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417492473aa4b70a0b5f3a1c53c5bb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33\"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 述律平家族蕭的強勢及與帝族共治國家習俗的形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遼後族的強勢集團中,能夠長期與帝族共治國家的是述律平家族蕭,這一後族集團是耶律阿保機與述律平共同培植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5c91b370b24634acfab65018ed5fcb\"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04\"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 帝后共治的實現形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後族強勢集團的存在是帝后共治的前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舅部是與迭剌部同等地位的部,考察遼代歷史可以發現國舅部存在有三大作用,一是與迭剌部婚媾,二是參與國家管理,三是制衡迭剌部,即《遼史·百官志》所云“任國舅以耦皇族”,以及《遼史·外戚表》所云“宗室、外戚勢分力敵,相爲脣齒,以翰家邦。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fd8af9ab79146abb9f747ee933a697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6\"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1本文屬於考證文(遼代時期)。如有不喜枯燥者敬請早早轉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2文章發表於《遼金歷史與考古》第六輯。《遼金歷史與考古》是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主編的刊書,如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3廣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遼金歷史與考古》雖爲地域性學會主編,但彙集全國學人研究新成果,文章質量較高,影響較廣。每刊一出,即成搶手。專業人士不可不注意。此有廣告之嫌,請看療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帝后共治——遼朝後妃參政現象的背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王玉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王朝在國家治理中,廣泛地吸收了遊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文明成果,使得遼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遼王朝在長期的國家治理中,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因俗而制”制度,同時,一些強大的習俗在暗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國家大政,如存在着後族集團與帝族集團政治利益共享的習俗。這種習俗表現的很強、很明顯,以至於與國家制度處於同等地位。如在北面部族統治中,選任官員主要採取世選制這一制度,而世選制由帝族和後族兩大集團來操控,兩大集團的代表人物可以躋身世選的高層。在後族參與高層世選活動中,后妃參政成爲後族與帝族競爭的晴雨表。在遼王朝存續的218年裏,出現過幾個后妃,以強勢的姿態和角色參加國家治理,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后妃參政現象”。考察遼王朝存續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後族集團的存在與遼王朝相始終,每一帝朝都存在着后妃參政,這種參政不是后妃一個人在參政,而是后妃所代表的集團在參政,后妃參政是後族集團利益訴求外顯化的結果。這種參政的表現有強弱、顯隱的不同,即使到了道宗和天祚帝時期,后妃參政也很明顯,只不過學界沒有把各方絞殺的根本原因歸結到帝后共治上去。后妃參政現象的存在,向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那就是,這種現象背後的決定因素是什麼?爲什麼遼朝各階段都存在着這種現象?后妃參政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本文試探討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遼代,“帝后共治”這個習俗是獨具特色的,是其他朝代所不具備的,[1] 其主要表現在:一是,遼代有穩固的後族集團;二是,後族集團持續參政;三是,後族與帝族存在着特殊的婚媾關係;四是,作爲政治集團,後族集團長期與帝族形成制衡關係等。遼代的帝后共治,在“後”的方面,不僅僅是某一“後”個人在與帝族共治,而是相關後族集團與帝族集團的共治。帝后共治的表象是“后妃參政”。在爭奪共治權的過程中,各後族集團的明爭暗鬥,使得遼朝政治高層的內部鬥爭更加複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學界對於“后妃參政現象”的論述最爲詳細的是孟凡雲、陶玉坤所著《遼代后妃參政的現象考略》,[2] 但是,孟、陶兩位先生只是把遼代后妃參政作爲“現象”來考察,對於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後深層的原因並沒有深究。筆者認爲,在遼國家統治中,后妃參政是建立在遼王朝存在着“帝后共治”政治格局基礎上的。在遼初,因形勢和鬥爭的需要,耶律阿保機在政治上制衡皇族的手段是“任國舅以耦皇族”,[3] 這一政治設計爲後代所遵循。這個“耦”,在《漢語大詞典》中有九個義項,其中與“耦皇族”的含義相合的爲“二人並肩而耕”、“匹敵、相對”。[4] 一個“耦”字說破了遼王朝 “帝族集團”和“後族集團”的關係,即:既合力而爲,又相互制衡。\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0325a84262e49a99c2b10fab0e114eb\"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99\"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 遼代後族集團的構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各朝都有帝族集團,這自不必說,但是,像遼朝這樣,有固定族系的後族集團,且與帝族集團比肩並坐,在互相抗衡、牽制中長期共存,卻是極其特殊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考察,遼朝的後族集團先後出現幾種族系的後族。