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鄉村沐春風 美景入畫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掠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w3Ra2tQ6YTV\"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5\" alt=\"鄉村沐春風 美景入畫來——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掠影\"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生態文明小康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鄉親喜笑顏開,房屋整齊潔美,道路平整乾淨……這是記者走進舟曲縣城馬村嶺壩組的第一感覺。嶺壩位於曲瓦鄉東北部,全組共87戶334人。2016年被舟曲縣列爲第二批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項目後,嶺壩着力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全面打造“羊肚菌種植示範基地”,重點培育“農家樂”、“釀酒作坊”、“楹聯文化旅遊村”等一系列富民產業,徹底改變過去“守着好風景,過着窮日子”的狀況。其實,嶺壩只是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甘南州委州政府以“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和諧穩定、管理民主”爲總要求,以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爲核心,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500個,項目總概算投資150.2億元,建成後將惠及10.2萬戶48萬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是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實際,創新探索農牧村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是搭建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首位產業發展、維護和諧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平臺”之一,是加快推進農牧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補齊了農牧村發展短板,爲農牧村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脫貧攻堅和綠色發展有機結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破瓶頸 生態和脫貧兩者兼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圍繞產業脫貧,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打造成扶貧脫貧的“提升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將生態文明小康村項目與扶貧項目緊密結合、同步實施,精準聚焦包括28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在內的1251個自然村,兼顧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緊緊圍繞貧困村整體提升,堅持補齊短板、強化弱項、打破瓶頸。至目前,在建成的10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中,有189個是貧困村成功“摘帽”,16815人實現增收致富。同時,把省上確定的67個深度貧困村和州上確定的114個深度貧困村,全部納入了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範圍,用足用活新增脫貧攻堅資金、項目和舉措,在加大財政投入、金融扶貧、生態扶貧、項目佈局、易地搬遷、人才支持、社會幫扶等7個方面,着力解決因病、因殘、兜底、飲水、住房、教育、就業、設施、土地等9個方面的問題,使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走出了具有甘南特點的精準脫貧新路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深化改革 生態經濟初見成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打造成羣衆增收的“加固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從畜牧業和旅遊業上找突破口,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積極扶持和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牧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緊緊抓住“現代農牧業、文化旅遊業”兩大首位產業,加快推進農牧村“三變”改革,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龍頭企業+農戶+基地+合作組織”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在牧區重點發展犛牛藏羊、奶牛養殖和牛羊育肥等產業,在農區重點發展各類中藏藥材、高原夏菜、林下經濟等產業。目前,全州登記註冊的各類農牧民合作社達到3265個,入社成員4.8萬戶,入社率達到40%。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建成旅遊專業村186個,扶持發展農牧家樂1112戶,3.6萬農牧民從旅遊業中直接受益。徹底改變過去農牧村“守着好風景,過着窮日子”的現狀,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旅遊快速增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突出特色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州委州政府還積極探索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高度對接機制,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打造成環境整治的“基礎工程”。統籌安排、統籌推進、統籌落實,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實施“改廁、改圈、改炕、改院、改廚、改房、改人”七改項目,大力推進農牧村危舊房和住房風貌特色化改造,徹底消除了C、D級危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着力打造生態、生活、健康、改革、發展、旅遊、開放、小康、法制、廉潔“十大環境”。嚴格按照“城市鄉村一個樣、村裏村外一個樣、左鄰右舍一個樣、房前屋後一個樣、室內室外一個樣”的總要求,進一步完善措施、量化標準、縱深推進,堅決治理“三亂”問題,積極改變“慵懶散”現象,大力弘揚“真善美”,真正做到向環境要生產力、要發展成果、要幸福感和獲得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依託政策 民心工程深入民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南州依託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示範試點工程單位和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範地區建設要求,堅持走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爲生態建設的“民心工程”,精心打造,堅守穩定底線、嚴守生態紅線、突出發展主線。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積極培育生態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小康村發展模式和提升生產生活消費方式,爲生態安全建設和保障搭建了戰略平臺。同時,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四大工程,按照建設標準體系,做到抓一個建一個、建一個成一個,不達標不驗收,使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真正成爲深入民心的民心工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一大批環境友好型、紅色旅遊型、生態體驗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產業型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相繼建成,使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靠山喫山、靠水喫水、粗放發展”向“靠山護山、靠水護水、集約利用”轉變,景區景點佈局由鑲嵌式“珍珠瑪瑙”向全域式“滿天羣星”轉變。放眼望去,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座生態環境美、一處處鄉風文明美、一個個人文情懷美的新村莊新景象,美麗畫卷已潑墨成型,農牧村正在走向一條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甘南日報記者蘇琳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梁亞東文\u002F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896191207675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