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來,各地轉變固有思路,突破行政區劃侷限,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爲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差異化佈局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奮力推動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邁上新臺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遠是廣東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一個點。

"\u003Cp\u003E廣東的優勢明顯:論經濟總量,2018年達到9.7萬億元,近30年位居全國前列;論開放水平,2018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1\u002F4,連續33年位居全國首位;論發達程度,有全國領先的製造業集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活力澎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也有短板:看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爲2.58∶1,比東部一些省份高;看內部均衡,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相對薄弱,全省區域發展差異係數達0.67;看生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但水污染治理還須加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展邁向高質量,必須補齊短板。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爲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爲功。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優勢,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正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作爲,加勁補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念好致富經,彌合城鄉二元結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剛擦亮,惠州惠城區萬盧村村民李偉庭就來到絲苗米產業園的水田。“這是生態有機稻,賣得比普通稻米貴。我在這田裏養稻花魚,還沒上市就被遊客訂購,能賣到25塊錢一斤。”李偉庭工服上印着“海納農業”四個字,這是當地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過去種地沒錢賺,天氣不好還得倒貼錢,現在我是掌握生態防治技術的職業農民。”李偉庭黝黑的臉上寫滿驕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小時工作,週末有休息,月工資5000元,還有“五險一金”,李偉庭相當滿意,“稻花魚要是賣得好,還能多拿20%的利潤分成。”李偉庭覺得自己不輸城裏人,“上班就在家門口,出門開汽車,住的是三層小洋樓,日子比外出打工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廣東昔日的城鄉二元結構正在破局。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2018年,廣東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縮小至2018年的2.5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黑山村的“鄉村新聞官”雷健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推銷特產清水鴨。8000多隻鴨子不到一個月便銷售一空,這是以往一年的銷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鄉村新聞官”,產業模式也出新招。清遠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與市農業龍頭企業農家人生態農業公司合作,籌集資金60多萬元,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形式,建成30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帶動本地12戶貧困戶平均增收4852元。近年來,清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長12.8%,增幅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5個百分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廣東勝利在望。2018年,全省實現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累計57.1萬人次,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至年人均5280元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遠是廣東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一個點。作爲珠三角對口幫扶重點城市,當地建立廣清產業園,承接來自廣州等地的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電子等高新技術項目,高質量發展要素快速聚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來,各地轉變固有思路,突破行政區劃侷限,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爲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差異化佈局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奮力推動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邁上新臺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把好生態關,污染治理落地見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仲夏的東莞麻涌鎮,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裏荷花盛放,遊人如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在6年前,麻涌集聚漂染、電鍍等重污染產業,被100多家污染企業包圍,河水發黑發臭,水質屬劣5類。“2013年,一份《廣東麻涌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改變了我們的發展軌跡。”華陽村黨工委書記何啓銳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應運而生。東莞市投入17.1億元,將污染企業整治退出。麻涌鎮又結合實際,利用3億元水鄉統籌發展補助資金,有序推進生態修復。現在,華陽湖已是一派野趣橫生的自然溼地景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廣東來說,水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介紹,“我們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面推進茅洲河、練江、廣佛跨界河流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去年完成925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和185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大力推動環保基礎設施建設,3年累計建設污水管網1.77萬公里,相當於過去10年的總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廣東“水陸空”全力出擊。馬興瑞介紹,省財政從2018年起3年內將投入683億元,抓好水、大氣、土壤等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廣東已啓動新一輪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連續4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25微克每立方米,再創新低。污染物處理方面,去年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2.7萬噸,危險廢物年處理能力28萬噸,已基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築好幸福路,均等服務惠民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剛剛過去的畢業季,武漢應屆畢業生劉偉通過手機APP“i深圳”輕鬆完成落戶審批,“同學在別地落戶,要準備一沓材料,到處跑手續,還被告知得等半年纔給戶口。在深圳,落戶都是掌上‘秒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學生落戶掌上‘秒批’,可減少就讀地和深圳之間往返1次,減少去人社、發改、公安等部門跑腿6次,減少5項以上紙質申報材料,縮短10個工作日辦理時間。”深圳市人社局審批服務處副處長林佩君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因爲這般貼心服務,廣東成爲各類人才聚集地。截至2018年底,廣東擁有專業技術人才609萬人,高層次人才75.5萬人;擁有技能人才總量達119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365萬,均居全國前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司給我買了醫保,到社區取藥能報銷75%,自己只掏8塊錢!”雷朝勳來自湖南澧縣,如今定居東莞石龍鎮,“來石龍快10年了,我覺得自己和本地人沒兩樣。平時身體不舒服,可以在手機上問家庭醫生,包括血糖、血脂、尿酸等12項檢查的體檢全部免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東莞是典型的外來人口大市。2018年全市戶籍人口230.3萬人,流動人口860.7萬人。但只要持有居住證,外地人也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積分制入學、異地中高考、辦理機動車註冊登記、老年人優惠乘坐公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於促進人才流動,通過對人的投資,實現不同區域人羣的機會公平。”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化戰略研究所所長鄧智平表示,“要通過均等化服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爲的政府’,努力爲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人民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OuegCD8q2yLtU\" img_width=\"901\" img_height=\"401\" alt=\"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廣東: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81392154728909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