因爲《遼史》所記後族都冠以“蕭”姓,所以在此筆者把遼朝後族集團稱爲“五蕭”,即:二審密的拔里氏和乙室已氏兩蕭、述律平家族蕭、國舅別部蕭和蕭思溫家族蕭。現簡述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二審密兩蕭。關於二審密,《遼史·外戚表》載:“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審密氏,曰拔裏,曰乙室已……”[5] 蔡美彪先生考證認爲,審密二部集團是與遙輦氏集團通婚的集團,耶律阿保機建遼以後,與之保持原有的通婚關係,依舊被尊爲後族。[6] 這二審密在遼代時與其他後族共同被冠以蕭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述律平家族蕭。述律平家族系統後族蕭的構成有兩大族系,一是述律平母前夫族,一是述律平母后夫族(述律平父族)。述律平母前夫族的情況,《遼史》沒有太多的記載。其子代,有蕭敵魯、蕭室魯二人。[7] 蕭敵魯、蕭室魯二人與述律平爲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關係,其中,蕭室魯還被述律平之母帶到述律平家生活,與述律平關係較蕭敵魯更加密切。室魯沒有男性子嗣,其後由述律平弟蕭阿古只的後代承襲。[8] 事實上,述律平母前夫族與述律平母后夫族有同一母親的關係維繫,關係非同尋常,所以,筆者在此將“述律平母前夫族”與“述律平母后夫族”視爲一個系統,稱爲“述律平家族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述律平母后夫族的族屬情況,學界對於它的認識也有不同的看法,現結合《遼史》記載簡述如下:述律平父族,即月椀族系,可稱爲“回鶻蕭”。《遼史》明確記載述律平母后夫族是回鶻人,這一族系的先人在遼腹地的長期生活,並參與契丹政治活動。[9] 所以楊富學先生認爲:“由這些記載推定應天皇后爲回鶻後裔,殆無疑義……糯思很可能就是漠北迴鶻汗國派往契丹‘督其貢賦’的監使。後定居,逐步與契丹人水乳交融。至阿保機,娶回鶻述律氏,並於稱帝建國後立爲皇后。耶律氏與述律家族的聯姻與同盟的形成,爲遼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1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史·外戚表》雲:“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還,留外戚小漢爲汴州節度使,賜姓名蕭翰,以從中國之俗。由是拔裏、乙室已、述律三族皆爲蕭姓。”從這段話看,回鶻蕭原來是與拔裏、乙室已二族平行、共存的,但在後來的記述中,回鶻蕭沒有被單獨列出,更多的時候是以拔里氏面目出現。烏拉熙春先生研究認爲,“遼中期以降述律氏與拔里氏合併”,[11] 筆者認爲,出於政治需要,回鶻蕭系統(包括室魯以後各代)至少在世宗時就被劃歸拔裏、乙室已之中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拔裏、乙室已國舅帳、房中有回鶻蕭的族屬。[12] 這樣,後人所見情形是許多強勢後族家族也就以“拔裏”、“乙室已”後族稱謂出現。述律平母后夫族中較爲明晰的是蕭阿古只家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蕭思溫家族蕭。蕭思溫是蕭敵魯族弟,這一家族,《遼史》往前追述到了蕭思溫的父親忽沒裏,忽沒裏之後即蕭思溫、胡魯古、尼古只。[1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國舅別部蕭。《遼史·世宗紀》記載:(大同元年八月)“尊母蕭氏爲皇太后,以太后族剌只撒古魯爲國舅帳,立詳穩以總焉。”[14] 《遼史·外戚表》雲:“世宗以舅氏塔列葛爲國舅別部。聖宗合拔裏、乙室已二國舅帳爲一,與別部爲二……”這一部爲國舅別部蕭。這一部不只是剌只撒古魯家族,尚有其他家族加入,是合併而來的。從以後發展情況分析或有其他家族調整併入,所以我們見到許多其他後族帳族出現在這個部。[1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還要提及“奚族蕭”。相對於上述“五蕭”來說,“奚族蕭”這個稱謂有些勉強,因爲它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參政後族集團,更多的時候它是以奚族個人身份出現的,爲分析方便,姑且稱之,這個羣體並不能與前述“五蕭”相提並論。事實上,在遼朝奚族是個強大的政治集團,帝族不會選擇對其統治有威脅者來“共治”。奚族蕭來得更晚些,至少在阿保機征服奚族後。奚族及其廣大的土地歸入契丹族治下之後,對於世代活動在古北口以北,七金山、土河以南的,人數、部落衆多、勢力強盛的奚族,怎麼控御他們?這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耶律阿保機採取了諸多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保留奚王地位不變;在一個國家體制下保持奚王的統治方式不變;還有就是把奚族王族和其他貴族賜姓爲“蕭”。從表象上看,使之與其他“五蕭”同處於“平等”的地位, 所以後人所見遼朝衆多奚族冠名蕭氏。“奚六部大王及入仕遼朝奚族官員均得以蕭爲姓”,蔡美彪先生甚至認爲奚族以蕭爲姓,當始自遼聖宗時期。[16] 從史實上分析,奚族被賜蕭姓,是契丹統治層的政治操作。[17] 奚王五族被視爲後族後,奚王族可以與帝族中部分家族通婚,其他貴族可以與耶律氏貴族通婚,一般奚人可以與地位較低的“庶耶律”通婚。玉田韓在頭三代就大量地與奚族歐古尼氏通婚,即是明證。[1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綜上所述,遼代後族的“五蕭”, 二審密蕭是保留原地位的後族;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是以自己的強勢挺進後族的;國舅別部蕭是從原有強勢後族的某些支系特別調整出來的,是世宗特別培植的,期以之取代回鶻蕭併爲自己倚重的後族。在建遼後,耶律阿保機和述律平出於統治的需要,把這五個羣體都命名爲“蕭”姓。[19]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冠姓命名,但是,對於不同族羣來說,這個“蕭” 姓的妙用各有不同,如:對於二審密來說,遼將其冠以蕭姓,待之以後族,是承認和維持了它原有的地位,主要是出於籠絡的目的;對於述律平家族蕭、蕭思溫家族蕭和國舅別部蕭來說,冠以蕭姓,是給予了其後族的地位和特權。從史實綜合分析來看,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以及後來的國舅別部蕭在遼朝政治活動中呈強勢,其他冠蕭族羣則不能等同視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6efa1dd04d04f5daa42d3e78deae83f\"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 國舅部、國舅別部、遼內四部族與遼國家統治集團之關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史·營衛志》專列一項記述“遼內四部族”,“遼內四部族”,即:遙輦九帳族,橫帳三父房,國舅帳拔裏、乙室已族,國舅別部。