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AsSs9DV7tGh\" img_width=\"480\" img_height=\"681\" alt=\"長篇小說《盧德銘》面向全國出版發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長篇小說《盧德銘》封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自貢網訊(記者 李秋玥)\u003C\u002Fstrong\u003E盧德銘,一位從自流井區仲權鎮獅子灣走出的有志青年,一位被孫中山、周恩來、聶榮臻寄予厚望的黃埔學子,一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早期高級指揮官,繼南昌起義後又一次震驚華夏大地的秋收起義總指揮。他的生命只有22歲,但是他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氣卻長存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前,由自流井區委宣傳部牽頭策劃,自貢市微型小說學會組織實施,歷經大半年深入各地採訪、蒐集圖文資料和潛心創作,列入中宣部“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的長篇小說《盧德銘》,由中宣部學習出版社面向全國出版發行。今年7月5日,中宣部組織召開了“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出版發行座談會,並於當晚新聞聯播播出座談會實況向全國大中小學生推薦閱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AsTHBL9gA0V\"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79\" alt=\"長篇小說《盧德銘》面向全國出版發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盧德銘塑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七萬餘字記英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盧德銘》分爲引言、正文、後記三部分。引言爲盧德銘其人其事簡介,正文部分分爲天府蜀地出志高少年、背井離鄉苦讀求真知、投筆從戎屢屢建奇功、秋收起義熱血灑蘆溪、尾聲五大部分,每個部分由幾個故事展開,講述盧德銘成長、求學及戰鬥經歷,反映了盧德銘在大革命時期的豐功偉績以及1977年以來盧德銘事蹟挖掘過程和社會各界紀念盧德銘的情況,後記主要記錄本書的採寫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整本書真實再現了盧德銘從小立志報國、追求革命真理,爲革命甘灑一腔熱血的報國情懷,展示了盧德銘在大革命時期的豐功偉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該書對事件及時間節點等進行考證,挖掘補充了許多有關盧德銘鮮爲人知的故事,填補了部分歷史空白,是截至目前關於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史實最準確、記錄最詳盡、敘述最生動的讀物,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瞭解到,爲創作《盧德銘》,劉丙文、蔣周德、舒仕明3位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通過各種資源渠道自費購買相關書籍材料,對多種參考資料記錄的事件、時間等不一致的,結合採訪內容和北伐戰爭、秋收起義歷史背景,進行了綜合比對、考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1個多月的多地紮實採訪,僅採訪手稿就達上百頁,作者通過2個月的寫作,於2018年9月初纔將盧德銘8萬餘字的紀實初稿完成。隨後的3個月,作者根據寫作要求將稿件改爲故事版,反覆多次進行修改完善,並反覆考證、比對故事內容與細節,最終成稿7萬餘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AsTcC1bnzvy\" img_width=\"480\" img_height=\"720\" alt=\"長篇小說《盧德銘》面向全國出版發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顏瑞琴老人和盧德銘塑像合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悽美愛情碎人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盧德銘》一書中,收錄有作者曾在1999年獨家採訪盧德銘未婚妻顏瑞琴的稿件。據作者回憶,當年他們尋找到已91歲高齡的顏瑞琴老人時,回憶起80年前的兒女之情,老人不禁潸然淚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6年歲末,顏瑞琴8歲,盧德銘11歲,本就相互熟識的顏盧兩家交換了紅貼,盧德銘與顏瑞琴正式訂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9年春,盧德銘考進白花場高等小學堂,在這裏學習許多新鮮的科學知識,並且開始接觸到了當時的局勢和時代潮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1年,盧德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位於成都文廟街南較場的成都公學。在此期間,他不僅用功讀書,還如飢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書籍和進步書刊,關心時局,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不休、民衆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表示強烈的不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3年,即將畢業的盧德銘爲了實現當兵拿槍、拯救國家民族的夙願,決心報考黃埔軍校。