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清風吹來了!吹散了眼前的迷霧,出現了未來的道路。清風吹來了!吹開了心中的迷霧,露出了前進的方向 …… \"\"含淚作此書,知君欲回大連去,作此書,一爲告別,二爲謝君 …… \"稿紙上的送別詩,字跡歪斜,卻用情至深。作者是甘肅武威五和鎮九年制學校的陳天佑,他患有腦癱拿筆喫力,每寫一個字要耗費 15 秒時間。送別詩,是寫給大連工業大學 5 名 90 後支教志願者的。爲期一年的支教結束,志願者們即將返回大連,臨別前收到的這首詩,讓他們瞬間淚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臨別前收到特殊的送別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寫下這首送別詩的,是甘肅武威五和鎮九年制學校的陳天佑。7 月初,大連工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米楊、王懷志、王伶予、郝俊傑、郝晉等五名志願者完成了爲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即將返回大連之際,收到了陳天佑所作的這首送別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詩作寫在稿紙上,字跡歪歪扭扭,卻用情至深。\"清風吹來了!吹散了眼前的迷霧,出現了未來的道路。清風吹來了!吹開了心中的迷霧,露出了前進的方向 …… \"同時,陳天佑還寫了一封送別信。信中稱:\"含淚作此書,知君欲回大連去,作此書,一爲告別,二爲謝君,恨不能相送 …… 永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支教志願者感受到震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完送別詩,五名支教志願者瞬間淚目。這種情感的衝擊,不止於詩文情感真摯、樸實無華——他們深知,陳天佑寫下這首詩,有多麼不容易!陳天佑家境貧寒,患有先天性腦癱、白癜風,行動能力受限,拿筆都很喫力,每寫一個字,平均要耗費 15 秒時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志願者米楊說,他支教的學校在城區,陳天佑在鎮裏上學。孩子寫的那封信,是學校的團委書記轉交給他的。\"收到這封信時,讓我非常震撼,也很開心,當時就流淚了。\"米楊說,一個行動困難、寫字更加困難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話,讓他覺得這一年的付出很值得。\"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是我們還是會竭盡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ha7aA6jZeGU\"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1\" alt=\"字字戳心!大連五名90後感動甘肅一所中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大連與甘肅男孩的五年情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連工業大學團委全紹華老師說,從 2014 年 9 月開始,大連工業大學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來到甘肅武威第八中學支教,平時利用休息時間到周邊貧困地區開展公益活動。從那時起,支教志願者就認識了陳天佑,幫扶陳天佑的工作一直在接力進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米楊等五名志願者系第五屆支教團的成員。他們會定期看望陳天佑,給他送去生活物資與學習用品。當他們得知陳天佑存在視力問題後,帶他去做了眼科檢查,最終確認陳天佑患有嚴重的弱視,併爲他配了一副 500 多元的眼鏡。帶上眼鏡的陳天佑,覺得世界一下子變得清晰明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名開學即將就讀九年級的甘肅男孩,與大連這座城市的緣分還將繼續。第五屆支教團離開後,第六屆支教團已經抵達了甘肅,幫扶陳天佑的工作會持續開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支教一年感悟頗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米楊是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生。當米楊得知學校的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之後,他當即選擇加入,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貢獻給祖國的西部建設和發展。米楊說,他自己來自農村,能理解那種資源匱乏、條件落後的感受,所以他選擇了當支教志願者,儘自己所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他感悟頗多。他們支教的學校在城區,各方面條件都很不錯。但在公益活動中,志願者到農村走訪調研,看到學生的生活條件非常一般,圍牆都是用泥土築起來的,村子裏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輕的勞動力都到外面去打工了,每戶家裏也只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生活條件很艱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歷了大學四年生活之後,走出校園來到了一個很陌生的環境,並且還是以一名教師的身份。\"米楊說,在這一年裏,他認識了一羣和藹可親的老師,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更加理解老師這份職業的辛苦。這一年,收穫的不僅是教學和班級管理方面的經驗,同時還有與人交流、爲人處事的經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孩子們唱着唱着就哭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 月 28 日,米楊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下午的最後一節自習課,孩子們準備了一個 surprise(驚喜),走進教室孩子們在一起唱追光者。唱着唱着,好多孩子就哭了。\"米楊在朋友圈中稱:\"看到這一幕,我也差點沒忍住,一年時間過得好快啊,離開的日子已經進入倒計時了。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和老師同學道別,今年的這個時候又要和孩子們道別了。雖然有太多的不捨,但既然註定要離別,那就期待下次再相見吧,謝謝孩子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支教讓我們終身難忘,西部的生活條件和教學環境已大大改善,但脫貧工作仍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接力奮鬥。\"米楊說,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支教隊伍。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改變一個地區的面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愛心之火在 APP 上傳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幫助支教服務地區的更多貧困學生,大連工業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在學校\"大學印象\"校園 APP 上發起愛心捐助活動,一週時間就收到 17000 餘元善款,用於購置學習用具和孩子們的服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 2019 屆畢業生在離校前給米楊轉了 1800 元並留言:\"這是我兼職掙的錢,替我給需要的孩子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屆研支團通過社會募捐和學校\"大學印象\" APP 共籌集資金二十餘萬元,購買了書籍、學習用品、過冬衣物等必需品捐助給貧困的孩子。愛心之火可以燎原,大連的劉春秀女士和瀋陽的劉傑女士得知此事後,主動聯繫並分別單獨資助了兩名貧困小學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連工業大學團委全紹華老師說,五年來,學校先後共有 23 位同學到甘肅武威支教, 他們分別擔任英語、數學、生物、歷史、美術、通用技術等多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大部分同學擔任班主任,有的一個人同時帶 5 個班級,教授 3 門課程。涼州區師資匱乏,志願者們站在講臺,用孩子們喜歡的靈活生動的教育方式講學授課,讓孩子們學到了有用的知識,也建立了真摯的師生感情。(爲保護未成年人,陳天佑爲化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半島晨報、39 度視頻 首席記者 滿文飛\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9501566600156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