[20] 《遼史》把“遼內四部族”列於各部族之前,說明其與諸部族有別。就其地位來看是高於其他一般部族的,這一點爲學者敏感地認識到。概括地說,“遼內四部族”是遼國的貴族集團;這四部族是隨皇帝捺鉢(中原的習稱爲“隨駕”)的族帳。筆者判斷,跟隨皇帝集團捺鉢的國舅帳拔裏、乙室已族包括了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國舅別部中,只有國舅別部帳“隨駕”,而不是整個國舅別部。遼內四部族與諸宮衛組成的捺鉢行宮部落,[21] 是遼“行朝”[22] 的政治行動和經濟活動的依託。遼內四部族與諸宮衛一起拱衛着以皇帝爲首的決策集團。在遼代,捺鉢爲國家統治之大法,[23] 跟隨捺鉢的貴族集團纔是國家統治的核心集團。時刻跟隨皇帝集團捺鉢的國舅帳拔裏、乙室已族、國舅別部帳集團是遼國統治層的一支主要力量。後族各帳的“隨駕”是由其政治地位決定的。[24] 在遼朝,只有隨駕的後族各帳纔有可能接近朝廷的決策中心,這是后妃集團參政的前提之一。一般說來,某一后妃被廢了,就不能再跟隨捺鉢集團行動了,也就宣佈了她政治生命的終結,其所代表的家族的政治命運就會因之走向低谷,如聖宗仁德皇后蕭菩薩哥在聖宗死後,被蕭耨斤強遷住於上京,就是實例。[2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 國舅帳族以國舅部、國舅別部的特權家族身份參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遼代,國舅部是與迭剌部一樣具有較高地位的部族。國舅部是遼帝所倚重的核心集團之一,是牽制皇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國舅各帳是皇族各帳的婚媾集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舅帳是國舅部中某些族系人羣提升、組合而來的,國舅帳是與皇族、橫帳(遼初的皇族後來被稱爲橫帳)具有同樣特權的家族,這是耶律阿保機與述律平以後族制衡皇族的策略。在遼代,不是國舅部所有族系都能與帝族在政治上平分秋色的,遼代后妃參政,是國舅帳某些族支的後族在參政,沒有升帳分的國舅部的其他羣體就沒有資格參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於這種認識,筆者推斷,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被併入二審密系統,是架空二審密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就是要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這兩個新興的後族去“代表”原有的二審密。原有的二審密羣體被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代表”參政了,實際上是限制了它的權利。述律平家族蕭、蕭思溫家族蕭這兩個國舅帳族和後來的國舅別部帳在世選後妃、高官(如北府宰相、各部首長、京、府留守、節度使、行營部署等)等方面享有特權,並全方位參與國家管理。在這裏,要特別提示的是,國舅別部帳後族是世宗要倚重的家族,在遼初兩朝它應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也有一定的參政能力,否則,皇帝是不能足以倚重它來抗衡其他強勢後族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417492473aa4b70a0b5f3a1c53c5bb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33\"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 述律平家族蕭的強勢及與帝族共治國家習俗的形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遼後族的強勢集團中,能夠長期與帝族共治國家的是述律平家族蕭,這一後族集團是耶律阿保機與述律平共同培植的。對於原拔裏、乙室已各族,王朝的統治者只是基於統治需要,給他們一定的利益,目的就是使他們不反對契丹貴族的統治。反觀述律平家族蕭卻是比較特殊的,在整個國家治理中,它始終處於強勢,這是經過長期與帝族合作、對抗而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總結爲一句話,那就是,述律平家族蕭的強勢是耶律阿保機與述律平共同培植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耶律阿保機在創立國家時,其依靠力量有兩大集團,一是與他血緣關係較近的耶律氏集團,一是述律平家族蕭集團。但是,耶律氏集團中他最親近的兄弟勢力卻成了他“變家爲國”的反動力量,述律平家族蕭反而成爲了他的堅定支持力量。耶律阿保機建國初期的大政主要是征伐,他和他核心集團長期處於征戰之中。這種征戰有兩大方面,一是對外,一是對內。對外方面,第一,趁着南面中原地區軍閥割據,羣龍無首,進行征服戰和領土擴張。第二,通過武力和武力威懾降服奚族。第三,是對於西部各族的征服戰爭。對內方面,主要任務是統一戰與平息內亂。建遼的初期,百廢待興,這時,耶律阿保機最需要自己耶律氏家族全力支持自己的事業,但是,事與願違,恰恰是自己的弟弟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自己,不斷組織力量對抗。本來是最應當的依靠力量,反而成爲了自己要苦心積慮要對付的力量,這樣,耶律阿保機就要求助於自己妻子這個集團。述律平家族蕭在耶律阿保機建國、統一、平亂、征伐等大是大非面前,堅定地站在了耶律阿保機一方,並協助他多次化險爲夷。在耶律阿保機建立國家過程中,述律平家族蕭功不可沒,從一定意義上說,遼國家的建立是耶律阿保機集團與述律平家族蕭集團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耶律阿保機時期,出現了許多功臣,史稱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在這些功臣中,述律平家族蕭就有蕭敵魯(述律平同母異父兄,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中被喻爲“手”,耶律曷魯喻以爲“心”,重在“謀略”,而實現“謀略”的就是蕭敵魯的“手”;其於太祖時期拜北府宰相,其家族世選其職)、蕭阿古只(述律平弟,蕭敵魯同母異父弟,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中喻爲“耳”。神冊三年以功拜北府宰相,其家族世選其職)。就連耶律阿保機護衛這樣的重大事項,負責者也是帝族與後族各佔一半,遼太祖“既即位,(蕭)敵魯與(蕭)阿古只、耶律釋魯、耶律曷魯偕總宿衛。”[2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長期的合作中,耶律阿保機在關鍵部位、環節的用人方面也相信述律平家族蕭,這一集團也出色地完成了各個階段的使命。當然,耶律阿保機在政治利益分配上,也自然向這個集團予以傾斜。長此以往就逐漸形成了述律平家族蕭的強勢。