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e2e7c2f96c3448592ad4b63b69c0276\" img_width=\"397\" img_height=\"552\"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39年12月,山東縱隊副指揮王建安在山東萊蕪。\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a8d43315f8a4cbf89fcd2eb63245365\" img_width=\"950\" img_height=\"688\"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58年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王建安上將下部隊視察工作時,在坑道施工現場與周志堅中將合影。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解放戰爭期間,四大野戰軍成立,野戰軍下面是兵團。那時候的兵團司令,在1955年大授銜時,不是大將,就是上將,其中有兩個例外,一個是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他由於已經到地方上任職,所以沒有獲得任何軍銜。還有一個就是王建安,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司令。那麼,他也和程子華一樣嗎?事實證明不是,王建安只是遲到了一年授銜。並且,1956年授上將軍銜的只有王建安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220acf34bb6402885ef961db0aa9059\" img_width=\"600\" img_height=\"824\"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王建安上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王建安,原名王見安,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黃麻起義。後擔任紅四軍政委,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副指揮。解放戰爭時期是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東線兵團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歷任第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中紀委常委。1956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0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一夜之間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908年10月12日,王建安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桃花區朱家壠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以乞討爲生,14歲時給地主放牛,經常被地主打罵。1924年10月,17歲的他又捱了地主一頓打後,一怒之下,一把火燒了地主的住宅,離家到武漢,在直係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當兵喫糧兩年,因不滿舊軍隊的惡習,1926年王建安逃回家鄉,建立一支農民武裝,不久與中共黃安縣地方組織取得聯繫。1927年,王建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黃麻起義。後任中國工農革命鄂東軍副班長,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先後參加夜襲楊家寨、伏擊楊平口、夜襲花園等戰鬥及黃安戰役、商潢戰役、蘇家埠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抗日戰爭時期,王建安參加了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38年5月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率部先後在魯北慶雲、寧津等地殲滅僞軍1800餘人,並收復寧津縣,打開了冀魯邊的抗戰局面。1939年6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副指揮兼第一旅旅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e2e7c2f96c3448592ad4b63b69c0276\" img_width=\"397\" img_height=\"552\"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39年12月,山東縱隊副指揮王建安在山東萊蕪。\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43年3月,王建安任魯中軍區司令員。1943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兩萬人分路合擊山東軍區一一五師領導機關,王建安指揮1個營與之激戰終日,後帶領全部機關人員連夜巧妙突出合擊圈。由於指揮得當,八路軍一槍未放,無一傷亡,一夜之間就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到達預定地點。 隨隊突圍的德國記者希伯立刻在《戰士報》上發表了《無聲的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4年,王建安率部討伐汪僞第三方面軍吳化文部,克據點50餘處,殲7000餘人。旋克沂水縣城,殲日僞軍1000餘人,首獲攻堅勝利,使魯中、濱海兩根據地連成一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率部連續進攻僞厲文禮部、張步雲部,共殲12300餘人,解放4200平方公里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毛澤東巧妙導演“將相和”\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在齊魯大地上,八路軍有兩員大將讓鬼子聞風喪膽,稱爲“倆剋星”,而老百姓則稱他們爲“山東雙雄”。他們就是許世友和王建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許世友和王建安同在一個部隊,開始是在不同的連隊,但兩人都英勇善戰,到1932年12月,王建安已是紅10師30團政委,許世友則是紅12師34團團長。1934年秋,王建安爲紅四軍政委。兩年後,許世友調任紅四軍軍長。從此兩人成爲了軍政搭檔。一個是虎膽英雄,一個是軍中儒將。紅四軍在他們兩人的率領下,以善打硬仗和惡仗聞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夏,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他們作爲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曾率部再度隨分裂紅軍和黨中央的張國燾南下,再次爬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後,1936年兩人又一起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在延安批判“張國燾右傾逃跑主義”的鬥爭中,抗大的原紅四方面軍高級幹部許世友、王建安、陳再道、洪學智、詹才芳等十多位軍師級幹部準備拖槍出去,回四川打游擊。臨出發前,王建安覺得不妥,立即向抗大校方作了報告,黨中央、毛澤東果斷地處理了此事,但許世友因此對王建安持有成見,兩人之間結下了疙瘩。\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82a787913f4c21b29529eade0987f1\"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00\"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44年“八一”節紀念會上,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發表講話,宣示討伐日僞,發起秋季攻勢。