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25日,“两全其美”---余克危、潘裕钰作品展在苏州墨客园举办,展览主要展出余克危、潘裕钰两位著名画家近年来创作的梅花图和戏剧人物画,32幅书画作品与园中的亭台楼阁、山水绿植相映成趣,演绎出诗情画意的江南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6FQn3DIKcOS\"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两全其美”---余克危、潘裕钰作品展在苏州墨客园开展\"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余克危,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颜文梁、俞云阶、刘海粟等前辈艺术大师,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中西融合、神韵兼备的油画及中国画,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29次,1993年获法国巴黎大皇宫“最杰出中国画家作品特别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位书画艺术家潘裕钰,则是江苏苏州人,是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版画、中国画,他的作品《绿树丛中万点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墩花轿》、《晨露》、《吴歌新译第一篇》获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等,出版有《潘裕钰中国画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6FR1Pdqqeu\"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两全其美”---余克危、潘裕钰作品展在苏州墨客园开展\"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余克危先生和潘裕钰先生在墨客园联合举办画展,相当于影视剧中的联袂主演。”由此,苏州文化名人、作家陶文瑜认为,“两全其美”作为作品展的主题再恰当不过。在他看来,余克危先生的水墨,就是种在自家园子里的梅花,就是属于自己的生长,生自己的姿态,长自己的情怀;潘裕钰先生纸上的戏曲人物,是有唱腔的,字正腔圆的弦乐,在纸上回旋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6FRIBk3ItJb\"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两全其美”---余克危、潘裕钰作品展在苏州墨客园开展\"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作为展览的举办地,墨客园是一处私家园林,坐落于苏州平江路街区大新桥巷。园林主人张桂华是盐城人。曾经,他和苏州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对于苏州园林,他却一直有着强烈的憧憬。用张桂华自己的话来说,对苏州园林他是“崇拜”的。自打张桂华的园林建成,他便定居在了这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桂华给自己的园子取名“墨客园”,寓意文人雅集,墨韵留香。这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园林藏在苏州姑苏区的一条巷子里,拐出小巷,便是热闹的平江路。2008年,张桂华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花了2000万元买下了这个园子。他坦言,这笔投资当时并不在他的计划中:“买下这个园子,算是一种缘分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墨客园旧址由何人修建、修建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只能确定在民国时期,此地曾是某位银行家的私宅。抗战爆发后,园主人举家外迁,园子便被当地福利院接收。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用作平江小学和平江党校的校园。1979年,由于房屋老化严重,这处园子被彻底废弃,空关至张桂华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6FRjHQGFtkL\"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两全其美”---余克危、潘裕钰作品展在苏州墨客园开展\"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张桂华前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斥资1.6亿元,将墨客园打造成了一所园林式酒店。重修后的墨客园三路五进,乃江南旧式住宅的传统格局,不同的是,东、中、西三路皆为楼屋,总计12间客房。同时,园内东、南、西各有一处花园。虽然每晚千元以上的房费着实不菲,但住在一处真正意义上的苏州园林里,倒也算是颇为别致的体验。扬子晚报\u002F扬眼记者 张毕荣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9119466722104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