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泓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古風詞人方文山先生一首《青花瓷》,讓中華陶瓷的這種燒製工藝品變得再次生動。而在中國歷史上衆多的瓷器作品之中,青花瓷絕對是巔峯之作,它將瓷器的製作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

不知道你觀察過沒有,其實我們常見的青花瓷器上的青花是“藍色”的,看似“清新”的風格背後蘊藏着大學問。

爲什麼青花是藍色的?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其製作工序繁瑣,工藝嚴格。青花瓷給人最深刻的視覺感受就是那一抹透亮純色的藍,藍色是青花瓷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到底青花瓷上的藍色是怎麼來的呢?其中的祕密就在繪畫中使用的青料上。

青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鈷,其在高溫烘烤之下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變成藍色。其實青料的成分不僅有氧化鈷,還有氧化錳、氧化鐵等。青料中鈷的含量越高,顏色越藍,錳的含量高則藍色中就會泛出紅色或紫色,鐵含量高則發黑。同一種青料表現出來的顏色也受燒製溫度的影響,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顏色發綠,只有剛剛好的溫度才能燒出色澤最正的青花瓷。

除了青料本身的特徵,影響色澤的因素還有許多,比如胎骨、釉、畫功等:胎骨其實就是瓷胎,其顏色、質地和硬度都會影響顏色的呈現;釉就是釉料,以透明、均勻、黏稠度適中爲最佳;畫功則是繪畫工匠的技藝了,只有在瓷胎表面均勻繪出圖案才能燒出漂亮的青花,否則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

青花瓷器是怎麼燒製出來的?

青花瓷燒製工藝中最關鍵的有三步:制胎——上釉——燒製。

第一步:制胎 胎以瓷石和高嶺土爲原料,將兩者粉碎、淘洗、去雜質之後製成極爲細緻的白色泥塊,將其放在轉輪上,隨着輪子快速旋轉,泥塊便在工匠的手中變成千變萬化的外形,這一步稱爲製坯。

工匠在用傳統技法制坯

第二步:上釉 外形完成的胎在晾乾之後,畫工就可以用青料在瓷胎上繪出花鳥魚蟲、神仙名人等各種圖案,然後再進行上釉處理,工匠會採用不同的手法將白色透明的釉料均勻地塗抹在胎體內外。

畫工在瓷胎表面繪製圖案

第三步:燒製 經過前面一系列的加工,瓷胎就可以放入窯內進行燒製,此時窯爐內的溫度要保持在1300℃左右。在一次性燒製之後,精美的青花瓷就誕生了。

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先祖們智慧的結晶,其優雅多變的造型、精美絕倫的色澤是工藝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是因爲瓷器的存在,中國與這類器物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正是“瓷器”的意思。

加入“知力中小學生科學羣”,

青少年科普內容與活動、粉絲福利!

在這裏搶先獲得!

少年科學粉每日一題

上線啦!

知力君根據科普文章的主題和中小學生的學業拓展,形成每日一題,幫助青少年課內課外有效結合!

結合本期的這篇科普文章,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