\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抗戰爆發後,兩人都到了山東,一個在膠東,一個在魯中,所統領的部隊是山東抗戰最有力量的武裝。毛澤東看在眼中,暗暗決定讓兩員虎將消除隔閡,和好如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7月,豫東戰役勝利結束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正在醞釀攻打濟南的方案。中央軍委決定儘快拿下濟南,並召王建安來西柏坡面談,聽聽前線的意見,再做出具體的部署。王建安帶着豫東戰役勝利的喜悅匆匆趕到西柏坡。毛澤東展開一張地圖,指着用紅藍鉛筆劃出的地方,向王建安講述了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及當前的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講完以後,毛澤東點燃一枝煙說:“建安同志,根據軍委的決定,這次讓你來,就是要交給你一個重要的城市攻堅任務,攻下濟南!”王建安站了起來,毫不猶豫地答道:“堅決服從軍委的決定。”看到王建安的表態,毛澤東很高興,用手示意王建安坐下,並解釋道:“中央考慮了,山東兵團大都是山東人,許世友在膠東部隊裏很有威望,你在魯中、魯南也頗有名氣哩!你們是山東‘兩雄’。人言‘兩雄難並立’,我則說‘孤掌難鳴’,你們二人手要擊得響,同心協力,那我們的戰士會跟隨你們去赴湯蹈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建安明白毛澤東的話中話是“團結”二字。他心想,主席是怕他不服許世友,而且他們過去又有過一些爭執和誤會。他當即站起來向毛澤東表態:“請主席放心!我一定協助許世友同志打好這一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後,王建安即趕往山東青州華野指揮部,向華東野戰軍的領導傳達中央軍委的最新指示,許世友時任山東兵團司令員,在濟南戰役中任攻城兵團指揮,提出“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王建安與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一道竭盡全力配合許世友指揮部隊,攻克濟南。捷報傳到西柏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和任弼時非常興奮,認爲濟南戰役的勝利證明,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濟南戰役揭開了國共雙方戰略決戰的序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cf1a409ae2a4a4b81be4f456309b431\" img_width=\"491\" img_height=\"375\"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49年,王建安和陳再道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兩袖清風的“五不”將軍\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作爲高級領導幹部,王建安的革命風範和磊落品格,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凡是與王建安接觸過的同志,對他兩袖清風爲人民辦事的優良作風印象都十分深刻。王建安常說,共產黨的幹部只能做人民公僕,要講廉潔,首先應從黨的高級幹部做起。他的愛人牛玉清1955年從部隊復員,本來有幾次機會可以再穿上軍裝,並且已經有先例,可王建安卻堅決拒絕給妻子辦手續。他調軍委工作以後,組織上考慮他5個子女全在外地工作,打算調一兩個回到身邊照顧他,但王建安堅決拒絕了。他說,子女在哪兒參加工作就在哪兒幹,不能借故調進大城市。直到他逝世,他的子女也還都在外地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eb5d74b53364946b02f3ad29089749e\" img_width=\"473\" img_height=\"315\"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50年,王建安(左三)與粟裕、張愛萍、郭化若等在南京。\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王建安將軍生活儉樸,喜穿布衣布鞋,戴國產手錶。1977年進京後,他一直住單元式老房,沒有地毯也沒有沙發,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條木拼成的、用兩條長凳支撐的硬板牀就是他的傢俱。\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a2fdd97f562431ca69ff16bb138d475\"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18\"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57年,王建安全家在瀋陽合影。\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王建安將軍身患高血壓、心臟病,醫生要他少喫豬油。可家裏客人多,按標準供應的植物油又不夠喫。祕書通過管理部門在地方糧店買了10斤花生油。王建安知道後嚴肅指出:“高級幹部免票買幾斤油,看起來不是大事,但卻超出了規定範圍。如果高級幹部都這麼做,豈不把黨風帶壞了!”直到祕書按議價油向糧店補了錢,此事纔算了結。\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a8d43315f8a4cbf89fcd2eb63245365\" img_width=\"950\" img_height=\"688\"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58年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王建安上將下部隊視察工作時,在坑道施工現場與周志堅中將合影。\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將軍不幸病逝。但直到8月份,他的幾位老戰友、老部下才得知他已經去世的消息,都爲之震驚:建安同志什麼時候去世的?怎麼一點消息也沒有啊?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可後來他們才知道,王建安去世的消息不僅他們不知道,連他在外地的5個子女也是事後才知道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3cd5e9d432a4829948b9d39e1a503fe\" img_width=\"600\" img_height=\"753\"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79年,王建安(前排左一)與方毅(前排左二)率中央慰問團,赴雲南前線慰問參戰部隊官兵。\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3654805c18b4a9eadb52b712d1f0193\" img_width=\"426\" img_height=\"369\" alt=\"他生前說:我死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王建安看望慰問受傷戰士\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去世前不久,他和夫人及工作人員在家一起看電視,當他看到一位外國政府首腦的葬禮時就說:“現在,我們有的追悼會越開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浪費。我死了以後,就不要開追悼會,不要送花圈,把骨灰撒到老家的土地上肥田。”在自己病重的時候,他又多次說過類似的話。所以,王建安去世的當天,他的夫人牛玉清就向組織上反映了王建安生前的囑咐,建議按照他的遺願辦。待幾個孩子從外地趕來之後,他們開了個家庭會,最後形成了五個“不”:第一,不開追悼會;第二,不送花圈;第三,不組織向遺體告別;第四,不通知生前友好;第五,不請負責同志護送遺體火化。8月4日,《解放軍報》以《贊喪事新風》爲題,發表評論員文章,讚揚中央軍委顧問王建安和他的家屬辦喪事一切從儉的高尚情操。\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本文系祖國網據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53734242644839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