這一集團的強勢是述律平有意培植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耶律阿保機培植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述律平家族蕭的強勢是呈持續態的,具體表現也是多方面的,綜合分析,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即:一是其家族各代長期佔據着皇后、妃子地位,即世選後妃。二是其家族許多人物佔據着國家高層職位,如世選北府宰相等高官。三是與帝族一樣擁有投下軍州,具有相當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27] 四是參與軍國大政決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述律平家族蕭一樣,世宗屬意的國舅別部後族也通過與帝族的合作在政治上分得了利益。以後妃參政爲表象的帝后共治習俗是遼初逐漸形成的,並在以後各朝延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5c91b370b24634acfab65018ed5fcb\"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04\"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 帝后共治的實現形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後族強勢集團的存在是帝后共治的前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舅部是與迭剌部同等地位的部,考察遼代歷史可以發現國舅部存在有三大作用,一是與迭剌部婚媾,二是參與國家管理,三是制衡迭剌部,即《遼史·百官志》所云“任國舅以耦皇族”,以及《遼史·外戚表》所云“宗室、外戚勢分力敵,相爲脣齒,以翰家邦……”。國舅部是國舅帳族(國舅帳族和國舅別部帳族)的基礎,國舅帳是被賦予特殊地位和擁有特權的家族,這些家族由國舅部升爲國舅帳後,即爲國舅貴族中貴族了。如果說國舅部存在是後族強大的基礎的話,那麼,由國舅部升爲國舅帳的帳分的家族就是國舅部勢力的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強勢後族集團都在國舅帳中,國舅帳是強勢後族集團制衡帝族集團的力量所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上文所述及的遼內四部族,遼統治者都要給予特殊的地位,但是,允許哪一族羣體擁有特權卻是有明確區分的。對於橫帳三父房族和國舅帳拔裏、乙室已族和國舅別部帳等三大貴族集團,不但給予其極高的地位,而且也使其擁有特權,這部分羣體纔是特殊的“帝族”與“後族”,統治者把他們當作倚重的力量來對待。帝后共治,主要是這兩種羣體有份。而對於遙輦九帳防範大於信任,安排遙輦九帳“隨駕”,主要出於便於監控的目的。帝王的倚重和契丹的社會習俗,致使強勢後族的國舅各帳族在國家統治中佔據優勢,成爲帝后共治的前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強勢後族集團參與國家大政決策和部族管理是帝后共治的實施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國政的決策權在北面,即,契丹貴族掌控着國家決策。北面高官是國家統治的決策羣。參與決策的重要官員,最主要的是北院樞密使、南北府宰相,其中,北府宰相由後族世選。據有關研究考證,僅蕭阿古只家族世選北府宰相的就有17人,佔現有記載的遼北府宰相總數的三分之一。[28]北院樞密使主要是在帝族和後族中選任,其決策的話語權自然是後族貴戚佔有相當的份量;部族統治是遼國家統治的重心。在南北宰相府管轄的部族中,由後族出任宰相的北府管轄的部落佔有相當的數量。如太祖時期,十八部中明確由北宰相府管轄的就有六部(其中有兩個部未明確標註所隸。奚六部亦隸北府);在聖宗時期,三十四部中,明確標註北宰相管轄的部落有十六個。[2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掌控后妃要位是強勢後族實現與帝族共治的重要途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簡單考察一下遼九帝十四後(追諡者不計在內)。據王善軍先生的《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的統計,遼代九帝共有皇后十五位,[30] 其中,十四位爲《遼史》記載,一位爲《契丹國志》所記,因契丹國志所記信息過於簡略,故於此略而不談。本文主要討論《遼史》所記之十四位皇后分屬國舅帳家族情況,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祖淳欽皇后(應天皇太后),述律平,母后夫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宗靖安皇后蕭溫,述律平同母兄弟蕭室魯之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宗第一個皇后爲漢人甄氏,旋廢;第二個懷節皇后,述律平弟蕭阿古只之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穆宗皇后族系不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景宗睿智皇后蕭綽,蕭思溫之女。蕭思溫爲忽沒裏之子;忽沒裏爲蕭敵魯之族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聖宗第一位皇后蕭氏,族屬不清,統和十九年降爲貴妃;第二位皇后爲仁德皇后(小字菩薩哥),系景宗後蕭綽弟蕭隗因之女,屬蕭思溫家族;第三位皇后欽哀皇后蕭耨斤(自立),系述律平弟蕭阿古只五世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宗第一位皇后蕭三,蕭匹裏之女,重熙初降爲貴妃。蕭匹裏爲蕭繼遠子,屬蕭思溫家族;第二位皇后仁懿皇后蕭撻裏,爲蕭耨斤弟蕭孝穆之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宗第一位皇后懿德(追諡宣懿)皇后蕭觀音,蕭耨斤兄蕭孝惠之女;第二位皇后蕭坦思,屬蕭孝穆家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祚帝皇后奪裏懶,蕭繼遠五世孫(蕭繼遠出繼蕭思溫家族)。[3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十四位皇后,除聖宗第一位後和穆宗後不明族屬外,主要來源於述律平家族蕭和蕭思溫家族蕭兩個族系,說明是這兩個家族在掌控着後位爭奪權上佔據優勢,其他家族顯居下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佔有後位的家族,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此再與帝族世代婚媾,以蕭思溫家族爲例,情況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蕭思溫娶太宗女爲妻;蕭思溫女蕭綽爲景宗皇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景宗與睿智皇后(蕭綽)的長女觀音女嫁給了蕭思溫的過繼子蕭繼遠;蕭繼遠、耶律觀音夫妻之二女分別嫁給了耶律隆慶(景宗次子、聖宗弟)和耶律隆裕(景宗第三子、聖宗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聖宗第二位皇后,仁德皇后(小字菩薩哥)系景宗後蕭綽弟蕭隗因之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興宗第一位皇后蕭三,爲蕭匹裏之女。