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什麼是我們能夠識別的中國最早文字?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學術意義的話題。從具體的認識,到對什麼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一直有很到爭論。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甲骨文之前有沒有文字?既然有文字,爲什麼甲骨文裏的文字,我們有將近一半還不完全認識?既然沒有文字,那麼,很多刻刻畫畫的符號是什麼?甲骨文難道一夜之間產生的嗎?這些疑問,至今沒有確切的回答,小編就自己在文章方面的學習感受,談談我個人的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8c1dababa924c5089053550e53dc938\"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12\"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究竟什麼是“文字”呢?例如,新發現的湖北宜昌夷陵楊家灣出土的距今6000年的陶器刻畫,是不是文字?浙江平湖莊橋墳,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遺蹟“陶文”是不是文字?距今4000年的二里頭文化的“刻符”是不是文字?陶寺的朱書是不是文字?這些新的發現,都給我們傳統的中國文字起源和最古老的文字問題,提出了新的問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shu\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a8c0c89bf6f4067a355453f3eca34a5\"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52\"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平湖莊橋墳陶器上的刻符\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些問題在中國學術界都有巨大的爭議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裏面涉及的文化認識也是差別巨大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我們國內的學者基本認爲,只有甲骨文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都是“刻符”,或者叫做“符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在《我們忽視了王羲之的什麼》一書中,提出新的學術論點,他說,文字是一個發展過程。人類使用文字的歷史,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7aed53414374184a5f82d0ad0aa8f71\" img_width=\"341\" img_height=\"400\"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f415b759c6e48149d8acd7998add629\"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75\"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平湖莊橋墳陶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中國使用文字的歷史也一樣,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說,從西安半坡的陶器刻畫到二里頭,陶寺,包括平湖莊橋墳的陶器刻畫,都是中國人使用文字的歷史見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說,文字的使用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不是,也不應該是一蹴而就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大體來說,中國文字經歷了\u003Cstrong\u003E小範圍使用文字\u003C\u002Fstrong\u003E和\u003Cstrong\u003E大範圍使用文字\u003C\u002Fstrong\u003E的兩個巨大差別性質的文字使用發展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謂小範圍使用,是指最小大概不超過十人這個範圍。最多也不會超過30人這樣的範圍,這是我們根據中國商代以前獨立的生產單位集體來估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歷史上的半坡,莊橋,二里頭,陶寺都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歷史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河南偃師二里頭的刻符。這些晚於莊橋,半坡的刻畫,顯然比莊橋,半坡的刻畫工整多了。在甲骨文裏面還保留着類似的一些文字,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國人在湖北夷陵楊家灣文化時代,就存在小範圍使用文字的事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爲什麼說,那些被學者認爲刻刻劃劃的“符號”是文字呢?因爲,這些刻刻劃劃的痕跡,代表着我們先祖在勞動中對生產的記錄,這些記錄具體是什麼,我們也不好一下子弄得很具體,但是,這些刻刻劃劃,不是圖畫,也不是藝術,應該就是一種勞動生活的記錄,所以,這些刻刻劃劃,就是最早的“文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文字我們不清楚它的具體性是什麼,但是,它的功能屬於文字的性質,那是非常清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39671f7b86b476ea48048d7c495e789\" img_width=\"263\" img_height=\"377\"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陶寺“朱書”的“文”字,這是甲骨文之前與甲骨文一樣的一個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郭沫若先生對半坡的刻刻劃劃評價爲文字,於省吾先生還把半坡刻畫符號與甲骨文做了一些對照,也認爲是文字。但是,他們都沒有找到理論依據,學術界的其他學者例如裘錫圭,李學勤對他們的這個判斷並不認同,而裘錫圭的學生詹鄞鑫則認爲,半坡刻畫,最多也就是一些數字符號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刻刻劃劃就是對生活和勞動的記錄,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我們完全可以根據這些刻刻劃劃的發展來看,這些刻刻劃劃,是有一定的發展繼承性的,那就是在刻刻劃劃的這些簡單的原始系統性的基礎上,會繼續不斷利用補充和完善,最後越來越“規範”形成一些固定的符號,例如陶寺陶器上的那個“文”,就應該是在繼承中完善起來的一個字。而且,整個過程,是有獨立於藝術和圖畫系統性的。這種獨立的系統特點就是,既不是“圖畫”,也不是是“藝術”,而是一步一步朝着單元組碼的符號系統發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15525e2fb48495d89a8db2696d834e0\" img_width=\"360\" img_height=\"205\"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而文字是一個包括數字在內的系統,而且,數字的使用也是不會獨立於文字以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過去,我們對漢字的起源有一種“圖畫”之說的主流誤讀。