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是邵阳市辖县,别名昭阳,位于邵阳市东部27公里处,东连双峰、衡阳,南邻祁东,西接邵阳双清区,大祥区,邵阳县,北交新邵、涟源。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属山丘地区。地势南北崛起,中部抬升,分向东西倾斜。邵水、蒸水、测水均发源于境内。邵东县国土面积为1768.75平方公里(2015年),辖4乡18镇3街道(2015年),总人口134.52万人(2016年)。

邵东县主要矿藏有石膏、煤、铅、锌、锰、铁。320国道、S315省道、潭邵高速、衡邵高速、娄邵铁路、洛湛铁路和怀邵衡铁路(规划)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昭陵侯城遗址、佘湖山云霖寺、九龙岭翰墨池、明清建筑荫家堂和山塘古屋、洪桥等。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邵阳县属邵东古凉亭楚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邵阳县属长沙郡。

西汉初年,邵阳县属长沙国昭陵县。

西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改昭陵县属零陵郡。

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置昭阳侯国于今黄陂桥乡同意村,仍属零陵郡。

东汉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为避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阳县为邵阳县。邵阳之名从 此开始,但这邵阳正是今之邵东,县治在余家桥。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废邵陵郡,改名为邵阳县,又将县治从余家桥迁到今邵阳市。隋代属潭州管辖的邵阳县,范围十分广大,大体上相当于现今的邵东、邵阳市、邵阳县、新邵县、隆回、城步、新宁、武冈、绥宁、洞口。

隋炀帝时,邵阳县为肖铣所占,邵阳县改称建州。

唐高宗改建州为南梁州。

唐太宗复改南梁州为邵州。

唐玄宗又改邵州为邵阳郡。

唐肃宗又改邵阳郡为邵州,属江南道管辖。

五代天福年间(公元942年)曾一度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然为时很短,旋即改为邵州,敏政县为邵阳县,属湖南道武安军管辖。

宋朝分全国为十五路,邵州属荆湖南路。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将邵州升为宝庆府。

元朝,邵阳隶属湖广省宝庆路。

明朝,邵阳县隶属湖南道宝庆府。

清朝,邵阳县隶属湖南布政使司宝庆府。

风景名胜

古奇洞十景

抱歉了关于古奇洞十景的图片找不到了。有时间去哪里一趟再补上吧。

古奇洞位于邵东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外,住有十个行政村,一万多人口,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 船马钟石横桐江两亭相迎游三都 龙凤雪祖卧青山双仙同呼震古奇 这幅带有神话色彩的对联,把古奇洞的十大自然景观描绘得五光十色,神秘莫测。

双龙抢宝

从古奇洞北端开始,东西两条山脉向南蜿延十几华里,在邵祁边界的迥龙峰会合。当你站在此峰面向北环视,只见东面的青山尤如一条青龙,居高临下,向迥龙峰腑冲而来。西边的石头山好象一条白龙,它虽处于不利地势,但毫不示弱,昂头挺胸。双龙虎视眈眈,相互对峙,欲夺迥龙峰中间的珠宝(小山包),活龙活现,形象壮观。 [1]

石船夜渡

传说盘古开天地后天上仍有缺口漏雨,地下洪水泛滥成灾。美丽善良的女娲氏为拯救灾民炼石补天,剩下许多碎石块,她将这些碎石块堆成一艘渡船,船宽100多米,长200多米,有船头、船尾、船舱、船桅、船帆,还有划船的篙子和坐船划船的人,鳞次栉比,栩栩如生,俨然一艘渡船行驶在桐江的西南岸。

仙石险坠

赤脚仙人对女娲氏补天造船的高尚情操很受感动,他也要创奇迹供人们观赏娱乐。只见他两手各抓一块重万斤的大石头,选定在红毛坪的一块地方,先放下左手的那块石头,而后将右手的石头高高举起又轻轻放在左手抓的那块石头上,这时奇迹出现了,两块石头重叠后竟有一条穿线而过的缝隙,上面的石头却纹丝不动。顶部至今还留有五个手指印。人们为纪念这位赤脚仙人,将这座叠石命名为仙神石,并在旁边修起了仙神殿(六十年代被拆)。

鞭石架桥

说的是很久以前,一位神仙用伞把挑着一块大石板,欲在青山山脉的赫(窄)口山顶部的天仙观庵堂和对面的香炉山之间的大峡石上鞭石架桥。为了不泄露天机,必须在天亮以前架好。由于工作难度大,情急之中用力过猛,将这块石板挑得很远,落在了一公里外的地方,架起了至今还在的仙人桥,桥板上还可看到一个伞把洞。天仙观庵堂五十年代末被拆掉,1995年复建后,上去参观游乐,烧香敬神的人络绎不断。

天马横江

话说地理学家杨秀屏考察古奇洞,走到红马托时,发现坐骑红棕马的马鞍套和马铃铛丢失了,回头一看,只见桐江东岸两座石山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田野中央,高出地面200米至300米左右,相距约千米,四面悬空,对峙而立,它们似中流砥柱,似威武的哨兵,严守桐江水陆交通要道。后来人们形象地将它们命名为钟石山(马铃铛与吊钟相似)、马鞍山。从此“天马横江到此游,依然遗迹小江头”的《天马横江》古诗至今在家乡流传。

雷祖晚照

站在雷祖殿,看到宝庆府(今邵阳市),砌起雷祖殿,火烧衡州府(今衡阳市)。说的是明朝年间,人们在青龙山山脉的最高点修起了雷祖殿。可刚一修好,衡州府遭火灾,老百姓意见很大,上山拆掉了雷祖殿,日后衡州府相安无事。雷祖殿至今仍残留着碎瓦片。人们还发现,雨后的晴天若站在雷祖殿了望,可以清晰的看到衡州府和宝庆府。

犀牛踏石

相传马师公法术高超,什么都不怕。一天,他用白竹条一根,将老祖山深潭里的一头犀牛赶了出来,犀牛是水上动物,在陆地上何能走得,马师公急了,用白竹条狠狠一抽,可犀牛火了,纵身一跳,前左脚踏在石板上,钻到水里去了。人们发现那石板上留下了一个犀牛脚印。如果这脚印被洪水冲下来的泥沙填满不及时掏出来,对面的苗竹山人就要患痢疾。人们为了消灾避难,建起了犀牛亭。从此,苗竹山人安居乐业。

双凤朝阳

朝阳庵有一座大石头,每天清晨,有一对凤凰从双凤亭起飞,飞到雷祖殿,又飞到朝阳庵的石头上。太阳出来后,张开美丽的翅膀向雷祖殿朝拜,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传说凤凰飞出朝拜是好兆头,国泰民安。不是太平年,凤凰不出现。

白龙献技

白龙(西边石头山)与青龙(东面青山)在迥龙峰的抢宝中势均力敌,平手相和。白龙山依仗自身的优势,独树一帜。多姿多态的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形象逼真。地内溶洞纵横交叉,山下岩洞参差错落,有洪水岩、猪婆岩、罐子岩、西施岩、刘家岩等十大岩洞群体。

它们似虎口龙头,深不可测,流水不断;灌溉饮用,取之不尽;冬暖如春,夏凉似冰;生活饮用,年高寿长。尤以猪婆岩让人诧异不解,分明是久晴无雨,但常可流出带泥沙的红黄水,洞口一段还可发现生猪脚印,故称猪婆岩。欲知洞内如何,有待勘探研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