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旅游行业十年的从业者角度,谈谈我对旅游项目的五维认知。

旅游是一个多元的认知过程。从自身出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构成了一个人综合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的组成元素,就是旅游过程中的各种身体之外的条件。当然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个是客群分析的问题了,下期再谈,今天重点谈谈旅游产品的五维分类和定位。

首先,依照地球的视觉形态,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城市、乡村、陆地(山)、水流(江河湖)和大海。所有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自然条件都会包含在这些维度里面。依照每种维度的表现形式,将这每种维度再分为五个级别,按照自然条件对应就是每个项目的基础环境定位。

当然每个维度的构成会有很多元素,比如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等等,但在这里我们权且以单人消费数字来衡量级别。而且每个目的地都会或多或少的包含其中的几种维度,但一定会有最主要的景观类型,这个是项目根基。以国内来举例,比如城市的五级是香港,乡村的五级是莫干山,山的五级是珠穆朗玛,水的五级是长江,海的五级是三沙。因为这些大的环境一定需要你有足够长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体验和消费。依托不同的基础环境,才会有主流的体验和消费。

伊斯坦布尔

其次是展现形态,就是客群的体验感受。也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景观、参与、科普、文化、认知。这些形态也会有五个级别,当你感受三级的山地景观多了,自然想会去感受四级的山是什么样,如果一开始你接触的就是五级的雪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你的积累越来越多,每次再去看的时候又会有不同的体验,所以五级水准的景观会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和复购率。

这些形态综合起来,构成了客群的旅游体验,有的项目只是将参与感认定为体验,自然会遇到上升瓶颈。

所有项目,景观一定是第一位,也是所有客群都会关注的基础,看着都不舒服,怎么会发朋友圈。

参与的类型有很多,最基础的比如各种景区的跳舞砸糖、织布蜡染,升级的喂马、采茶等等都是参与类。

科普其实很多项目都有,他们只是告诉了你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往往很多项目会把科普混淆为文化,总会觉得文化打造是个很简单的事情。

安塔利亚街头

真正的文化我认为应该是人文环境,就是原来这地方没有人,从有人开始,经过多年生活积累下来的生活智慧,这种文化根本不是一个什么项目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只能融入。当年出现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基于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创造改良出来的生活美学形态,这里面在地的人民才是文化的基础。上海、青岛的租借区看起来不违和,是因为当年这些环境是外国人要生活的,而他们造这些房子是有几千年的积淀的。我们现在只要能抓住中国的文化脉搏去认真的做就很好了,而不是海南出现了蒙古包,内蒙古出现了徽派,广东出现了吊脚楼,真的是很扯的事情。

认知的境界就比较高了,一个有认知的旅游项目真的就是顶级了。比如迪士尼,纯粹靠策划和管理创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虚拟世界,所有的人物和场景配合的亦真亦幻。让小朋友觉得那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样的认知打造确实是无敌的。但很多人会说,迪士尼会有各种问题。拜托,认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项目要打造的认知是基于客群的认知基础来交换思维的,这个是客群基础教育的问题,太大了,我会在客群分类里来阐述。

土耳其古城遗址

最后是消费类型,也就是落地的功能。同样分为五个维度,吃(餐饮)、住(住宿)、行(交通)、购(购物)、娱(体验)。这是在视觉形态的基础上,配套的消费功能,同样每种类型也分为五个级别去划分。但要强调的一点,这里的五级是用投入成本来衡量的,当年的青岛大虾事件,是用一级的成本想赚四级消费的价值,那自然是要被唾弃的。

用五级目的地城市澳门来举例子,洪永时想打造的“十三第”就是五级目的地,招牌是30辆劳斯莱斯接送,而其他配套消费都是五级的,这个就是整体打造的调性统一。

好的综合项目应该是做覆盖,四级的城市做相应的四级项目覆盖,让一二三四级的项目都可以依据自己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客群定位茁壮成长,因为绝大多数消费都来源于一二级项目。如果一个三级乡村,出现一个三级景观的消费场所,花的是二级消费的钱,那就是性价比的最好体现了,不火也难。

威尼斯人

我们现在很多综合目的地项目就是没有清晰的统一定位,比如占有四级甚至五级的城市资源,最后打造出来的项目却不伦不类,用四级的住宿,四级的购物,配套三级的交通,一级的餐饮,近乎为零的体验,却总想着四级的利润,这样的项目自然而然会被市场所遗弃。

可悲的是大量类似的项目正在建设。我所看到的规划案中,真正知道项目要做什么的,少之又少,各类田园综合体项目,美丽乡村项目,摒弃了最宝贵的在地文化,配套消费又定位不清晰,真的是劳民伤财。

我决定不了什么项目的政策、投资。只是依据做旅游项目的一点点经验谈谈对旅游项目的个人看法,希望今后的项目能更加清晰,有条理的完成规划设计落地。因为旅游会让生活更美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