這個蕭匹裏在《秦晉國大長公主墓誌》裏寫作“匹勒”,就是蕭思溫繼子蕭繼遠之子蕭紹宗,即興宗的第一位皇后是蕭紹宗之女。[3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族的最大特權是世預後選。[33] 帝后的婚媾“其實是一種政治聯盟的措施”,“是高門等級的內婚制”。[34] 各國舅帳的某強勢家族在世選皇后中佔據強勢地位,其在帝后共治中就自然會佔據優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世選制是實現帝后共治的“制度”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契丹遼統治重心在部族統治上,而北面統治的官員選任實行世選制。世選制,就是在某一家族中選任能人治理國家、部族和地方的制度。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賢)、宰相、樞密使、各部族酋長、各州節度使、羣牧長官、典獄官等主要的官員都經由世選產生。[35] 但是,世選不是面向全社會的,有資格的貴族上層纔可世選。大部分高官由皇族和外戚世選。世選分等級,地位高的貴族家族自然佔據優勢地位,世選高層要職。正如《遼史·列傳》所總結的那樣:“遼之秉國鈞,握兵柄,節制諸部帳,非宗室、外戚不使。”[36]作爲外戚的國舅帳強勢家族要世選高官要職,以“秉國鈞,握兵柄,節制諸部帳”,這些要職包括北府宰相、樞密使系列、邊防軍政主管大員、重要的部落長和節度使、宮使及行朝要員等。通過世選這個契丹舊制,後族實現了與帝族在國家重要官員選人上的“平分秋色”,使帝后共治在選人用人上得到具體實現。“遼朝的軍政大權,通過世選制,完全控制在皇族耶律氏和外戚蕭氏的手裏。”[3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六 帝后共治習俗的延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妃參政的幾個主要代表人物,在《參政考略》中已經有詳細的論說,在此不再絮說,筆者把它稱爲后妃參政的顯化時期,如,太祖、太宗、世宗朝述律平參政;景宗、聖宗朝的蕭綽、蕭菩薩哥參政;興宗朝蕭耨斤參政等。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遼世宗朝也是述律平家族集團參政期,因爲這個集團的影響力還在,而且形成遼世宗執政的主要掣肘力量。遼世宗繼位以後的最大問題就是設法擺脫述律平家族集團的控制。最明顯的舉措就是,他試圖建立一個足以抗衡述律平家族集團的,且可以倚重的另外一個後族集團,這是遼國舅別部被推出的主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下來探討一下后妃參政不太顯化時期,那就是不被人們注意的兩個階段,一是穆宗朝,一是遼末兩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穆宗朝後族參政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穆宗皇后家族參政不顯,但是,其他後族參政卻依然存在。在遼穆宗執政的十八個年頭裏,操控朝政的不外乎兩個集團,一是帝族集團,一是後族集團。因爲先朝的執政習俗已經形成,短時期內不會轉變。從穆宗這個人政治作爲來看,也不可能在其統治期內消除後族集團參政。從史實上看,後族的政治力量在這一時期還一直很活躍,有些後族集團還是穆宗所依靠的力量。同時,在穆宗以後的各朝,帝后共治習俗還在繼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穆宗於世宗天祿五年秋繼帝位,當年改元應歷。按《遼史·穆宗紀》的記述,[38] 應歷二年,正月“太尉忽古質謀逆”;六月,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等“謀南奔”;七月,政事令婁國(耶律倍之子,穆宗叔伯兄弟)、林牙敵烈、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謀亂。七個月內,發生了兩次謀亂、一次“南奔”事件。應歷三年冬,發生了耶律李胡兒子耶律宛(穆宗叔伯兄弟)等謀亂,“辭逮太平王罨撒葛(穆宗親弟)。應歷九年冬,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里等謀反。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等謀反;十月,“耶律李鬍子喜隱謀反,辭連李胡……”在穆宗在位的前九年多的時間裏,發生大的貴族謀反(謀亂、謀逆)和謀南奔事件七次。在這七次事件中,有六次是謀反(謀逆、謀亂)性質的,六次事件中,明確由皇族發起的就有五起。說明穆宗的政權是不牢的,執政是不順利的,其對國家控制力是很弱的。這說明穆宗個人理政能力較差,對於各種政治勢力籠絡、整合不夠;另一方面,說明其所依靠力量是很弱小的。穆宗首先缺少的是最強大的皇族的支持,像耶律李胡系、耶律倍系,以及自己親兄弟等政治力量,沒有積極支持他,相反,還起來反對他。這一時期,他依靠的力量多是後族和親近力量。親近力量,諸如耶律夷臘葛、耶律屋質等;後族方面,在朝中他依靠了蕭海瓈、蕭護思等後族;在外,特別是在的南面戰場上(抗禦後周),主要依靠了後族蕭思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史·列傳》載:蕭海瓈“天祿間,娶明王安端女藹因翁主。應歷初,察割亂,藹因連坐,繼娶嘲瑰翁主。上以近戚,嘉其勤篤,命預北府宰相選。頃之,總知軍國事。時諸王多坐反逆,海瓈爲人廉謹,達政體,每被命按獄,多得其情,人無冤者,由是知名……”[3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蕭海瓈先娶耶律阿保機弟弟安端的女兒,後娶太宗的女兒嘲瑰翁主,嘲瑰翁主爲穆宗的姐妹,[40] 由此情況看,蕭海瓈這一後族身份非同尋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蕭思溫早在太宗執政時期就“尚燕國公主”,[41] 此燕國公主即太宗之女,是穆宗的姐妹。蕭思溫是審密拔裏得氏後族的國舅帳少父房族,[42] 是老資格的後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史·列傳》載,蕭護思,“字延寧,世爲北院吏,累遷御史中丞,總典羣牧部籍。應歷初,遷左客省使。未幾,拜御史大夫。時諸王多坐事繫獄,上以護思有才幹,詔窮治,稱旨,改北院樞密使,仍命世預宰相選。”