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素稱嶺南古邑,又稱英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重鎮。由清遠市代管。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連佛岡縣、清新區;西與陽山縣接壤;北與乳源縣、曲江區相連。東起青塘鎮,西至黃花鎮,跨度約119公里。北自沙口鎮、南至黎溪鎮,跨度約78公里。 全市土地面積5671平方公里(850.65萬畝),城區面積23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英德市林地總面積22.47萬公頃,林木總蓄量6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1.8%,野生動物種類多、分佈廣。農業形成了優質米、油料、甘蔗、蠶桑、茶葉、蔬菜、水果、筍竹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筍竹種植面積達2135公頃 。英德是國家茶葉、優質米、甘蔗生產基地,並被農業部定爲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市(縣)之一。享有廣東水泥之鄉、廣東石灰岩溶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紅茶、綠茶之鄉”、“中國麻竹筍之鄉”的美譽。

英德市轄1個街道(英城)、24個鎮(沙口、望埠、橋頭、青塘、東華、白沙、魚灣、大站、黎溪、水邊、西牛、九龍、大灣、大洞、黃花、波羅、橫石水、連江口、石灰鋪、石牯塘、橫石塘、英紅、下石太(“石太”合爲一字)、浛洸)。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牀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製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裏生活着一羣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羣原始先民,過着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羣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臺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當地方言

境內語言主要有客家話和廣州話(含廣州次方言)兩大類。客家話分佈於英東片的東華鎮、白沙鎮、青塘鎮、橋頭鎮、橫石水鎮,沙口鎮、英紅鎮雲嶺、橫石塘鎮、石灰鋪鎮、石牯塘鎮、波羅鎮、浛洸鎮、大站鎮黃崗、下“石太”鎮、連江口鎮、大洞鎮、西牛鎮的絕大部分村莊,以及望埠鎮、大站鎮、水邊鎮、大灣鎮的部分村莊。客家話的使用人口約佔全市戶籍人口的64%。

廣州話主要分佈於英城街道及英中片、英西片的部分鎮。廣州次方言有附城話(源於客家話,異於客家話,也異於廣州話),分佈於望埠鎮、英城街道、大站鎮北江兩岸。還有九龍話,分佈於九龍鎮、黃花鎮。此外,黎溪鎮、水邊鎮、大灣鎮部分村莊使用廣州次方言。廣州話和廣州次方言的使用人口約佔全市戶籍人口的 29%。

浛洸鎮的華壩、花管灘、魚咀壩3個自然村的人口原籍潮汕,現內部仍使用潮州話。全市瑤族5000多人,使用瑤族語言。英紅、英華、黃陂3個華僑茶場使用普通話。

風景名勝

寶晶宮風景名勝區

寶晶宮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英德市西南7.2公里處的燕子巖山脈中,佔地9平方公里,由寶晶宮溶洞、碧綠湖、碧落洞和獅子山等景區組成。集湖泊、花海、溶洞、山林、奇石、茶園等自然景觀爲一體,被譽稱爲“廣東的山水桂林”。先後被評爲廣東省最受歡迎的自駕遊十佳景區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寶晶宮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分佈廣泛,區內不僅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1051年摩崖石刻歷史的碧落洞。而且還有通天洞摩崖石刻、寶晶宮現代摩崖石刻、寶晶宮具有十萬年曆史的舊石器遺址、碧落洞千年道觀遺址、老地灣清代民居等人文景觀。

英德寶晶宮溶洞是全國唯一的飄雪溶洞,有着“嶺南第一洞”的稱號。洞內景觀以雄、奇、壯著稱,不僅100多個奇美的石景。洞中逐級而上共分三層,有六個大廳,每一層+都有一個出口。出口處是風格各異的休息場所。

外有格調高雅的品茶室,二層有風味獨特可容100人就座的“一洞天”茶座,三層爲可登高遠眺的凌煙亭:在這裏可將風景區全貌一覽無遺。

寶晶宮風景區的天鵝湖是一個面積爲1380畝的天然活水湖,平均水深3米,四周羣山相抱,湖水清澈見底,水質純淨,又稱“碧綠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