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回覆監管問詢時堅稱大股東質押股份不存在平倉風險,但不久後大股東部分持股卻被券商強制減持,記者注意到,在前期衆多被動減持案例中的確存在涉嫌“忽悠”投資者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延安必康也於近期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新沂必康及其一致行動人李宗松,因在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中觸發協議約定的違約條款,兩者所持部分股票在今年8月13日起90個自然日內可能存在遭遇強制平倉導致被動減持的情形。

"\u003Cp\u003E“被動減持”是近期A股市場一大關鍵詞。據上證報記者統計,自6月份以來,已有逾20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司股東可能存在或已被實施被動減持。儘管非主觀意願,但股東尤其是重要股東的減持舉動仍備受外界關注。一些突發或意料之外的被動減持更是讓中小投資者措手不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此,市場人士建議,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強化問詢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有關被動減持信息的透明度,讓中小投資者及時掌握重要股東變動信息,據此作出投資決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兩大誘因觸發被動減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梳理近期案例可以發現,頻繁發生的被動減持,大多是因相關股東將持股質押融資埋下隱患,觸發質押融資業務違約條款或相關業務到期未購回,這是發生被動減持的兩大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利雲7月25日公告顯示,因公司股東寧波賽特、寧波賽客股票質押違約,浙商證券、長城國瑞證券、東北證券前期通過競價交易減持了兩位股東所持有的美利雲部分股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延安必康也於近期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新沂必康及其一致行動人李宗松,因在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中觸發協議約定的違約條款,兩者所持部分股票在今年8月13日起90個自然日內可能存在遭遇強制平倉導致被動減持的情形。此外,萬達信息、當代東方等多家公司也披露,相關股東因觸發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中約定的違約條款,進而存在被動減持的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交易違約外,質押股份到期未購回也是發生被動減持的誘因之一。英唐智控前期披露,公司控股股東胡慶周在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中累計質押給長江資管2.71億股,並未觸及預警線及平倉線,但其中質押的2.11億股股份出現逾期,長江資管進而採取措施致胡慶周所持有部分股份出現非主觀意願的被動減持。與之類似,因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到期後未履行購回義務,吉峯科技控股股東王新明所持部分股份近期已被中銀國際強制減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只要上市公司和股東沒出現大問題,相關股東質押股份到期後可以購回然後再度質押融資,之所以逾期未購回,多是因爲股東資金緊張或再度質押無法融得原有規模資金,只能任由相關機構強制減持。”券商人士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一提的是,或是由於資金鍊的持續喫緊,個別公司股東甚至出現了“連環被動減持”的情形。例如,華鵬飛今年3月末披露,股東楊陽因在宏信證券辦理的股票質押合約發生違約,宏信證券決定對楊陽質押標的證券及其所產生的權益違約處置賣出方式實現其債權,至7月20日減持期限屆滿時共減持楊陽所持華鵬飛0.99%股權。隨後,楊陽便發佈了新一輪減持計劃,宏信證券未來擬繼續處置楊陽所持部分股權用以償還質押融資借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被動減持信息應更透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儘管非股東自身所願,但被動減持這一利空消息還是會對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記者注意到,相關上市公司發佈股東被動減持消息後,次日公司股價大多呈下跌走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動減持會影響股價走勢,作爲中小投資者,我們更希望瞭解被動減持背後的更多信息,而不是被動等待。”一位投資者對記者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回覆監管問詢時堅稱大股東質押股份不存在平倉風險,但不久後大股東部分持股卻被券商強制減持,記者注意到,在前期衆多被動減持案例中的確存在涉嫌“忽悠”投資者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吉峯科技實際控制人王新明及其控制的山南神宇持股質押比例均超過90%,深交所十分關注其質押股份是否存在平倉風險,並在2018年年報問詢函中專門進行了問詢。吉峯科技在5月末回覆稱,王新明在中銀國際、長城國瑞證券進行質押融資的預警線和平倉線均遠低於公司股價,故質押股份不存在平倉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未料到的是,吉峯科技在6月26日晚卻突發公告稱,王新明質押給中銀國際的705萬股公司股份已於6月14日到期,由於到期日未履行購回義務,中銀國際將對質押股份進行強制減持。隨後,中銀國際連續拋售王新明相關質押股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監管部門問詢是否存在平倉風險,核心關注點也是大股東持股會不會發生被動減持,中小投資者看到公司回覆後,會認爲大股東持股不會被動減持。”有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吉峯科技及公司大股東此前的表述是在“鑽空子”,會讓投資者產生錯覺,從而影響到投資決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覆問詢函時,距離質押股份到期僅相隔半個月時間,王新明有沒有資金購回當時應已經很明瞭,當時爲什麼不提示這一風險?其餘質押股份什麼時候到期?是不是也有被動減持風險呢?我們一概不知道。”該人士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盤點相關案例發現,一些上市公司在股東被動減持方面都採取了“避重就輕”認爲,個別公司甚至不提前預披露減持計劃,而是在券商強制減持後才被動披露。至於大股東因何而違約、未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最壞結果是怎樣等投資者關注的話題,也鮮有公司詳細提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針對大股東持股是否存在質押平倉風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了監管問詢力度,如今隨着被動減持案例的密集湧現,加之部分被動減持並非是跌破平倉線而是由於到期無力購回導致。因此,從充分揭示風險角度,建議加大對被動減持案例的問詢力度,追問背後更多信息,從而讓中小投資者有全面的價值判斷。”有市場人士建議。\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495592016286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