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喫火鍋,除了必點的毛肚和鴨腸,其他菜也愛往鍋裏燙。雖是同鍋同煮,但其實每道菜各有滋味,火鍋老餮也自有喜好。如我,向來偏愛渝宗的發魷魚卷,從第一次在老店喫到,到以後去任何一家分店,都會點上2份來打牙祭。有時候喫癮來了,還會爲這卷專門跑一趟。

對於這發魷魚卷,一直只道愛喫,並未細想爲何好喫。近日臨到國慶小長假,應好友邀約,又去了一次黃泥磅老店。當日秋雨綿綿,怕堵車,一行人下午5點多鐘就早早到店。見門前已經開始排隊等號。我們也不見怪,渝宗老店,10年來幾乎天天排隊,風雨無阻,已不是稀奇事。再看排隊的人,20來歲的小姑娘,中年發福的眼鏡哥,以及操着普通話的外地人,都是一臉平靜,好像等在這裏也是滿足的。

好友提前預定了2桌,我們徑直朝二樓走去。沿着狹窄的樓道往上鑽,人聲鼎沸,先入耳。入眼,整個二樓不過二十來平的大小,但此刻咔咔角角都是人。預定的桌子在最裏處,從樓梯角走過去,要躲開正佝僂着背,把毛肚往嘴裏送的胖哥,閃過端着一鍋紅湯,形色匆忙的服務員,還要留意醉酒之人手裏晃悠着的土碗,擔心裏面的國賓灑濺自己一身,短短几米路,走得也有些費勁。

大夥終於落座,還沒緩過神,服務員立刻遞過菜單。發魷魚卷,純鴨血,老肉片,毛肚,鴨腸…有人自告奮勇,筆起筆落間,閉眼似的鉤出這些招牌菜。

等着菜上桌,鍋開漲,我閒着跟大家打趣說,都別跟我搶魷魚卷,要喫的自己再多點一份啊。惹得衆人笑話,誰叫這魷魚卷一份只有4個,形如1號電池大小,每個捲上切有菱形紋路,深淺一致,燙煮時方纔入味。喫起來,Q彈爽嫩,伴有脆感,但絲毫沒有腥味泛出。

回過神來,今日正好與渝宗老闆同桌,怎麼也要把這卷的做法問個清楚。“我們的魷魚卷用米湯煮過,去興腥去膩。” 原來如此簡單!米湯,古中醫學對其有“比豆漿、代母乳、賽蔘湯”的盛讚,剛熬煮出來的時候米香四溢,且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效,與魷魚之類的海鮮同煮,既可除去其腥味,又平添順滑、清潤的口感。如此一減一加,讓這發魷魚卷俘獲衆人心,從開店到現在,一直穩居渝宗三大必點菜之一。

想來,米湯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智慧,應該還有很多巧用之處,只是如今一碗純正的米湯也鮮少能喫到了。

老店上菜的速度很快,不多時一桌子都擺滿了。老肉片爲厚切,看起來肉色鮮活;鱔魚一看就是剛劃的,貓眼石般的軀體映照出誘人的光澤;純鴨血如凝固着的一塊紅磚,悄悄記錄着這家老店10年的歷史光陰。這些菜飽滿鮮活的模樣,好像在爲平庸的生命,活生生的,赤裸裸的,毫不猶豫地注入了一股子鮮氣,還沒喫,已讓人滿心歡喜。

至於渝宗的味道,十年如一日的排隊,早已無需多言。實在不信,就到街邊去問幾個重慶本地人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