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十五个县(市)脱贫摘帽丨宾川: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A

BOUT

关于大理宾川

9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宾川县榜上有名。10月6日出版的云南日报,以《宾川: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为题,报道了宾川县在“脱贫摘帽”中的经验及近年来宾川县的变化。

宾川县地处我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9户35510人、贫困发生率11.85%。宾川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找准定位、瞄准靶心、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敢想敢干创新拼搏的组合拳,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宾川答卷。

成绩单

那么,宾川

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

在“脱贫摘帽”中有哪些经验?

我们一起来看☟

真抓实干  攻坚克难在一线

“再好的思路都需要干部去落实执行,要让每个干部都有责任感、使命感。”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宾川县委书记岳黎松认为,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作战部”,构建好一个科学的作战体系。

在县委的统揽下,宾川县成立了高效运转的“作战部”,构建起组织领导体系、扶贫政策体系、要素保障体系、工作责任体系、督查问责体系等“五大体系”。53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31支脱贫攻坚突击队迅速集结,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其作战攻坚目标是“拔穷根”“摘穷帽”。

全县上下实行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县乡(镇)精准脱贫攻坚领导组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实行“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各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总指挥作用,构建县乡村组“四级书记”齐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为保证目标任务不落空,严格实行“县负总责,乡镇主体实施,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立下军令状。从县到乡到村,各个层级都有“作战图”,图表上扶贫对象分布、脱贫目标、保障措施等一目了然,让各级帮扶干部时刻做到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中有活。

规划引领  “四园”布局兴产业

宾川县是农业大县,

脱贫攻坚依靠“农”。

“聚焦农业产业,做好‘农业’文章,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宾川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子。”宾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学辉介绍。2014年以来,宾川通过规划引领,按照“县为主体、乡镇落实、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的总要求和乡镇村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山区核桃园、坝区葡萄园、江边咖啡园、坡地柑橘园”四园布局,巩固葡萄产业、恢复发展柑橘产业、培育石榴和冬桃新兴产业,巩固壮大冬早蔬菜和中药材产业。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脱贫攻坚产业体系。

陈学辉介绍,截至2017年,宾川县累计流转土地80526亩,占全县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已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1户;认定家庭农场167家、农业庄园26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569个。2017年,全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9.72亿元,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占总贫困户比例达37.01%。

“在规划引领下,公司今年产值可突破1亿元,惠及周边1000多农户。”宾川县富鑫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汝荣介绍,公司是宾川本土企业,是集水果种植、收购、初加工、销售、农业旅游观光、种养循环探索为一体的农业企业。未来,公司将以“树立绿色循环理念,种出幸福健康生活”的质量方针,打响宾川农业品牌、造福一方百姓产业。

下准药方  “三法”增收成效显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关键的是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宾川在老百姓钱袋子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子。

宾川县根据贫困村自然禀赋和贫困户自身条件,开出了“产业增收法、利益联结法、务工挣钱法”3个药方,治穷病、拔穷根,老百姓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在产业增收方面,宾川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96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2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27亿元,实行“一村一业”和“一户一策”帮扶方式,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产业增收之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培植葡萄11565亩、烤烟9959亩、核桃36815亩、花椒15800亩,养殖生猪34382头、生态鸡101238羽、牛羊38621头(只)。在利益联结上,对自身缺乏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方式,累计向17家企业、合作组织发放扶贫项目贷款3.73亿元,参与利益联结的368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葡萄、柑橘、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增加收入。

“现在通过务工,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金牛镇尼萨村的李树军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日子一天天甜起来。通过务工增收致富的,不只是李树军一人。宾川县对有富余劳力和生产空余时间的贫困户,通过组建34个行政村劳务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904户,实施“千人劳力转移·助农增收脱贫”工程,全县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92416人次,初步实现了“一人输出、全家脱贫,多人输出、快速致富”的目标。

新村新貌  唱响“尼萨”新赞歌

9月29日17时许,记者一行刚进入金牛镇尼萨村,一辆黄色校车尾随而来,十多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下车后跳着、笑着、闹着回家去。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在这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村庄。”宾川县移民局局长王存明介绍,现在的尼萨新村一共98户,358人,分别是傈僳族和彝族,从百里之外搬迁到此。

“我们觉得变化太大了,现在住在这里就跟住在城里一样。党委、政府关心我们,不但建起了新房,还帮我们解决了后续的生产生活问题。”从平川乡东升村委会咪下村搬迁过来的李树军开起了“宾川尼萨村茂福百货店”,他说:“现在人多了,开店有人来买东西。以前一个村民小组只有24户,做不了生意。”

