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最后,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尽管是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一点,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延误改革时机的新政:虽然,自康乾之后,满清政权走上了下坡路,但是,历史却赋予满清统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延续政治生命的机会。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是、《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是、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年输入量仍在逐年增加,中国人越来越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6b02d6351044ee4b33443a0ee2d1300\" img_width=\"1920\" img_height=\"1080\"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象征着满清政府彻底陷入了一个内忧外患的处境。并且,随着民族危机的日渐加剧,中国社会亦陷入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之中。满清政府岌岌可危,爱新觉罗政权宛若风中残烛。至此,一再抵制新政的守旧派不得不转变态度,以慈禧为首的政治集团实行了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场改革史称:清末新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守旧派虽然希望通过这种悬崖勒马的方式拯救危如累卵的政权,但是,中国社会已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再加上,清末新政中一系列不完善的政策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这场清末新政反倒加速了满清政权的瓦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这场新政走向了失败,这场失败又能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8d2411a400c44339dc924573177529e\" img_width=\"850\" img_height=\"557\"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脱离改革本质的新政:虽然,清末新政打着“改革”的幌子,但是,慈禧太后的目的却是假借改革之名,维护持续千年的专权统治。众所周知,若无法改变满清政府“一言堂”的政治特点,所谓改革只是一纸空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上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满清朝廷将总理衙门划分为五个分管不同领域的中央机构,分别为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以及财政处。从表面上来看,这种体系改革似乎可以增强行政效率,实际上,慈禧设立这些部门的原因是希望回收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的财政、军事、外交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6年,满清政府开始效仿世界先进国家进行立宪。不过,在立宪之初,满清统治者明确表示“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不可”。由此可见,清末新政中的立宪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满清政府的宪政体制,换汤不换药。\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d834d835f7d457889caa5153c0dcd64\"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11\"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以上两种因素的交织下,地方督抚逐渐对中央政权心生不满,双方矛盾日渐激化。地方督抚缺乏进行改革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向心力逐渐减弱。除此之外,统治集团实行的清末新政中还饱含民族偏见,其目标不只是从地方政府收回大部分行政权,同时,也要收回汉族官员的权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朝廷的官制改革中,满族官僚在慈禧的默许下对汉族官僚进行了排斥和打压,包括张之洞、岑春煊在内的许多汉族官员都受到了差别对待,例如:岑春煊被贬官,张之洞明升暗降。虽然,在名义上满清政府仍维持着“满汉不分”的原则,实际上,在这场改革之后身居高位的大臣多为满清亲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满汉民族矛盾逐步激化,直至不可调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0b309b00d67445c932aa7bf66c1fb0f\" img_width=\"1920\" img_height=\"1080\"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延误改革时机的新政:虽然,自康乾之后,满清政权走上了下坡路,但是,历史却赋予满清统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延续政治生命的机会。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改革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在忙于内部问题,或致力于土地的争夺、制度的完善。留给满清政府的时间非常充裕,若统治者能善用这次机会,朝廷完全有能力和时间主导中国社会的变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惜的是,虽然朝廷制定了一系列立宪方案,统治者却为了维护集权统治设立了长达九年的预备期,使立宪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主张立宪的改革派大臣提出参照西方国家召开国会,统治者只是成立了形式上的“皇族内阁”,而“皇权内阁”的职能却与此前的军机处并无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终,立宪被一再拖延,致使中国社会的改革失去了最佳时机,无法根治的社会矛盾最终成为摧毁满清政权的主要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0451f026596495dab5c978fe0939f8c\" img_width=\"1920\" img_height=\"1080\"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毫无信用可言的新政:在“皇权内阁”设立之前,统治者先后多次拒绝了改革派大臣的要求,国会的召开时间被一再拖延,各地有识之士对国会的请愿活动也遭到了满清政府的打压。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一切机会打着立宪的幌子巩固中央集权,最终,迫于压力成立的“皇权内阁”中充斥着黑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久而久之,改革派看透了这场新政的本质,所有对中国社会改革的希望全部破灭,对中央政治的思想认识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最终,改革派失去了对满清政府的信心和信任,相继投身到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就这样,满清政府在守旧派的“信用透支”下,逐渐走上众叛亲离的绝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清末新政的最后时刻,失去改革派支持的满清政府,在政策的实行过程中捉襟见肘,反倒受到了改革派的强烈反对,致使改革以破产告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74c5586901d4116a6b0e909d3fde38a\"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04\" alt=\"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必然会失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最后,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尽管是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一点,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解析》、《论清末国策转移的背景和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8776001417057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