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dbdd5cca9974060bda8f3b62808f123\" img_width=\"716\" img_height=\"935\"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京籌備委員會:\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21年(1932)3月5日,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長安爲陪都,定名西京,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直屬國民政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d40d8688adf45a983316f2513401937\"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16\"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1年8月22日,省委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西安市僅轄長安一縣,轄域面積縮小爲2417平方公里。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f33fef081e94b4c902ca221ff44d0ba\"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61\"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一座城市的區域變遷,受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作爲13朝古都的西安更是如此。作爲都城時,其管轄區域往往比較大,尤其是在秦代、漢代、隋代、唐代時期;後來隨着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東遷和南移,其管轄區域隨之縮小;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安作爲西部重鎮,其管轄範圍又逐步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安的行政區劃同樣幾經變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396fa6b78d44618bd4104ad8936f6ec\"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808\"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十一、中華民國時期的西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華民國時期,是西安市級行政建制誕生和逐步形成的時期。民國17年(1928)首次設市,僅存在短暫兩年。後隨着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於民國33年(1944)再次設市,市的建制才穩定下來,市轄區的建制也隨之產生。與此同時,今西安市境內各縣依然繼續存在,先後隸於關中道及有關行政督察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關中道:\u003C\u002Fstrong\u003E清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新軍起義光復西安後,清西安府建制無形瓦解,原西安府轄地改由秦隴復漢軍政府(旋改中華民國秦軍政分府)直轄。民國2年(1913)1月8日,北洋政府頒佈《劃一現行中央直轄特別行政官廳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廢府設道”。同年11月12日陝西省置中、東、西、南、北5道,爲省派出機構,中道駐西安,西安地區歸屬中道。民國3年(1914)5月23日,合併中、東、西3道爲關中道,成爲一級行政建制,與漢中、榆林併爲全省三道之一。關中道轄43縣,轄地東至潼關縣、西至隴縣、北至今銅川市、南至柞水縣(約5.8萬平方公里),道尹公署駐西安城西大街東段北側(今社會路)。民國13年(1924)元月,北洋政府通令撤銷道級建制。撤道後,各縣歸省直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10a8bc7af9341b1bb80e25009918d5e\" img_width=\"913\" img_height=\"742\"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行政督察區:\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24年(1935)開始,根據國民政府規定,陝西省逐步設立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10月,設立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區,今西安市境內的長安、臨潼、藍田、鄠縣、高陵五縣隸於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咸陽),盩厔縣隸於第九行政督察區(駐寶雞)。民國37年(1948)6月,調整區劃後,長安、盩厔、鄠縣隸於第十行政督察區,臨潼、藍田縣改隸第二行政督察區(駐華縣),高陵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富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次設立西安市:\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16年(1927)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議決設立西安市,初名西安市政廳,同年12月7日改名西安市政委員會。民國17年(1928)1月16日省政府命令公佈施行《西安市暫行條例》,規定:“本市爲陝西特別行政區域,定名爲西安市”“在本市市政府未成立以前,爲辦理本市行政及籌備市政府與市民自治等事宜起見,設西安市政委員會”“直隸於陝西省政府”。同年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駐五味什字中州會館西側(今市第六中學西側大院),轄區以原屬長安縣之西安城內及四關爲範圍,面積15.5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國19年(1930)5月,國民政府頒佈新的《市組織法》,提高了設市標準,西安人口不足20萬,不夠設市標準,11月8日陝西省政府通令撤銷西安市建制,轄區復歸長安縣。同年11月19日,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向行政院呈報裁撤西安市理由爲:西安“僻處西北,交通阻滯”“連年荒旱,戶口減少,商業蕭條,原無設市政府的必要”等,行政院準於備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dbdd5cca9974060bda8f3b62808f123\" img_width=\"716\" img_height=\"935\"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京籌備委員會:\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21年(1932)3月5日,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長安爲陪都,定名西京,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直屬國民政府。同年4月7日,西京籌備委員會於西安訓政樓開始辦公,6月4日遷至東木頭市2號(今市第二十四中學)。同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第三三七次會議議決:“西京設直隸於行政院之市”“西京市之區域,東至灞橋,南至終南山,西至灃水,北至渭水”“西京籌備委員會爲設計機關,西京市爲執行機關”。民國23年(1934)8月,西京籌備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西北辦事處和陝西省政府聯合組成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進行了一些市政建設,但西京市政府始終未成立,西京市的建制未成現實。民國34年(1945)4月,西京籌備委員會奉令撤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安市政處:\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29年(1940)9月重慶定爲陪都後,國民政府、陝西省政府將原西京市改稱西安市。民國30年(1941)1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奉蔣介石令,爲整頓西安市政建設,撤銷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改設陝西省西安市政處。西安市政處於民國31年(1942)1月1日成立,駐西大街公字3號原長安縣政府舊址(今西大街東段路北省文化廳招待所)。市政處直隸於陝西省政府,行政區域以陝西省會城關爲範圍,包括火車站、飛機場區域,面積約20.5平方公里。