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謝靈運、司馬承禎、李白、杜甫、許諢、王思任、徐霞客、袁枚等人在班竹古驛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斑竹古村野趣天成的惆悵溪,古樸雅緻的司馬悔橋,文化濃厚的謝公道,雕刻精美的章家祠堂,綠樹蒼然的天姥岑……使它成爲了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徐霞客遊線新昌段的標誌地。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2016年9月30日上午,在天姥山腳的斑竹古村,隆重舉行“2016年南明街道斑竹唐詩文化節暨夢天越鄉村旅遊綜合體試營業啓動儀式”!

參加啓動儀式的領導有縣委辦、縣農辦、縣教體局、縣建設局、縣文廣局、縣糧食局、縣旅委、團縣委、美盛控股集團的相關領導,有夢天越景區負責人、班竹村兩委人員,有16鄉鎮街道負責鄉村旅遊的分管領導,有天姥詩社、紹興市攝影家協會、縣圖書館、天姥山文化交流中心、正悟文化傳播中心的領導和相關人員,有縣交警大隊、城東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還有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

南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呂長軍先生主持了本次儀式,南明街道黨工委書記俞偉峯先生髮表致辭,縣政協祕書長徐躍龍先生對“徐霞客遊線”新昌段標誌地認證的講解,縣委常委潘啓富作重要講話。儀式上團縣委書記楊宇勇授牌予夢天越拓展營地“新昌縣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實踐營地”,孫嘉江副縣長授牌予班竹村“徐霞客遊線標誌地認定證書”,並舉行了夢天越景區與新昌旅行社、嵊州新世界旅行社、狼牙縱隊戶外拓展策劃有限公司上海辦事處戶外拓展基地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最後,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潘岳夢先生宣佈2016年南明街道斑竹唐詩文化節暨夢天越鄉村旅遊綜合體試營業正式啓動!

儀式前的精彩表演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徐躍龍先生講到:

小朋友朗讀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遊天台山日記(後)》,雖寥寥180字,但其科考內涵十分豐富,對科學界定天姥山山脈水系有重要意義。

據《徐霞客遊記·遊天台日記(後)》記載,徐霞客曾於明崇禎五年四月十八日自天台山萬年寺入境,在短短半天時間,圍繞天姥山遊歷考察了騰空山、會墅嶺、班竹鋪等地。日記記述:“萬年爲天台西境,正與天封相對,石樑當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飯於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後高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里,乃至騰空山。下牛牯嶺,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里。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爲會墅乃平地耳。復西北下三里,漸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117字

這是徐霞客第三次遊天台山,爲同年四月由雁蕩返天台,目的是爲“盡天台以西之勝”,直接涉足新昌天姥山,夜宿班竹驛。如果說其寧海首遊是天台山開遊之行的話,那麼新昌天姥山之遊則是其完美收官之行。至此,徐霞客終於全面詳細考察了天台山包括天姥山的山脈水系,並緊接着在班竹旅舍作了詳實的總結和描述,其中涉及新昌天姥山水系的記述爲:“又正西有關嶺、王渡諸溪,餘屐亦未經;從此再北有會墅嶺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於新昌;再北有福溪、羅木溪,皆出天台陰,而西爲新昌大溪,亦餘屐未經者矣。”(63字)由此可見,徐霞客三上天台山的主要目的,更側重於考察天台山東西南北諸流,對科學界定天台山包括天姥山水流的分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徐霞客遊記中,涉及新昌天姥山的水流分合,與傳統稱天姥山的範圍吻合,今作實地考證,所記無誤。關嶺,處天台山主脈,嶺南諸溪流入始豐溪,嶺北諸溪流入王渡溪,此溪界天姥之南,源頭萬年山觀音頭其已作兩次實地考察;“會墅嶺諸流”即惆悵溪,今稱桃源江,界天姥之西,爲其親歷;所記福溪、羅木溪今已稀見於記載,“福溪”據清光緒《台州府志?山水略》天台縣條:“福溪,自縣北四十里,西北流抵石橋,瀉爲瀑.....入新昌縣界”。可見,福溪即新昌江上源茅洋江,此溪界天姥之北,源頭石樑其已作兩次實地考察;而“羅木溪”亦見《台州府志?山水略》天台縣條:“羅木溪,自華頂山西北,流經羅公嶺,又西北流入新昌縣界。”據此,今三十六渡溪即是,發源於天台縣萬年山觀音頭北麓小鰲坑,經大坪入新昌縣境,爲新昌江支流,界天姥之東,源頭萬年山觀音頭其已作實地考察。至此,傳統所稱天姥山,也即天姥山主峯、腹地方圓約60公里的四至八到也就較爲清晰了,由此可見,所有涉及天姥山溪流源頭徐霞客均已實地考察。而且,完全符合徐霞客遊線標誌地認證要求,即有科學考察的內涵。

