫助自己從中撿漏淘到寶貝,呵呵!

因篇幅所限,以下帽哥只能據己所好,擷取此專場中的部分佳作,諸位不妨窺斑見豹。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福建東南拍賣資訊”。

0603 林容生《仲秋》

尺寸:43.5×66cm

題識:庚辰仲秋。林容生。

鈐印:林(朱)、容生(白)、千禧萬福(朱)

說明:林容生的《仲秋》延續了他極具形式感的畫面趣味,平面化的山丘堆迭在一起,以渲化的橙色、硃色、黃色融合變化,創造出幻夢而柔和,深邃又古雅的畫面趣味。山坳中藏着白牆青瓦的院子,成爲畫面中心的亮色,栽種在院牆外的樹,樹梢猶有鮮花綻放,橫過畫面的電線上,仍有鳥雀憩息。畫面整體幽雅典麗,端莊中又有浪漫的氣息。

0607 謝振甌《龜茲麗人圖》

尺寸:92×85cm

題識:龜茲麗人圖。戊辰振甌制。

鈐印:唐人時尚(朱)、謝(白)、絲路風情(朱)

說明:曾多次前往西域寫生的謝振甌,擅長在他的畫作中表現“絲綢之路”上濃郁的風土人情。他的繪畫作品,往往充滿了極爲鮮明的地域與人文情懷,無論是線條、設色,均汲取了敦煌壁畫、石窟造像的造型和敷色特點,給人深刻的印象。這幅《龜茲麗人圖》正是其中極爲精彩的典範作品之一。背景以低調而濃郁的綠色暈染,典雅而富有韻律的團花圖案若隱若現,層次豐富,令人聯想到盛唐龜茲編織華貴的掛毯,這種礦物質的綠色,正是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經典色彩,極具裝飾性前景中的龜茲麗人身着舞衣,身姿輕盈而矯健,充滿了健康的生命之美。而其連眉、高鼻、豐脣、飽滿的雙頰和下巴,同樣也取自克孜爾石窟壁畫中龜茲舞者的形象。左上方架上的白鸚鵡,平衡了構圖的同時亦“點亮”了畫面。鸚鵡在唐代被稱爲“西域神鳥”,這隻在籠架上翩翩起舞的白鸚鵡,正呼應着畫面中舞蹈着的龜茲麗人,令畫面主題有了更值得品味的深意。

0621 鄭乃珖《晚霞圖》

尺寸:75.5×51cm

估價:RMB100,000-120,000

題識:璧壽翁鄭乃珖作於研雲山館,八十三。

鈐印:研雲山館(朱)、鄭乃珖印(白)、乃珖晚年(白)、綠容紅荔舊家鄉(白)

出版:《畫院畫家》P16,福建省畫院,2005年第三期。

0629 潘主蘭《風竹圖》

尺寸:86×38.5cm

估價:RMB230,000-280,000

題識:潘郎無畫不題詩,人共詩癯比竹枝。乞取十觴形酒面,流霞一抹起猜疑。潘主蘭題於荔水鄰居。

鈐印:潘(白)、主蘭(白)、長樂人(白)

出版:《啓功潘主蘭書畫集》P209,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說明:潘主蘭愛畫朱竹,曾說“以朱寫竹在宋有蘇東坡,在元有管仲姬、孫克弘,皆見載於傳記。晉時戴凱之譜中竹有名桃枝者,其皮赤,是竹有之有朱又一明證也。”此作意態瀟灑,竹葉交織,使人側耳如能聽見竹葉蕭蕭之聲,整體觀之,生機盎然,充滿了自然之趣味,而朱竹色彩明豔,豔而不俗,更令人眼前一亮。

0635 陳子奮《報春圖》

尺寸:105×49cm

估價:RMB70,000-100,000

題識:一九五五年春日陳子奮寫於福州月香書屋。

鈐印:陳子奮印(白)、月香書屋(朱)、渚鳳(朱)

0644 林長民《行書四條幅》

尺寸:144×39cm×4

估價:RMB180,000-200,000

題識:受恆仁兄大雅屬書,丙辰九月弟長民。

鈐印:長民長壽(白)、宗孟(朱)