[43] 我們不明蕭護思屬於哪個後族集團,但是,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世爲北院吏”這個信息看,其家族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後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後族人物成爲了穆宗的依靠力量,說明在穆宗朝後族參政能力還是很明顯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道宗朝後族參政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宗朝初期,述律平家族蕭一系的蕭耨斤餘威尚在,其家族參政能力相當強大,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蕭耨斤與其子耶律重元合謀謀求帝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蕭耨斤家族女性上位后妃。道宗后妃中,道宗第一位皇后——宣懿(懿德)皇后爲蕭耨斤弟蕭孝惠之女,道宗惠妃爲蕭耨斤兄蕭孝穆長子蕭阿剌(蕭耨斤侄)支系,一度爭到皇后位。[4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蕭耨斤家族成員掌控國家政治要津。如蕭孝友先後出任西北路招討使、南樞密院使、北府宰相等要職,至少清寧二年還在任。[45] 蕭孝穆之子蕭阿剌先後任西北路招討使、北府宰相兼南樞密院使、北樞密院使。[46] 蕭孝誠第三子蕭術哲清寧初既任西北路招討使,鹹雍二年爲北府宰相。[47] 蕭孝穆孫蕭餘里也大康初年爲北府宰相兼知契丹行宮都部署事,後知北院樞密事等。[48] 在此,就蕭耨斤家族成員把持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津之地僅舉典型幾例,其他於傳記、墓誌裏所載人物還很多,此不贅述。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即此時蕭耨斤家族的權勢已經根深蒂固,雖然因利益紛爭而出現了同族分化,[49] 但是其與帝族共享政治利益的目標卻是一致的。他們親族內部的合作和絞殺都是爲了爭到更多的與帝族共治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蕭耨斤家族成員多人“尚主”。以蕭耨斤兄蕭孝穆一系爲例:如,蕭孝先(蕭孝穆弟)尚聖宗第四女南陽公主;[50] 蕭孝忠(蕭孝穆弟)尚聖宗與欽哀皇后第三女越國公主;[51] 蕭餘里也(蕭孝穆之孫,蕭阿剌次子)尚興宗女鄭國公主;[52] 蕭德讓(蕭孝穆之孫,蕭阿剌第五子)尚道宗女魏國公主;[53] 蕭撻不也(蕭孝誠之孫)尚道宗與宣懿皇后第二女。[5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天祚帝朝後妃參政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祚帝時期,后妃參政更加複雜化,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後族參政已非一家獨大,後族多個強勢族支都參與其中;對於後位的爭奪更加白熱化;與後位的爭奪相伴,對於帝位控制權的爭奪亦與之相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祚帝有四位后妃,屬不同後族族支。[55] 第一位皇后奪裏懶是“宰相蕭繼先五世孫”,蕭繼先即蕭繼遠,出繼蕭思溫,即皇后奪裏懶出自蕭思溫一系後族蕭,這個皇后沒生育皇子;德妃,“小字師姑,北府宰相常哥之女。”初封燕國妃,生子後晉德妃。爲蕭敵魯支系的後族蕭,即述律平家族蕭的“母前夫族”支系。[56] 生一子,名撻魯,早殤,無皇子存世;文妃,“小字瑟瑟,國舅大父房之女。”育有一男一女,男即晉王敖魯斡,[57] 《公主表》記其爲蕭思溫家族系統,《遼史》不載文妃父名,或爲官位不顯;元妃,“小字貴哥”出自述律平家族蕭之蕭耨斤家族。[58] 元妃一系,蕭奉先、蕭保先等弟兄爲當世權臣,勢力強大,所以,在參政中處於強勢。后妃中,出自蕭思溫一系的皇后奪裏懶無子,出自蕭敵魯一系的德妃子早殤,這兩股勢力因沒有皇子的助力,其參政力量明顯衰微。天祚帝長子趙王耶律習尼烈之舅父家族是宮嬪的家族,[59] 無力與其他后妃勢力競爭。餘下的,有皇子力量助力的是出自蕭思溫一系的文妃家族和出自述律平家族蕭一系的元妃家族。皇位的競爭就在皇子敖魯斡、定、寧三人中產生。最終的結果是,述律平家族蕭的元妃家族戰勝了蕭思溫一系的文妃家族,這種以控制皇位爲目標的爭奪,以文妃被賜死,文妃弟蕭昱、姐夫耶律撻曷裏伏誅、妹夫耶律餘睹被逼降金的慘劇收場。文妃死後第二年,爲防止帶領金軍而來的耶律餘睹扶立皇子敖魯斡,天祚帝聽信元妃兄蕭奉先(時任樞密使)的建議,賜敖魯斡死。[6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上述簡單考察中,不難發現后妃參政持續地存在於遼朝各個階段,與遼朝相始終。\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b298f98baa14eef88d467d553cec408\" img_width=\"2048\" img_height=\"1264\" alt=\"遼朝契丹后妃參政現象的背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七 帝后共治習俗的存在是后妃參政現象的本質原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妃參政,不是后妃一個人在參政,而是她所代表的後族某一強勢家族集團在參政。[61] 在遼初三朝是述律平家族蕭在參政,即,這個時期主要是述律平家族蕭這兩大支系在與帝族共治國家;穆宗一朝,後族參政亦呈延續狀態,且蕭思溫家族漸露頭角;景、聖兩朝,主要是蕭思溫家族集團在帝后共治中呈強勢狀態;聖宗末期至興宗朝,述律平家族蕭因蕭耨斤生子立爲帝嗣,其家族參政態勢強盛;到了遼末,述律平家族蕭已分化爲幾個集團,加之蕭思溫系統餘威尚存,各後族勢力紛爭並起,搶奪後位和扶立太子的鬥爭更加激烈,遼末兩帝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控後族,各路後族互相殘殺,最後帝族也捲進這股漩渦之中,以至於太子、皇子都因之付出性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在帝后共治中佔據有利時機和優勢地位,各強勢後族還要設法與帝族密切關係,以期獲得更多的機會。同時,在帝族能量相對薄弱時,後族集團要設法掌控帝位,以求利益最大化。遼代后妃參政的目標就是爭取與帝族的共治權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朝上層存在着一種很奇特的帝族、後族互相宴請節日,即:“ 裏尀”。“二月一日爲中和節,國舅族蕭氏設宴,以延國族耶律氏,歲以爲常。國語是日爲“裏尀”。“ 裏”,請也;“尀”,時也。……六月十有八日,國俗,耶律氏設宴,以延國舅族蕭氏,亦謂之。”[62] 筆者以爲,《遼史·禮志·嘉儀》這方面的記述,表面上看,只是兩個節日,主要內容是帝族與後族互相宴請,但是,這不是一般的節日,這裏包含着政治習俗,與遼國家“帝后共治”的政治體制有很密切的關係。“裏尀”、后妃世選、后妃參政、世選制等等,是“帝后共治”這一習俗的形象註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帝后共治”這一習俗,相對於國家“制度”來說,它不是明規則,而是潛規則。但是,有遼一代,這種潛規則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其作用力遠大於明規則,以至於往往影響到國家政局的走向。