專家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將徐霞客遊線新昌段標誌地確定爲“新昌縣天姥山周邊源流考察區”,其標誌點主要有謝公古道、騰空山、會墅嶺、班竹古村等,即一條古道,三大門戶。

標誌點之一:謝公古道

謝公古道,即由晉宋謝靈運開闢經天姥山腹地至台州的古道,也即徐霞客在遊記中記載的“大道自南來”之“大道”。謝公古道作爲“古驛道”已於1994年由新昌縣人民政府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標誌地之二:騰空山(牛牯嶺)

騰空山(牛牯嶺),又稱藤公山,海拔468米,爲天姥山東部門戶,清《清涼寺碑記》:“會墅、藤公二嶺,天姥之門戶也。”爲新昌方向上天台萬年寺、華頂寺禮佛進香之古道,是徐霞客當年從天台萬年寺進入新昌境內的第一座名山。

標誌點之三:會墅嶺

會墅嶺,爲明代會墅鋪所在,扼天姥山北道口,也爲天姥山門戶之一。登此嶺可眺望天姥山主峯撥雲尖(筆架山)。徐霞客遊記載:“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爲會墅乃平地耳!”即指此地。

標誌點之四:班竹古村

班竹村,爲天姥第一門戶,爲明代班竹鋪所在,處於道教第十六福地天姥山麓,爲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節點,徐霞客遊記載:“復西北下三里,漸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據考證,今班竹古村“小公館”即徐霞客當年宿處。

啓動儀式結束後的第二項活動是由南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辦,縣圖書館、正悟文化傳播中心、天姥詩社承辦的“霞客遊線講霞客·唐詩路上和新詩”的文化體驗活動。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體驗活動由縣圖書館館長趙楷主持,並由老藝人潘肇明、天姥山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新春現場書畫開筆。開筆作品:潘肇明的《霞客遊》、李新春的《聽琴品茗》由正悟文化傳播中心主任允正代表活動方贈予班竹村兩委收藏。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太白樓外,琴聲悠揚。不禁想起李白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穿越千年的文字,勾勒出古雅的畫面,重現在我們眼前......

文化‖走唐詩之路,賞天姥風光;行霞客古道,品人文情懷

下午的唐詩文化與霞客古道研討會

.

太白樓的殿內,掛着李白等人的頭像與簡介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字靈運,浙江會稽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以襲封康樂公。出任爲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在朝不得志,好營園林,以文章賞會,共爲山澤之遊。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名殺害。謝靈運被後世譽稱爲中國山水詩鼻祖。《宋書》本傳稱其“少好學,博覽羣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元嘉二年(425)九月,謝靈運從永嘉歸居始寧墅,南遊臨海郡,在石壁精舍出谷處的剡溪強中(今嵊州市仙岩鎮強口)與惠連告別,分手時寫下《登臨海嶠初發強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全詩分四章,最後一章雲:“ 攢念攻別心,旦發清溪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儻遇浮丘公,長絕子徽音。”元嘉六年(429),謝靈運“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今清風嶺一帶)伐木開徑,(經班竹)直至臨海。”謝靈運被後人尊奉爲天姥山的“開山鼻祖”,他經過班竹開創的山道稱爲“謝公古道”。