說明:此行書四條幅,是林長民於民國五年丙辰(1916年)九月書寫,主要討論了成陽靈臺碑不同版本的區別,對於靈臺碑的釋本做了詳細的對比考訂,談及《靈臺碑》在宋代洪适的《隸釋》中有篆額與碑陰等問題,堪稱一篇金石學考據論文,頗具學術價值,亦是此類大尺幅書法作品中罕見表現的內容。

0653 林紓《林泉幽居圖》

尺寸:133×33cm

題識:長日鶯聲隱綠楊,小軒如鬥蕩溪光。可憐蕭瑟靈和殿,那復依依似水鄉。紓。

鈐印:畏盧(朱)

說明:《竹間續話》雲:“林琴南先生畫,世重其山水,不知鵪鶉與柳,亦先生之能事,故自稱補柳翁。”林紓擅長畫柳,自謂“補柳翁”。他下筆濃密,意境卻分外疏朗,餘味悠長,在當時就爲世人所重。這件林紓的《林泉幽居圖》,同時描繪了山水和垂柳兩大主題,近景繪三四棵柳樹,柳枝柳葉茂密蓊鬱,幾座茅屋隱現在柳樹之後,中景留白,佈置出沿山勢向遠處流去的寬闊江面,以及岸邊堆垛的石塊,遠景則是連綿而上的山脈,充滿了典雅的文人氣息。林紓於畫面題寫自作詩:“長日鶯聲隱綠楊,小軒如鬥蕩溪光。可憐蕭瑟靈和殿,那復依依似水鄉。”

0658 沈葆楨《行書八言聯》

尺寸:162.5×32cm×2

估價:RMB550,000-650,000

題識:淑庵大兄大雅屬。沈葆楨。

鈐印:沈葆楨印(白)、幼丹(朱)

釋文:行不得則反求諸己,躬自厚則薄責於人。

鑑藏印:錫山夏振寰賞玩之記(白)、曾藏染溪夏振寰家(朱)

題簽:沈葆楨行書八言箋聯上。振寰藏。沈葆楨行書八言箋聯下甲戌冬。龍湛署籤。

題簽鈐印:龍湛(朱)

出版:《沈葆楨手跡》P38,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8年。

說明:帝師陳寶琛曾言:“吾閩百年來,名臣最著者數侯官林文忠、沈文肅二公。”沈文肅即沈葆楨。沈葆楨不僅是位晚清名臣,也極爲擅長書法。他的書風取法何紹基,古拙中又運暢達,生辣雄強,很有特點。這幅“行不得則反求諸己,躬自後而薄責於人”正反映了沈葆楨的書法趣味,結字大膽奇崛,對比強烈,張弛有度。此作出版於《沈葆楨手跡》,頗爲珍貴。

0659 任重《竹林高士圖》

尺寸:68.5×35cm

估價:RMB100,000-120,000

題識:歲丁酉夷則之杪。逸侯任重千里寫。

鈐印:千里(朱)、任重之印(白)、墨雲(朱)

0665 饒宗頤 行書《傜山雜詩》

尺寸:74.5×38cm

題識:傜山雜詩,錄贈劍鋒老兄粲正。固廠弟,饒宗頤。

鈐印:饒宗頤印(白)、選堂(朱)

釋文:山居等蟪蛄,不復知春秋。死鑚舊紙堆,閉門勝遠遊。不敢學虞卿,着書志窮愁。願如梁江總,還家尚黑頭。故鄉不可望,類與浮雲浮。亦知非吾土,日日登強樓。

刊錄:《江南藝聚——饒宗頤教授百歲精選作品集》P63

備註:香港集古齋舊藏

說明:饒宗頤於書法頗有造詣,有著作《論書十要》行世。此作乃饒宗頤錄自作詩《傜山雜詩》,極具空間感與韻律感,顧盼生輝,行筆似湧泉,而巧妙地頓挫亦令他的行書充滿了古拙的趣味,值得細品。另外,所書寫的這首《傜山雜詩》,內容典雅,用典雋永,與書法呼應生輝。