\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1]帝后共治較爲典型的是唐朝某一時期,比如,武后與高宗共同執政時期,但是,相對於近三百年的唐代歷史來說,那只是一個不長的階段(武后革命之前),且,後族沒有在整個唐朝持續地參政,沒有形成足以與帝族抗衡的、穩固的、持續存在並不斷髮展的後族集團;同時,中原各朝也沒有如遼那樣,皇帝從幾個固定家族中選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孟凡雲、陶玉坤:《遼代后妃參政的現象考略》,北京: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以下簡稱《參政考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遼史·百官志》雲:遼太祖“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國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遙輦是已。”《遼史》,北京:中華書局版,1974年10月。711頁。後引同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八卷,第59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遼史·外戚表》,第102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蔡美彪:《試說耶律氏蕭氏之由來》,《歷史研究》,1993年第5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蔡美彪:《遼史外戚表新編》,《社會科學陣線》,1994年第2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日本:松香堂,2006年10月30日。第21頁;另見愛新覺羅·烏拉熙春之《迪輦巖木與室魯子嗣新考》,載《北方文物》2010年第3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見《遼史》卷七十一《后妃傳》,《遼史》卷六十七《外戚表》,《遼史》卷三十七《地理志》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 楊富學:《回鶻與遼上京》,《首屆遼上京契丹遼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第136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第2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2] 《遼史·外戚表》記載:“世宗以舅氏塔列葛爲國舅別部。聖宗合拔裏、乙室已二國舅帳爲一,與別部爲二……”這裏就沒提到述律氏回鶻蕭。見《遼史》第102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3] 《遼史·蕭思溫傳》,1267頁;《遼史·景宗本紀上》保寧五年三月條,第9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4] 《遼史·世宗紀》,第64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5] 見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第79-89頁;另見史風春之《略論契丹後族族帳的演變》,載《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第5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6]蔡美彪:《試說耶律氏蕭氏之由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7] 《遼史·百官志》雲遼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遙輦氏,尊九帳於御營之上,一也;滅渤海國,存其族帳,亞於遙輦,二也;並奚王之衆,撫其帳部,擬於國族,三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 唐彩蘭、劉鳳翥、康立君:《契丹小字〈韓敵烈墓誌銘〉考釋》,《民族語文》2002年第6期;劉鳳翥、青格勒:《遼代〈韓德昌墓誌銘〉和〈耶律(韓)高十〉墓誌銘〉考釋》,2005年《國學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綜述情況請參見愛新覺羅·烏拉熙春:《韓知古家族世系考》,2005年10月《立命館文學》591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 從以往的契丹文墓誌研究成果來看,契丹後族的契丹文墓誌,後族志主並不以“蕭”來冠姓,都冠以本姓,蕭姓只是出現在漢文史料中。請參見有關契丹文墓誌考釋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 《遼史·營衛志》,第383-384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1] 楊若薇:《釋“遼內四部族”》,《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2] 肖愛民:《遼朝政治中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149-151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3] 傅樂煥:《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3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4] 遼國舅各部及升帳分關係,請參見葛華庭、王玉亭《遼代北南宰相府地位的變化機器宰相職位設置與選任》,《北方文物》,2015年第三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5] 《遼史·列傳·后妃》第120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6] 《遼史·卷七十三》,第1221-122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7] 王善軍:《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54-57頁。另,帝族與後族所建頭下軍州論述請參見《劉浦江》先生的《松漠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第一版)第85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8] 李紅俠:《從兩族關係看回鶻對契丹的影響》,李品清主編《阜新遼金史研究》第五輯,社會出版社,2002年,第174頁。