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歷代王朝都篤信“天命”說,非常忌諱在莊嚴的場合說“完”、“死”、“亡”、“滅”等字眼,尤其是在王朝末年、國運衰微之際,更是尤其敏感。這雖然是一種迷信心理,不過從史實來看,確實有個別王朝在出現這種情況後沒多久,便迎來帝國的覆亡,比如清朝。這件“怪事”,要從宣統帝溥儀的登基典禮說起。

慈禧太后臨終前,指定溥儀接任皇帝

1908年底,光緒帝病入膏肓,而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兩人眼瞅着都時日無多,沒幾天的活頭。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着日益加劇的內憂外患,一旦皇帝駕崩,皇室應該擇立長君,唯此方能保障帝國不發生大的變故。可不知道太后是被燒壞了腦子,還是私心作祟,竟然把光緒帝年僅三歲的侄兒溥儀(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接入宮中撫養,指定其爲“接班人”。

消息傳到醇親王府後,溥儀的祖母劉佳氏(光緒帝庶母,載灃生母)因爲擔心孫兒會步光緒帝后塵,竟然擔心的昏厥過去,而尚是幼童的溥儀也不肯跟內監回宮,對他們連哭帶打。然而太后的懿旨大如天,載灃沒辦法拒絕,只好硬着心腸,讓乳母抱着溥儀一起進宮。當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命令溥儀承繼大統,並由載灃出任監國攝政王。次日,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一箇舊時代就此終結。

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爲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

外國人實拍光緒帝出殯場面

兩天時間裏連喪皇帝、太后,讓整個朝廷亂成一鍋粥,當時光緒帝的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太后的靈柩則停在皇極殿,兩喪並舉的局面讓年僅三歲的小皇帝穿梭於兩地之間,在恐怖陰森、哀聲喪氣的環境下哭祭,沒多久便讓他驚恐萬分,吵鬧着要回家。

喪事結束後,小皇帝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隆重舉行,時在當年的12月2日。侍讀學士、國史館總纂惲毓鼎曾在晚清宮廷擔任史官長達19年時間,並將這段期間的大事小情,全部記載於一本名爲《澄齋日記》書中,而該書中對溥儀登基時的情景有過細緻的描述,可信度極高。

《澄齋日記》中載有溥儀登基的詳情

根據惲毓鼎的描述,皇帝的登基儀式步驟繁瑣、時間漫長,新君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內務府大臣和侍衛們的叩拜,緊接着便要移駕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之禮,然後還要宣佈改元、大赦、冊封等事宜,全程下來需要大半天時間。

由於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天氣出奇的冷,但是文武百官的跪拜卻是沒完沒了,幼童溥儀哪裏見過這架勢,半因恐懼半因難受,在御座上沒安生多一會兒,便哭鬧不停,吵着要母親、要回家,原本莊嚴肅穆的場面,立時變得尷尬無比。載灃見狀趕緊把小皇帝重新抱回御座,然後半跪在他的身邊,以防止他重新溜下來。

上啼哭索母,聲甚厲...監國抱上步行,自殿後門入,升寶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監國一足立腳踏上,一腿跪寶座上 ,扶上立於座上。四服事太監在旁慰勸,上哭不止,言欲回家,不願在此。見《澄齋日記》。

溥儀在登基典禮上哭鬧不停,令場面很尷尬

可對於父親的哄勸,小皇帝根本不配合,依然在御座上大哭大鬧。載灃無奈,沒等到儀式結束,便讓內侍將溥儀帶回宮,並且說:“完了,你們回去吧。”(“拜跪未畢,侍閹即負之而去,且雲‘完了,回去罷。’”引文同上。)不過按照溥儀在回憶錄中的說法,載灃當時說的是“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見《我的前半生·登極與退位》)。

然而不管惲毓鼎、溥儀的記載孰是孰非,也不管載灃說的是“完了”還是“快完了”,但在登基大典上能說出如此不吉利、大不祥的話,也難怪會引起百官們的竊竊私語,認爲攝政王是在詛咒大清的國運。果不其然,載灃情急之中所犯的“無心之失”,最終竟然一語成讖。

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清朝正式滅亡

就在溥儀登基兩年多後,武昌首義爆發,國內各省份紛紛響應,宣佈脫離跟清廷的關係。1912年2月12日,面對着無力迴天的局面和袁項城的威逼,隆裕太后以溥儀的名義頒佈退位詔,正式宣告立國近三百年的清朝滅亡。此時,距溥儀登基只有4個年頭。

史料來源:《清史稿》、《澄齋日記》、《我的前半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