0670 啓功《行書厚德載物》

尺寸:52×44cm

估價:RMB350,000-380,000

題識:周易坤卦象辭。啓功敬書。

鈐印:啓功之印(白)、元白(朱)、闥門(白)、辛巳(白)

釋文:厚德載物。

出版:1.《啓功潘主蘭書畫集》P41,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2.《素心—南北兩蘭亭啓功潘主蘭書畫展特輯》P30,福州市美術館,2014年。

0693 張大千《蕉蔭小憩圖》

尺寸:83.5×38cm

估價:RMB400,000-500,000

題識:歡行流水心,妾守幽閨性。蛾眉顰不展,蕉心比儂命。少作子夜歌一首,張爰

鈐印:大千(朱)、蜀客(白)、大風堂(朱)

說明:仕女圖一直是張大千繪畫創作中的重要題材之一。張大千曾經評判過中國傳統的仕女風格:“近代因爲中國國勢衰弱,而畫家所畫人物,尤其是美女,無論仇十洲也好,唐六如也好,都走在文弱一條路上,多半是病態的林黛玉型的美人。”而張大千的仕女,則着意改變這種文弱的病態美,他所推崇的,是女性雍容豐腴的美感。即使是有所愁緒的仕女,在張大千的筆下,也同樣是充滿了健康的美感——正如這幅《蕉蔭小憩圖》一般。張大千純以水墨畫此圖,因無色彩奪目,反而更見其筆墨功力。背景先以溼潤的淡墨打底一氣呵成畫出一株高大茂盛的芭蕉,又以濃墨鉤出芭蕉的莖幹輪廓以及葉脈,又在芭蕉樹下以濃墨點綴出幾竿嫩竹,對比映襯之下,畫面頓時有了錯落的層次感,其筆墨超然寫意,令人如聞蕉葉瀟瀟搖動之聲。而在蕉陰之下,張大千則畫出了一位依靠在湖石旁休憩的仕女。仕女身着古典交領衣裳,一手靠着湖石支住下頤,身姿窈窕,臉頰豐腴如滿月,而頭髮則以濃墨畫出,散開的筆尖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仕女濃密的髮絲,鬒鬒如烏雲,髮髻高挽,此處筆墨遊走毫不猶豫,爽利卻不放肆,濃郁而不渾濁,層次分明有致,極見畫家功力。而仕女的面目不以粉黛作爲冗飾,只會眉眼鼻口,落落大方,表情柔和典雅。特別是微笑的脣角,眼波流轉的瞳仁,柳葉般的眉毛……畫家以乾淨洗練的線條突出了仕女清麗嫺靜的風姿,栩栩如生,情態如在眼前,既彷彿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又彷彿含情脈脈地望向觀者,乃是典型的閨秀形象。

0695 謝之光《弄玉吹簫圖》

尺寸:155.5×43.5cm

題識:弄玉吹簫圖。壬午冬月摹仇實父本,謝之光於栩栩齋。

鈐印:謝之光(朱)、栩栩齋(朱)

說明:謝之光的這幅《弄玉吹簫圖》與傳統表現弄玉在高臺上吹簫引鳳的主題稍有所不同,而是一處更爲閒逸、安適的場景:搭好的綠籬形成了天然的矮牆與拱門,爲古代的名媛淑女們圍繞出一方與外界喧囂隔絕的小小花園,她們在草地上鋪好石青色的地毯,席地而坐,或是鳴笙或是吹簫,或是靜靜地欣賞着動聽的樂曲。而花園的角落裏,則安置着石質的條案以及木製的花幾,其上陳設着水盛、茶壺、香爐、手卷等文房雅物,又有紅漆銅製鸚鵡架,架上安置了一隻鸚鵡,幾位稚童在花園中追逐嬉戲,拱門處兩位風姿綽約的仕女正相攜而入,似乎爲音樂聲所吸引。