另見何天明先生的相關論述,見《遼代政權機構史稿》,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3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遼史·營衛志·部族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王善軍:《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36-3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蔡美彪《遼史外戚表新編》;各後詳情參見《遼史·后妃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2]聖宗第一位皇后蕭氏的記載見《遼史·卷一四·聖宗紀》;興宗第一位皇后蕭三 的家系詳情見《遼史·卷七十八·蕭繼先傳》、《遼代石刻文編》(向南:《遼代石刻文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248-251頁)之《秦晉國大長公主墓誌》,以及鄭紹宗先生的《契丹秦晉國大長公主墓誌》(《考古》1962年第八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3]王善軍:《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第54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4]孟古託力:《契丹族婚姻探討》,《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5]姚從吾:《遼朝契丹族的捺鉢文化與軍事制度,世選習慣,兩元政治及遊牧社會中的禮俗生活》,原載1968年臺灣《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一集,本文引自孫進己等編《契丹史論著彙編》下,第459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6] 《遼史·卷百十四》,第151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7] 張志勇:《遼朝選任官吏的方式考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8]見《遼史·穆宗紀》70-86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9] 《遼史·蕭海瓈傳》,第1266頁,另見《遼史·公主表》,第1000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0] 同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1] 《遼史·蕭思溫傳》,第1267頁;《遼史·公主表》,第1000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2] 蔡美彪:《遼代外戚表新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3] 《遼史·蕭護思傳》,第1266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4]蔡美彪:《遼代外戚表新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5] 《遼史·蕭孝友傳》,第1334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6] 《遼史·蕭阿剌傳》,第1355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7] 《遼史·蕭術哲傳》,第136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8] 《遼史·蕭餘里也傳》,第1491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9]熊鳴琴:《欽哀後家族與遼道宗朝黨爭考論》,《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2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0] 《遼史·公主表》,第1004-1005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1] 《遼史·公主表》,第1004頁;《遼代石刻文編》之《耶律元妻晉國夫人蕭氏墓誌》作蕭孝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2] 《遼史·公主表》第1008頁;《遼史·蕭餘里也傳》,第1491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3] 《遼史·公主表》,第1008頁;蕭德讓即蕭末,《道宗紀》作蕭霞抹;另可參見羅繼祖先生《遼金吾衛上將軍蕭德溫墓誌跋》,《滿洲學報》,1943年第7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4] 《遼史·公主表》,第1008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5] 《遼史·列傳·后妃》,第1026-1027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6]蔡美彪:《遼史外戚表新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7] 《遼史·列傳·后妃》,第1206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8] 《遼史·列傳·后妃》;另見蔡美彪之《遼代後族與遼季後妃三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9] 《契丹國志·天祚帝紀(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18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0] 《遼史·天祚帝紀》,第342頁;《遼史·列傳·后妃》,第1206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1]從帝后共治的習俗考察遼代后妃參政的問題,要注意參政后妃屬於哪個帳分,這很重要,但是關注她屬於哪個帳分還遠遠不夠,關鍵還要考察她屬於哪個家族。這也是筆者主要從後族家族考察、分析其參政能力的用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2] 《遼史·志》,第878頁。\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879256663331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