“別的我不懂,但我卻懂得‘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的含義。”據顏瑞琴回憶,當時她就鼓勵盧德銘安安心心地去做大事,表示不管分別多久,自己都會等着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4年4月8日,盧德銘破格進入黃埔軍校,編入黃埔軍校二期輜重兵隊插隊學習。安頓下來後,盧德銘很快就給顏瑞琴寫了一封信,講述了他的學習生活並表達了從事革命的決心和信心,還寄了一張自己的半身戎裝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5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組建獨立團,葉挺擔任團長。周恩來把盧德銘分配到了葉挺獨立團,先後擔任連長、營長和團參謀長。這個時候,盧德銘忙裏偷閒,給顏瑞琴寄了第二封信,他叫顏瑞琴暫時不要回信,一旦他安定下來,就來信叫她到部隊完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黨組織決定調盧德銘任團長。盧德銘在警衛團順利開展工作的同時,給顏瑞琴寫了第三封信,他在信上囑咐顏瑞琴帶上隨身換洗衣物,由他的大哥盧德豐一路護送,到武昌龜山腳下與他完婚。然而,由於正處戰爭年代,加上種種原因,顏瑞琴最終沒能去武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爆發,緊接着又是秋收起義。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盧德銘全身心地投入到偉大的革命洪流中,無暇顧及兒女私情。自此,顏瑞琴不但沒有再見到盧德銘,連與盧德銘的書信都斷了,她只好在苦苦的期盼中打發着一個又一個寂寞相思的長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1978年,顏瑞琴老人才接到盧德銘犧牲的噩耗,而此時已是他爲革命捐軀的第51個年頭。顏瑞琴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苦苦盼望的竟是這樣一個令人心碎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AsTx9nmxCXN\" img_width=\"300\" img_height=\"382\" alt=\"長篇小說《盧德銘》面向全國出版發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血染軍裝爲革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正值六七月份,天氣炎熱,加上時間緊、採訪任務重,很多時候都輾轉在各地的動車、汽車上。”據作者介紹,他們獲得的大量史實源於中共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委黨史辦原主任陳明訓、蘆溪縣政協學習文史委原主任繆德榮、盧德銘有關親屬、盧德銘好友李仲權學生皮映南的後人和盧德銘未婚妻顏瑞琴及其後人等的採訪,並對參考資料和採訪過程中的大量史事,特別是人物、事件及時間節點等進行了考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以往記錄盧德銘的故事中,一直未提及他的入黨介紹人,而且他犧牲的時間也一直存有爭議,很多標註的是1927年9月23日。”作者告訴記者,他們一行深入打探,先後奔赴江西省吉安市管轄的井岡山市、萍鄉市蘆溪縣及宜賓市宜賓縣(現敘州區)百花鎮中心小學校、自貢市德銘中學校、自流井區仲權鎮竹元村等地深入採訪,獲得大量史實後才最終確定盧德銘經石清揚、盧思蒂、謝慧生等四川籍名人引見以及李筱亭的舉薦信,才如願以償面見孫中山並通過面試被黃埔軍校錄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據檔案,1924年4月8日,盧德銘被分到黃埔軍校二期輜重兵隊插隊學習。與此同時,黃埔軍校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也注意到了盧德銘的優秀表現。在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關心、幫助和介紹下,盧德銘很快被髮展成爲中共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期間,他們通過考證史料、翻閱檔案,“最後通過大量走訪,證明1927年9月25日盧德銘都還在參加戰鬥,因此推翻了原來的犧牲時間1927年9月23日。”據作者介紹,據他們掌握的材料,1927年9月25日,天剛矇矇亮,毛澤東、盧德銘就命令部隊動身,擬經過山口巖向武功山轉移。因駐地田野縱橫,無集合地,部隊只得分批出發,毛澤東隨前衛營(一團一營)先行,盧德銘、餘灑度率師部、一團其餘營、二團隨後,沿河東小道前進經山口巖至九洲。駐守河西的三團同時出發,沿河西大道進入山口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團動身晚了,被大部隊甩在後面,路過袁河西岸的白泥坳時,駐守萍鄉的江西軍閥朱培德的特務營,由營長江保定率領,經上埠鎮聶家店(山口巖西北方向)追擊過來,對三團發動突然襲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危急時刻,已經到達安全地九洲的盧德銘挺身而出,將生死置之度外,帶領師部參謀胡景玉和一連、警衛連,返回山口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幾番激戰,盧德銘率部在開闊地撤退,將注意力和火力集中到白泥坳方向的敵人時,突然,從起義部隊側後方衝上來一股敵人,幾顆子彈飛來,戰馬跌倒,盧德銘摔下馬,鮮血染紅了軍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書中,詳細記錄了時年22歲的盧德銘犧牲時的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毛澤東聽聞噩耗時大呼:“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並最終確定盧德銘犧牲時間爲1927年9月25日。\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98014904159488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