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后,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2021年,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3年是“有效衔接”工作的三年。过去两年,“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昭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若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是在理念上,增强了全体人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信心;二是在战略上,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供了路径支持;三是在行动上,共同富裕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方向和政策引导。

从具体层面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称,一是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扶贫机构完成向乡村振兴机构转型,扶贫专项资金变成衔接专项资金,并对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做出了安排;三是针对搬迁脱贫人口的后续帮扶更加全面,脱贫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较好的激发,脱贫地区完全转向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然而,“有效衔接”工作仍然面临挑战。

邢成举称,受这两年疫情影响,就业机会减少,农产品增收困难,扶贫车间经营困难,消费帮扶提升乏力,农村家庭家庭支出进一步增加,返贫风险更加多元且具有隐蔽性等。

李若青表示,根据此前参与的中国乡村大调查,目前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一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支柱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未能健全;二是农业发展中农机技术和应用能力还不高,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空心化矛盾突出,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难度较大。

她提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特别是要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要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还要引进一批人才,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发展好。因此,地方院校要立足当地,加强广大农村发展所需的基础教育师资、农业技术人才、乡村致富创业带头人和乡村治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以近期落户该校的全国首家“乡村CEO学院”为例,将培养更多有情怀、识乡土、讲科技、懂经营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对于“有效衔接”工作存在的困难,豫章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付恭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来看,一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不搞运动式、一刀切,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比如有些资源匮乏、人口较少的乡村,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下,不宜投入过多资源搞开发建设,要适当开展小城镇建设,避免撒胡椒面;三是乡村振兴根本在产业振兴,要留住乡村人口就必须为其创造就业机会,这是重点更是难点,县域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建议加大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四是充分调动农民乡村振兴主体的积极性,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等情况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