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陈伯达与毛泽东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于两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毛泽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陈伯达能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较为有特色的发言。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文章摘自:《北京日报》,作者:褚双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三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点名要调胡乔木当秘书。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后,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读了大量理论著作和文献。由于胡乔木的埋头苦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在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起草中央文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中在回答丁盛“胡乔木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他一写,就写出来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也是他写的,写得不错。”由于胡乔木出色的文字能力,他逐渐成为“中共中央一枝笔”、“大手笔”。\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acab9c71df5481cb7ffb0c9649ce244\"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40\" alt=\"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选秘书的?\"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毛泽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陈伯达能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较为有特色的发言。当时会上对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争论,陈伯达的发言阐述了孙中山的思想。陈伯达刚发言完毕,毛泽东就站了起来,高兴地说道:“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散会后,毛泽东就把陈伯达留了下来。晚上,毛泽东请美国客人吃饭时,又邀请了陈伯达。席间,毛泽东与陈伯达关于古代哲学的谈论,使他们间有了共同的话题。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枝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田家英最初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是因1942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看后,颇为赞赏。虽然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毛泽东从中看出了作者较深的中文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此后不久,毛泽东就把田家英调来当毛岸英的语文、历史老师,后又经过几次特殊的“面试”,毛泽东才正式选调田家英为自己的秘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希望秘书博览群书、兴趣高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泽东喜欢吟诗赋辞、泼墨挥毫、博览群书,也希望身边人员能经常与他交流心得。秘书受他的熏陶,也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填词是毛泽东的一大爱好,也是胡乔木的最大爱好。上世纪60年代,胡乔木因病疗养而离开毛泽东身边多年,在休养期间,他开始学写古诗词,并将习作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因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故而忙中偷闲,对胡乔木每次送来的诗词“终日把玩推敲,帮他逐句修改”,如此书信来往不断。正如胡乔木所说的那样:“《词十六首》都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这件事,还引起江青的不悦,江青曾斥责胡乔木:“你的诗词主席费的心血太多,简直是主席的再创作。以后不许再送诗词给主席,干扰他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陈伯达与毛泽东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于两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陈伯达曾讲授过先秦诸子课,擅长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而这正是毛泽东当时思索的热点。上世纪30年代,陈伯达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曾一口气写下《墨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等哲学文章,并引起毛泽东的很大兴趣。他对陈伯达说:“《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借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探讨,借助于呈送文章向毛泽东请教,陈伯达与毛泽东的关系日益密切起 为此,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既要像“柳树”,也要像“松树”。他说,共产党员好像柳树一样,到处插下去就可以活,长起来。柳树也有缺点,容易顺风倒,所以还要学松树,挺而有劲。柳树有机动性,松树有原则性,柳树可亲,松树可靠。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可亲、要可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泽东最后对中央党校学员说: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困难。决定中国事情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我讲的就是一个原则,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解放!\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47359339289038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