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峯。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理國應當以“無爲”爲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臺觀以供居住。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諡稱“真一先生”。司馬承禎自天台北上京都,經過惆悵溪上的橋,懊悔自己下山赴京,此橋因名“司馬悔橋”。《嘉泰會稽志》記載:“舊傳司馬子微隱天台山,被徵,至此而悔,因以爲名。”明成化《新昌縣誌》記載:“司馬悔橋,一雲落馬橋,舊傳司馬承禎隱天台山,被徵,至此大悔,因以爲名,竊謂此當爲處士輕出者戒。”班竹大山因此又名“司馬悔山”,被道家列爲第十六福地,司馬悔橋最初爲木橋,千百年來,屢毀屢修。清道光年間,橋又被大水沖毀,道光二十四年(1844),呂發音倡議捐款重建爲單孔石拱橋。司馬悔橋在“班竹八景”中名爲“北橋隱跡”。清道光年間,新昌人陳寧燮專作《悔山悔橋考》。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於碎葉城(唐代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少時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二十五歲時,開始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762年,病逝於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李白詩文千餘篇,集爲《李太白集》。開元十三年(725)春,李白和司馬承禎在故都江陵相遇,對司馬的傾慕之情難以言表,以大鵬自比並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對於司馬隱居的天台山因此心馳神往。開元十四年(726)秋,李白離開荊門,在船頭欣然吟道:“此行不爲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不久,寫下《別儲邕之剡中》詩,其中道:“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首次入剡至天姥。天寶六年(747),李白放逐還山,移家東魯,嚮往天姥,臨別時寫下《夢遊天姥吟留別》,吟道:“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寶十三年(753),李白再次入剡,作《越中秋懷》等。

許 渾

許渾(791~856),字用晦,潤州(今江蘇鎮江)人。文宗大和六年(832),登進士第,開成元年受盧鈞邀請,赴南海幕府,後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爲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許渾曾三次入浙東。《唐才子傳》卷七雲:“早歲嘗遊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廣於非煙,躡石樑於懸壁,登陟兼晨,窮覽幽勝,朗誦孫綽古賦,傲然有思歸之想,志存不朽,再三平昔,彷徨不能去。”許渾詩有《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雲:“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雲霧初開嶺上關。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詩人早就聞說了劉晨、阮肇遇仙的故事,是不能忘記去探尋仙人遺蹟的。會昌二年(842),有《再遊越中,訪朱慶餘協律好直上人》詩。會昌六年(846),再次入浙東,有《陪越中使院諸公鏡波館餞明臺裴鄭二使君》詩。

樓 鑰

樓鑰(1137-1212),字大防,又字啓伯,號攻愧主人,明州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隆興元年(1163)進士。後調溫州教授。升爲起居郎兼中書舍人,繼遷給事中。改顯謨閣直學士,出知婺州,移知寧國府。後告老歸家,讀書授徒。韓侂冑被誅後,樓鑰又起用爲翰林學士,升爲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嘉定初年,同知樞密院事,升參知政事,又授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卒贈少師,諡宣獻。樓鑰幾經天姥,作《天姥嶺》詩:“剡水迂迴徹底清,濫觴從此一泓澄。曉來蠟履衝寒上,踏碎山頭十里冰。”天姥山自然高矗的姿態亙古不變。謝公開山鑿道的創舉已經遠去,太白夢遊的虛幻仙境人們都能從中走出來。

王思任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號謔庵,又號遂東、稽山外史,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曾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又任袁州推官、九江僉事。清兵破南京後,魯王監國,以王思任爲禮部右侍郎,進尚書。順治三年,紹興爲清兵所破,絕食而死。爲文筆意放縱詼諧,時有諷刺時政之作。詩重自然,才情爛漫,有《王季重十種》傳世。萬曆三十八年(1610),王思任他自娥江出發,漫遊天台雁蕩,途經新昌,有《南明》《天姥》遊記傳世。《天姥》篇寫道:“從南明入臺,山如剝筍根,又如旋螺頂,漸深遂漸上。過桃墅,溪鳴樹舞,白雲綠坳,略有人間。飯班竹嶺,酒家胡當壚,豔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婦。過會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葉離屣,不啻雲鳳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幘去褌其下,自不來俗物敗人意也。”

