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少一名英國記者,香港就“內地化”了?

  英國《金融時報》駐香港的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簽證到期未得續簽,英國及一些西方媒體關注此事,認爲馬凱得不到續簽是因爲8月份他以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的身份,主持了“港獨”分子陳浩天在該會的演講。那些媒體宣揚馬凱續簽被拒將對駐港外國記者產生“寒蟬效應”,並顯示香港正在“中國內地化”。

  如果馬凱被拒籤,就是因爲他不顧特區政府的反對邀請陳浩天去外國記者會演講,那麼這件事與他在香港的報道工作毫無關係。所有人都能清楚感覺到邀請陳浩天演講的政治挑釁意味,它遠遠超出了言論自由的範疇。

  給誰簽證以及給誰續簽,這是典型的主權權力。當不予續簽時,是可以不做解釋的。馬凱那麼聰明,他應該自己反思,他在香港做了什麼與其他外國記者不一樣的事情。

  至於香港“中國內地化”,這純屬無稽之談。扣這樣的帽子,就是西方一些力量及香港極端反對派開展鬥爭的一種方式。美國正在要求中國在美的官方新聞機構改爲登記“外國代理人”,這將導致那些機構在美的一些採訪權被剝奪,這該算什麼化呢?對美方用這種古怪方式打壓中國媒體,我們幾乎看不到有西方輿論機構予以譴責,而香港不給一名英國編輯延長簽證,就立刻成了“中國內地化”的象徵,這樣的雙重標準正被西方輿論機構公然、嫺熟地操弄着。

  中國記者也有在外國不被延長簽證的情況,比如多名新華社記者2016年曾在印度被拒續簽。另外中國記者申請個別西方國家的簽證非常艱難,北京記者圈子裏有很多這樣的吐槽。而中國只要不給哪個西方記者簽證,馬上就會被西媒引申到“言論自由”上,這種指摘十分無理、粗暴。

  香港的政治制度、法律及言論體系都受到基本法的嚴格保護,試圖破壞它們的力量恰恰是香港極端反對派和一些境外勢力。它們不是在維護香港的獨特性,而是假借這個口號,把香港推出“一國兩制”的大框架,挑戰國家對香港的管治權。

  圍繞香港事務所發生的鬥爭根本就不是言論自由的事情。香港反對派表達反對意見的平臺和渠道都很有效,香港立法會上的鬥爭、媒體上的對抗性意見可謂司空見慣,香港社會的政治反對活動處在世界上最活躍之列。1997年之後,也是香港反對派角色最突出的時期。那些宣稱香港自由度在下降的人,根本拿不出任何能夠證明這一說法的數據性指標。

  香港“內地化”是個很惡毒的標籤,也是一頂萬能帽子。這個罪名很容易在西方輿論中傳播,而且便於針對各種各樣的具體事上綱上線。香港被強行“內地化”的污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香港的獨特性一直非常鮮明,“內地化”的帽子與香港現實情況完全對不上號。

  少一個馬凱,香港的言論自由不會受損。恰恰相反,言論自由有它的建設性領域,而馬凱損害中國國家安全做法實爲破壞言論自由原有的邏輯,加害這一原則。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敏感處和堅守點,何爲道義,何爲政治正確,不能由西方說了算。它們必須契合各國各地的現實,對應當地人民的實際利益。所以還是請馬凱乖乖地離開香港吧,香港一定會因爲他不被續簽所依據的原則越變越美好,這就不用他、英國政府以及西方輿論機構操心了。

責任編輯:餘鵬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