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張健春

明月幾時有——沉重的翅膀

電影《明月幾時有》將歷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還原到大銀幕上,展現了平凡小人物在國難當頭時的勇敢抉擇。

在紛亂的戰爭背景前,歷史的硝煙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學教師、文員、房東、老村長、村姑爲了國家而戰,他們都是英雄。

劉黑仔的部分很過癮,街頭巷尾,一己之力,可以手刃鬼子一個小隊,然後像佐羅般從屋頂遁跡。黑幫大會,懸賞捉拿,他幾個硬是送上門去,讓淪爲日僞的黑幫看看賣國賊的下場,然後竟蹬着單車逍遙隱沒在港島的暗夜。劉黑仔的身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東江縱隊”,是曾江的得力干將。電影在現實的基礎上有所延展,是俠道英雄的設計,人長得帥就不說了,動作也是快、準、狠,毫不拖泥帶水。

方老師的部分讓人很心痛。按理說,嬌小柔弱的她,風一吹都要擺三擺,不該是刀尖上舔血的抵抗分子。從茅盾的房東,到毅然的護送,再到加入,就算沒有劉黑仔的攛掇,她骨子裏也流着驅除韃虜的血液。許鞍華並沒有用鏡頭去聚焦日軍的殘暴,僅從一個民衆一聽到日本人動靜,就慌忙吹燈關窗的舉動,側證着日本人給百姓帶來的恐懼。方母壓低嗓門說,日本人又來搶黃花閨女了,這裏頭是有隱痛的。

文藝青年李錦榮是有抱憾的,有着壯志未酬的悲憫。李錦榮一線相對惜墨,開篇與女主人公的愛情不能抱得美人歸,後來的他正如方老師所不知,成了有限的片狀信息,一度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李錦榮的使命是在日本人中間遊走,而正是李錦榮的有限表現,日本軍官的暴虐成性,言不由衷可見一斑。李錦榮雖着墨最少的,許鞍華卻把詩意片名解讀交給了他,與侵略者談詩,只有血腥的味道,沒有人性的動物,是體會不到詩性的。

面對一場生死未卜的營救行動,小學教師方蘭、神槍手劉黑仔與紳士特工李錦榮根據任務隨時變換身份,周旋在對敵前線。在戰爭的洪流中,小學教師方蘭後來成長爲游擊隊長,作爲片中身份變換最爲顯著的人物,她的際遇最讓人擔憂。

這是一部“刀叢中的詩”,變得熱血的許鞍華並沒有放棄她一貫的細膩,多角度地展現了戰爭中的衆生相。

明月幾時有?國難當頭,你有我有全都有,一起扛槍作戰,爲了國家犧牲自我。而今,我們應該爲了美麗的祖國而奮鬥努力,自強不息,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

編輯:姚黎華

審稿:鄒建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