0739 趙叔孺 羅振玉《追風圖書法》成扇 扇骨爲吳昌碩、王一亭畫稿

尺寸:20.5×51cm

估價:RMB160,000-200,000

題識:1.須遠一萬里,試爲一追風。戊辰七月擬恂若仁兄雅正。趙叔孺畫馬。

鈐印:趙叔孺印(朱)

2.唯一又仴師,爲父德,衡至於墨寶,從其父蔑寶,歷滬金對郢,其父休用作寶鼎。洵若仁兄雅屬,貞松羅振玉。

鈐印:羅振玉印(白)

扇骨釋文: 1.南無阿彌陀佛,癸亥白露節書於海上玄住隨緣室,缶。

2.癸亥八月朝日敬寫,白龍山人王震。

說明:這柄摺扇的兩道箑邊分別由兩位海派大家吳昌碩和王一亭雕刻。吳昌碩爲刻字書法“南無阿彌陀佛”,落款是“癸亥白露節書於海上玄住隨緣室缶”,可知乃是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白露(農曆七月廿九)時創作,距離吳昌碩八十大壽(八月初一)相隔不過二日。可以看出,吳昌碩八十歲的行書老辣非常、質樸雄渾,充滿了古拙的金石韻味,即使是刻字作品,我們依然能夠從中感受到濃厚的、酣暢而跌宕的墨氣。另一側的箑邊是王一亭於同年八月初一即吳昌碩生日當天所創作,或許我們可以想象,在王一亭向吳昌碩祝壽的時候見到此扇,或是應吳昌碩的要求,或是頓起雅興,在光潔的箑邊上刻持珠觀音像,觀音面容慈祥端莊,線條頗具骨力,繁簡得當,寥寥數刀就表現出觀音垂落的衣褶和嫺雅的身姿,亦呼應了另一側箑邊吳昌碩“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教主題。此摺扇的箑邊暗藏了吳昌碩八十大壽中一段隱而不顯的趣事,見證了吳昌碩王一亭兩位“海上雙璧”的交遊與深誼,頓時令此摺扇平添了不少文化價值,充滿了魅力。箑邊既有一段藝壇佳話,正反兩扇面亦不乏深意,一書一畫分別爲羅振玉和趙叔孺創作,上款人均爲“恂若仁兄”。趙叔孺繪駿馬,“立者、臥者、嘶者、下飲者,倚於樹者,有所見,默識神會之。”從題識上看,創作時間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戊辰)七月,是年趙叔孺繪製了多張駿馬圖,扇面駿馬亦是其擅長的形式與題材,此作題曰“須遠十萬裏,試爲一追風”,典出南朝張正見的橫吹曲辭之一“須還千萬裏,試爲一追風”,所畫爲在草地上馳騁的栗色花斑奔馬,趙叔孺汲取了中國傳統馬畫的造型技巧,又融合了郎世寧等西方馬畫的光影與設色,使得奔馬充滿了立體感與十足的精神氣,皮毛的光澤極爲細膩逼真,彷彿在扇面上迎風馳騁一般。扇面另一面則是羅振玉的書法,羅振玉作爲晚清至民國的金石學大家,書法金石氣十足,韻味無窮。

福建東南2018秋季拍賣會,還包含以下各門類專場,諸位不妨掠影浮光,簡要領略其中精彩。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電子圖錄。

鳳山雅集·壽山石雕精品專場

拍賣時間:2018-10-28 下午13:30

拍賣地點:融僑皇冠假日酒店三樓·皇冠廳

(福州市臺江區江濱西大道100-1號)

逸趣清玩·案頭雅物專場

拍賣時間:2018-10-28 時間順延

拍賣地點:融僑皇冠假日酒店三樓·皇冠廳

(福州市臺江區江濱西大道100-1號)

藏香懷遠·當代沉香藝術專場

拍賣時間:2018-10-28 時間順延

拍賣地點:融僑皇冠假日酒店三樓·皇冠廳

(福州市臺江區江濱西大道100-1號)

華彩瓷韻·當代學院派瓷藝專場

拍賣時間:2018-10-28 時間順延

拍賣地點:融僑皇冠假日酒店三樓·皇冠廳

(福州市臺江區江濱西大道100-1號)

天賜善果增福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