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開篇《遊天台山日記》開遊之日的5月19日,被定爲中國旅遊日。徐霞客遊線新昌段標誌地已通過認證。崇禎五年四月十八日,徐霞客自天台山萬年寺入境,沿謝公古道,遊歷考察了天姥山、騰空山、會墅嶺、班竹鋪等地。《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後)》記述:“萬年爲天台西境,正與天封相對,石樑當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飯於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後高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里,乃至騰空山。下牛牯嶺,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里。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爲會墅乃平地耳。復西北下三里,漸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這是徐霞客第三次遊天台山,爲同年四月由雁蕩返天台,目的是爲“盡天台以西之勝”,直接涉足新昌天姥山,夜宿班竹鋪。至此,徐霞客終於全面詳細考察了天台山包括天姥山的山脈水系,其中涉及新昌天姥山水系的記述爲:“又正西有關嶺、王渡諸溪,餘屐亦未經;從此再北有會墅嶺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於新昌;再北有福溪、羅木溪,皆出天台陰,而西爲新昌大溪,亦餘屐未經者矣。”

袁 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倡導“性靈說”,著作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紹興友人劉霞裳的陪同下道經新昌去天台遊玩,受到新昌縣令蘇曜的盛情款待。蘇縣令借馬車一輛,送上酒菜供他們途中享用。馬車出了新昌城,所見山皆不甚高,但樹木蔥蘢,滿目青翠,春意盎然。袁枚不禁詩興勃發,提筆寫就《新昌道中》:“朝出新昌邑,青山便不羣。春濃千樹合,煙淡一村分。溪水好攔路,板橋時渡雲。僕伕呼不應,碓響亂紛紛。”袁枚在新昌道中,依次經過了迎仙橋、丁公橋,到達司馬悔橋,聽到橋名,想起其人其事,對世人尊崇的司馬道士的“至此而悔”頗有微詞,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質問:“到此方纔悔念生,我來橋上笑先生。山人一自山居後,夢裏爲官醒尚驚。”過了司馬悔橋,在班竹旅舍住下後,築在惆悵溪邊的三四處水碓引起他的注意,溪邊有兩三位村姑正在搗衣,皆不施粉黛,陣陣戲語聲融入溪水聲以及石碓的軋軋聲。這使他想起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仙的故事,於是調侃劉霞裳說:“蘇東坡詞雲‘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雖還未到天台仙鄉,已見仙女,你這位‘劉郎’要交桃花運了。”劉霞裳亦用沈蔚詞戲答雲:“仙鄉,何處是,雲深路杳,不念劉郎。”戲笑間,袁枚作《班竹小住》,詩云:“我愛班竹村,花野得真意。雖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可惜遊客心,小住非久計。一出白雲中,又入人世間。”

八指頭陀

八指頭陀 (1851~1912),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餘,湖南湘潭人。自幼即摒棄腥羶,隨母拜月,喜母親爲他講述仙佛的故事。同治七年,年18歲,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由東林法師爲之披剃,法名敬安,字寄禪。是年冬,到南嶽祝聖寺,禮賢楷律師受具足戒。後來赴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禮佛舍利,於佛舍利前剜臂肉如錢大者數塊,注油於中,燃之供佛,復然去左手兩指供佛,因自號八指頭陀。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辭去上林寺主持,應請接主寧波天童寺。撰賢任能,百廢俱興。民國元年(1912),他親赴南京,謁見臨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籲請保護寺產。是年4月,各地佛教徒聚集於上海留雲寺,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被諸山長老推舉爲會長。著作有《語錄》、《文集》、《嚼梅詩》及《詩集》。光緒八年(1882)秋,八指頭陀由剡溪而上,過新昌,經班竹,往天姥峯,真切地感受到了登高望遠的意境,寫下《登天姥峯》詩,曰:“久羨茲峯勝,登臨日欲西。鳥隨紅葉下,人與白雲齊。怪石立如鬼,巉巖陡若梯。不從高處望,誰信萬山低。”時過15年的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初七夜,竟“夢登天姥最高處”,寤而成詩:“絕頂建招提,登臨四望低。巖雲時作雨,山漲自成溪。空翠晴猶溼,靈禽靜不啼。何當息行杖?於此卜幽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無數次,我們遊離在現實與虛幻中經歷過彷徨,也迎來過柳暗花明。人來人往的塵世,霓虹燈閃爍的城市,就像一把利劍劃過心尖。我們開始質問自己——活着的意義。慶幸的是——我們還有文化、還有藝術,一份被丟棄在角落的精神食糧!淳豐藝術一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媒體,用美學、藝術的眼光與思想去看待中國文化,瞭解中國藝術,相互學習,促進文化交流與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