趙小立說,文字從發端到成熟,“圖畫”的貢獻沒有那樣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畢竟,圖畫無法代替語言文字的複雜程度和精細程度。這一點,我們的祖先一直很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是我們對《說文解字》太迷信,纔會有“文字起源於圖畫”的一個主流誤讀。當然,對於“文字起源於圖畫”的說法,也不是學者們的一致意見,不同意的意見也很多,這說明,“文字起源於圖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e04103d23f24669874d045e269d7329\" img_width=\"552\" img_height=\"640\"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西安半坡陶器刻畫符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即使是我們大家都公認的甲骨文,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小立先生說,文字在經歷了數以千年的“\u003Cstrong\u003E小範圍\u003C\u002Fstrong\u003E”使用文字的階段階段以後。就會向“大範圍使用”文章的方向發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甲骨文成爲中國文字發展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標誌性歷史的理由,正是因爲文字大範圍使用的時代始於殷商中晚期的公元前約1300年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bc5d7d36b4a40fb9dbc8730ec55cb8e\" img_width=\"426\" img_height=\"550\"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那麼,爲什麼這時代文字有了大範圍使用的條件呢?因爲需要決定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商王朝在中晚期,對於宗教文化的高度的精神依賴需求,決定了對文字的使用和發展的空間大大拓展。因此,這個時代的文字就呈現出非常發達的現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用符號記錄占卜,這種文化起源很早。我們至少可以說,歷史上的“夏朝”在民間和官方都會使用文字記錄占卜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1f791807dc948088cb6bc1ce70322c7\" img_width=\"490\" img_height=\"367\"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當時,文字屬於“天意”的神祕符號。至於傳說的伏羲創造八卦的時代,更是隻有官方的占卜纔是最有權威的占卜。由於占卜是古老的傳統文化,因此,在這種文化系統中,產生一些使用神祕符號的傳統,那是很合理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這種符號的使用,一開始就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的特點非常濃厚,因此,完全還是一種符號的性質,具有神祕的“天語”的色彩。正因爲占卜是找到“天的旨意”,當然天機不可泄露,所以,符號就在“小範圍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說,從符號到文字,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但是,沒有符號長期使用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積累,一下子出現文字,那是機械進化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中國文字學對於早期的刻刻劃劃屬於文字範疇的認知,一直沒有共同的語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從符號到文字的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爲什麼商初的文字很少?爲什麼商朝沒有完整的文字歷史記錄而周朝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11acaa289644515a90a1356750c7f7e\" img_width=\"490\" img_height=\"367\"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說,商朝其實是一個文字使用的轉折時期,是對長期使用符號的一次飛躍,特別是到商朝中晚期,對文字的發展和使用纔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樣,我們的漢字才告別了“小範圍使用文字”的舊時代,而進入了漢字使用的新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a97592d821f485a8ef1a18255786bdf\" img_width=\"490\" img_height=\"277\"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所以,從文字使用行爲的宏觀層面來說,中國最早的文字,就是那些刻刻劃劃的遺蹟,我們不能割斷歷史的繼承性和聯繫性。那種認爲文字與刻刻劃劃無關的認識,肯定是非常錯誤的。湖北宜昌夷陵楊家灣出土的陶器刻畫符號是“文字”體系。都是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的見證,這些活動,就是中國使用文字的發端。甲骨文中,也保留了這樣一些“文字”的尾巴,我們至今沒有破譯。據說,破譯一個字,獎勵十萬元人民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至今,我們對這些文字還不能“識別”,包括在甲骨文中還有一半多文字我們不能識別,而這些文字當中就有一部分應該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時期的文字,所以說,我們不能割斷文字發展的歷史聯繫。但是,這不是阻止我們研究中國文字的阻力而是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648d23327014f3486cc69703a47253e\" img_width=\"571\" img_height=\"640\" alt=\"爲什麼甲骨文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字我們無法認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正因如此,從新世紀開始,國內的一些學者已經開始認識到甲骨文之前的刻刻劃劃,是屬於文字的範疇。有的學者大膽說,漢字的歷史可以推到有6000年的歷史。那基本就是宜昌夷陵楊家灣的刻刻劃劃嘛。中央電視臺聯合國內研究機構和著名學者,推出了十幾集的《漢字五千年》,就是這種進步的見證和一次學術總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理論是需要完美的,正如一個邏輯是需要正確。那種直接把漢字的使用推到6000年上說法,實際還是很空洞的。趙小立先生提出二階段的說法,比較科學透徹解決了,文字發展的客觀性和歷史的聯繫性。這就是說,文字從“使用”到真正成爲一種文化工具,有着質的階段性區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信,隨着我們從宏觀上對文字研究的深入,最終,我們也能解開那些刻刻劃劃出來的文字的神祕面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來自《杜甫的馬詩與唐代畫馬》作者趙小立 圖片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41536930208206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