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英國媒體報道,目前擁有非洲象最多的南部非洲三國——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計劃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提出申請,要求放鬆象牙交易禁令。對包括大象在內的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需要進一步增強國際合作——象牙背後的戰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3日,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關稅局和移民與關卡局發佈聯合聲明說,該國執法人員近日截獲約8.8噸象牙,這是新加坡歷史上查獲的最大一宗走私象牙案。

"\u003Cp\u003E1979年到2016年,非洲象種羣數量從130萬頭降至41.5萬頭。對包括大象在內的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需要進一步增強國際合作——象牙背後的戰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3日,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關稅局和移民與關卡局發佈聯合聲明說,該國執法人員近日截獲約8.8噸象牙,這是新加坡歷史上查獲的最大一宗走私象牙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此次打擊野生動物製品走私活動系與中國方面聯合展開。此前,在中國海關總署的統一指揮下,12名犯罪嫌疑人在中國落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互聯網上交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據新加坡警方23日發表的聲明,執法人員21日檢查一個從剛果民主共和國運往越南的三個集裝箱時,在其中一個集裝箱中發現了132袋象牙,總重量約8.8噸,市值約1760萬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象牙之外,這批非法貨物中還有11.9噸穿山甲鱗片,市值約4860萬新元。這是今年在新加坡截獲的第三批穿山甲鱗片。今年4月以來,新加坡執法機關共截獲37.5噸穿山甲鱗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悉,此次被查獲的象牙來自近300頭大象,同被查獲的穿山甲鱗片則是從約2000只大型的南非穿山甲身上採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方通報顯示,該走私團伙長期在非洲組織收購象牙、穿山甲鱗片等瀕危物種及其製品,藏匿在集裝箱中通過海運方式運輸,經新加坡等國中轉後,進行地下交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以來,中國海關針對象牙等瀕危物種及其製品“非洲啓運、多國中轉、周邊囤積、偷運進境”的走私特點,加強國際執法合作,已實施多次跨境聯合打擊,協同新加坡、越南、中國香港等海關查獲象牙11噸、穿山甲鱗片59.8噸、犀牛角90.5千克,實現了對走私策源、中轉、跨境的全鏈條打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次中、新的聯手行動,也是近年來打擊野生動植物走私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0日,國際刑警組織發佈公告說,該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在6月開展的聯合執法行動中繳獲大量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並經初步調查在全球範圍確認近600名犯罪嫌疑人,現已展開相關緝捕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告說,6月4日至30日,國際刑警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展開名爲“霹靂彈”的聯合執法行動,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擊野生動植物及木材走私犯罪。國際刑警組織預計,隨着調查工作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推進,將會有更多嫌疑人落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雖然早在2016年舉行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已通過決議,要求各締約方承諾消除非法網絡野生動物犯罪。但國際刑警組織10日發佈的公告中再次提及,全球野生動植物走私犯罪越來越呈現出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易的趨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減少偷獵大象的最偉大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國際野生動植物走私活動中,象牙走私一直備受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18年9月發佈的數據,1979年,非洲大陸有130萬頭大象,而截至2016年已經銳減到41.5萬頭。每年死於盜獵的非洲象約爲2.5萬頭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大象的長牙終生不會脫落,且有三分之一生長在頭部的顱骨內,盜獵者通常會先射殺大象,砍下它們的頭部,再將象牙連根拔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象牙交易持續下去,非洲象這一地球上現存最大的哺乳動物,可能在15年內滅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5年,亞洲象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控制和限制貿易的物品,非洲象則於次年被列入其中。然而,在被稱爲“象牙戰爭”的上世紀80年代,至少70萬頭大象在非洲慘遭屠殺,大量盜獵得來的非洲象牙,通過合法象牙貿易將自己洗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挽救大象種羣,1989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全面禁止了國際象牙貿易,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象牙價格顯著降低,象牙市場大大萎縮。盜獵現象也大幅減少,非洲象種羣數量開始回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應部分非洲國家要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分別於1999年和2008年批准了一次性象牙貿易,不料此舉刺激了亞洲一些新興象牙市場的迅速興起,盜獵狀況自此愈演愈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健康時報》2018年報道,《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調查顯示,東亞地區一度是全球最大的非法象牙製品銷售市場(佔非洲象牙走私市場的7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1月1日起,中國政府全面禁止國內象牙商業性加工和銷售活動,成爲全球打擊象牙非法貿易措施最嚴格的國家。有媒體對此評論稱,這項舉動是“減少偷獵大象的最偉大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無法從大象保護中獲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儘管國際上在保護包括大象在內的野生動植物種羣方面已取得較高程度一致,但在具體運作當中,如何在生態保護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間取得平衡,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英國媒體報道,目前擁有非洲象最多的南部非洲三國——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計劃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提出申請,要求放鬆象牙交易禁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三國上一次申請放鬆象牙交易禁令是在2016年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但申請遭到拒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津巴布韋信息部發言人指出,津巴布韋上一次出售象牙是在十多年前,“目前我們的象牙庫存價值已經超過3億美元”。這些象牙來自自然死亡的大象以及從盜獵者手中繳獲的庫存,總數約70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言人稱,出售這批象牙所獲得的收入可以爲大象保護項目籌集資金,還能爲生活在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民衆提供補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博茨瓦納、津巴布韋和納米比亞三國的大象數量佔非洲總數的61%。其中,在博茨瓦納生活着40%的非洲象,該國的大象數量從1991年的5.5萬頭上升到目前的16萬頭。納米比亞的大象數量從1995年的7500頭上漲到如今的2.4萬頭。津巴布韋目前有約8.5萬頭大象,但當局表示只能負擔起保護5.5萬頭大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博茨瓦納環境部指出,人象衝突的升級是其決定終止狩獵禁令的原因之一。該國總統莫克維齊·馬西西表示,全球媒體在關注非洲南部大象保護的同時,卻忽略了與大象一起生活的農村地區人口的窘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津巴布韋公園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統計,隨着大象數量上升,大象與當地居民之間發生的衝突也隨之增加。過去五年,約200人死於大象攻擊,其中有40%是由於大象爲尋找水源進入人類居住地。大象的闖入也導致保護區附近的居民失去約7000公頃的農作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從現狀出發的考慮外,三國提出這一意見也是有意在本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謀取更多話語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津巴布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局長富爾頓·曼瓜尼亞說:“我們正在爲取得野生動物交易權激烈抗爭,衝突點在於我們無法從大象保護中獲益。這是我們作爲一個地區想要捍衛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博茨瓦納總統馬西西則指出,非洲國家不應該成爲成功保護大象的“受害者”,“西方必須向我們學習如何保護,而不是教育我們該怎麼做”。(來源:梁凡 工人日報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852363541058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