市政處主管業務限於市政工程建設、自治財政稽徵、園林管理及一部分公益事項,範圍較狹,且不領導基層行政機構。實際上市政處是向正式成立西安市建制的準備和過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再次設立西安市:\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32年(1943)3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訓令照準陝西省政府呈請“將西安市政處改組爲西安市政府”。民國33年(1944)8月20日,陝西省政府訓令:“決定將原設市政處撤銷,成立西安市政府”。9月1日,市政府正式成立,爲陝西省轄市,駐原市政處舊址。再次設立西安市建制後,市政府轄西安城關30鎮。民國34年(1945)11月,撤鎮設區,以城關8個警察分局轄地設8個城區,由長安縣新劃入的4個鄉設4個郊區,共12區,按序數命名。轄區東至滻河中心線,西至氵皁河中心線,南至毛家寨(今繆家寨)、新開門、宋家花園(今瓦衚衕北側)、吳家墳、丈八溝一線,北至光太廟什字、白花村、翁家寨、劉家寨一線,東西長18公里,南北寬13公里,面積234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行政院直轄市:\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36年(1947)8月1日,在全面內戰中處於被動地位的國民政府,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明令將西安市升格爲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爲全國12個院轄市之一。同年12月內政部覈准西安市簡稱鎬。\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2cbe13652f48128cde1d0034e77b33\" img_width=\"490\" img_height=\"364\"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西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推進,西安行政區劃也經歷了多次調整,轄域面積由234平方公里擴大到10752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陝甘寧邊區轄市:\u003C\u002Fstrong\u003E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陝甘寧邊區轄市,駐北院門159號(今西華門大街北側蓮湖區委、區政府駐地)。全市仍設12個區,以序數命名。一至八區爲城區,九至十二區爲郊區。1949年5月27日各區人民政府(初爲區公所)先後成立。各區轄域同民國時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北行政區轄市:\u003C\u002Fstrong\u003E1950年1月19日撤銷陝甘寧邊區建制,成立西北軍政委員會,西安市爲西北首府,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爲西北行政區轄市。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爲西北行政委員會,西安市隨屬西北行政委員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a859686ff8746419645be41ecb40300\" img_width=\"1013\" img_height=\"738\"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央直轄市:\u003C\u002Fstrong\u003E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將西安市由西北行政區轄市改爲中央直轄市,爲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陝西省轄市:\u003C\u002Fstrong\u003E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撤銷西北行政委員會,陝西省歸中央直轄,西安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爲陝西省轄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4年9月25日,經省政府報內務部批准,將長安縣所屬渭濱區13個鄉、灞橋區12個鄉、狄寨區5個鄉、三橋區1個鎮6個鄉、斗門區4個鄉、郭杜區2個鄉、韋曲區1個鄉及三、四、九鄉各一部分、大兆區1個鄉及十一鄉一部分,劃歸西安市管轄。同時將西安市原轄12個區和由長安縣新划來的鄉鎮合併調整爲9個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調整後的西安市轄域,東至驪山主峯西側,西至漆渠河,南至鳳棲原北麓,北至渭河,面積679.37平方公里,爲原來的2.9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7年4月22日,經省委批准,撤銷長樂、未央兩區建制,原長樂區轄地劃歸灞橋區;未央區南部城區(即龍首原以南)劃歸新城區,北部農村劃歸草灘區,並將草灘區改名未央區,仍駐張家堡。將新城區原轄北大街劃歸蓮湖區。市轄區減爲7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8年11月4日,經省委報國務院批准,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爲西安市首次轄縣。全市轄域面積擴大爲6737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0年5月20日,在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經省委批准,將蓮湖、碑林、新城區撤銷,原管轄區域:蓮湖區劃歸阿房區;碑林區劃歸雁塔區(其中東關伍道什字街道辦事處劃歸灞橋區);新城區東郊劃給灞橋區,其餘劃歸未央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d40d8688adf45a983316f2513401937\"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16\" alt=\"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1年8月22日,省委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西安市僅轄長安一縣,轄域面積縮小爲2417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2年4月7日,經省委批准,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制,各區轄域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的界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5年9月20日,經省委批准,撤銷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制,轄地合併爲一個郊區。郊區人民委員會駐小寨東路12號(今雁塔區人民政府駐地)。市轄區減爲4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6年6月2日,省委報國務院批准,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爲閻良區,區人民委員會駐閻良鎮延安路。同時,將咸陽市(當時爲縣級市,範圍爲今咸陽市區秦都區和渭城區爲主的主城區,隸屬咸陽專區)劃歸西安市;1971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又將咸陽市劃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0年3月2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制,區人民政府分別駐紡一路、龍首北路西段、小寨東路12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3年10月20日,爲了發揮西安市作爲中心城市的作用,經省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咸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至此,西安共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7區和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市域面積擴大爲9983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臨潼、長安、高陵、戶縣先後撤縣設區,西鹹新區劃歸西安託管,西安市目前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8年底有人口1200萬(含流動人口)。\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5287189835617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