“尼萨是傈僳语‘幸福’的意思,我们希望搬迁过来的老百姓能幸福长久,所以给新村取了这个名字。”王存明介绍,该村2017年7月15日破土动工,12月29日就全部入住。

移民搬迁,房子是基础,土地是定心丸。为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党委、政府给老百姓上了“四重保障”,一是每人有1亩土地,已经种上了石榴和沃柑;二是建了养殖小区,每户有10平方米的圈舍;三是建了光伏发电项目,7月26日已并网发电,每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四是就近就地劳务输出,每天都会有种植大户到村内请人帮忙。

“没想到我们也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现在村内有了广场,有了公园,我们闲暇时间可以跳舞、唱歌。”李树军说,我们一定要唱响歌唱共产党、歌唱新时代的赞歌。

“做好基层指挥员”

——访大理州委常委、宾川县委书记岳黎松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役中,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我觉得首要的是做好一名基层指挥员。宾川通过了国家第三方综合考评,达到了脱贫摘帽出列的标准,这证明了我们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措施也是有力有效的。”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宾川县委书记岳黎松开门见山。

“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好一名基层指挥员是关键。”岳黎松介绍,要当好一名基层指挥员,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找准自身存在问题,把准发展方向,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出有力有效的扶贫措施。

到2014年,宾川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23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9户35510人、贫困发生率达11.85%“面对县情,我们认识到,宾川的脱贫攻坚等不得、慢不得,更拖不得。”岳黎松说,宾川县委、县政府立下了“军令状”,以“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创新,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立下“军令状”的同时,全县上下“尽锐出战”,共选派能力强、素质高的530名工作队员驻村扶贫,选派19名挂职副书记和39名挂职副乡镇长,4730名干部与贫困户形成结对帮扶。同时,抽调95名突击队员组成31支突击队,对平川、钟英2个乡镇6个沿江贫困村639户2206人贫困人口因村因户帮扶。

2017年5月,又启动了“干部基层百日行”活动,组织干部职工6160人深入全县90个村,对80668户农业人口开展了全覆盖入户调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按照程序规范精准识别,开展3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最终确定新纳入建档立卡257户960人,识别不精准退出(剔除)448户1506人,2014年至2016年脱贫返贫43户160人,实现了零漏评、零错评。

2014年脱贫2484户8932人,2015年脱贫1952户7012人,2016年脱贫2367户8903人,2017年脱贫2180户7670人。55个贫困村、3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贫困县退出5项指标圆满完成,贫困发生率降至1.55%。

相关阅读

红色旅游火了小山村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9月29日,记者走进宾川县“红军村”——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民小组,远远就听见一个红色旅游团队嘹亮地唱响这首歌。

“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旅游公司为所有村民免费发了两套红军服。游客来了以后,都会穿上红军服,重走长征路,参观长征纪念馆……”新庄村村民、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杨齐平说起新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巨大变化,喜不自禁,“贫困户成为小股东,每年有分红;65岁以上老人免费到公司吃饭,每天还发10元零花钱;贫困群众成了公司的‘上班族’……”

只有66户231人的新庄村,曾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近3年来却成为声名鹊起的“红军村”和“脱贫致富村”。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魅力?

1936年4月21日,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经过新庄村,在村里休整一个晚上,并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在脱贫攻坚战中,新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采取“支部+企业+村民”合作模式,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红+绿”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脱贫发展新路。

新庄村脱贫户杨凡告诉记者:“来公司上一天班,农闲时有80元收入,农忙时12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养的鸡鸭、种的蔬菜,公司这边都要,价格比市场上高出10%。”

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大椿树小组的张勇家里上有80多岁的奶奶,父母年老多病,下有一个妹妹在上学。2014年张勇的女儿出生后,由于缺少劳动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论生活对你怎样,都要微笑面对。”秉持这一信念,张勇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直为脱贫而努力奋斗。2015年10月,他担任村里的出纳,总是主动分担工作,把最难、最重的活计往身上揽。

2016年5月,大椿树召开户主会议,讨论贫困户预脱贫名单,张勇在会上主动提出要退出贫困户。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希望通过我的带头,让大家知道脱贫光荣,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是最幸福的。”在张勇的带动下,剩下的3户贫困户也递交了脱贫申请,2016年大椿树小组完成了脱贫任务,成为海稍村第一个没有贫困户的村组。2017年,大椿树党支部向村党总支推荐张勇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6月,张勇被乔甸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宾川累累脱贫硕果

得益于这片土地上

所有干部群众辛勤汗水的浇灌

是他们

为这场攻坚战

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力量

一起为宾川打CALL!

云南日报记者:博达 通讯员:安建雄 杨月清

部分图片为云南日报记者:杨峥 陈飞 摄

责编:张文峰

美编:张俊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