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離職、裁員調整、鉅額虧損,摩拜已成美團累贅

在去年4月美團點評以27億美元收購摩拜之前,美團點評掌門人王興以個人名義投資了這家飛速發展的共享單車明星企業,並公開力挺摩拜方向是對的,改造了整個自行車產業鏈,而其勁敵ofo連接所有自行車的想法是錯的。

收購摩拜之初,王興現身摩拜全員大會,不僅承諾現有員工的位置不會動,摩拜也不會進行裁員,目的是打消員工疑慮,還點評了處境艱難的ofo,用“把自己賤賣掉進了非常大的坑裏”來形容ofo,並透露ofo此前將車輛抵押給阿里的價格只有100元一輛。

當時正值美團點評上市前夕,儘管外界對其收購摩拜褒貶不一,但至少在王興心中,他認爲自己撿到一塊寶。一來可以擴大美團點評的出行版圖,從打車延伸到單車,在原有喫喝玩樂故事的基礎上加入全新的出行章節,給外界更大想象空間,這對於提升美團點評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有極大促進作用。

二來可以進一步拉新、促活,持續增強平臺效應,與美團打車僅侷限於南京、上海不同,摩拜是全國性業務,用戶規模和活躍性都較爲可觀,而用戶喫喝玩樂的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出行,預示着摩拜與美團點評可以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從喫喝玩樂到出行的無縫銜接,有利於後者進一步擴大用戶規模、盤活用戶。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也曾對摩拜讚賞有加,認爲收購摩拜是個不錯的生意,靠摩拜應該能賺些錢,不一定會賺很多,但也不會虧很多錢。“除了現在財務模型不太好,這基本是個完美的生意。”一切都看似很美好,但殘酷的現實很快就給王興、王慧文上了一課。

美團點評招股書顯示,2018年4月4日-30日,摩拜騎乘次數爲2.6億次,每次騎乘收入0.56元,共計收入1.47億元;單車和汽車折舊3.96億元,經營成本2.58億元,毛利-4.07億元;錄得淨虧損4.8億元。而在2018年前四個月的財務數據中,美團點評經調整虧損淨額20.20億元,收購摩拜是重要原因之一。

據我觀察,美團點評收購摩拜後的半年內,後者的確保持獨立運營,但半年蜜(觀)月(察)期一過,王興就開始將美團點評的意志施加在摩拜身上,標誌性事件是去年10月底美團點評上市後進行首次組織架構調整。

當時,美團點評改變了新到店事業羣、大零售事業羣、酒店旅遊事業羣和出行事業部四大業務體系的架構,出行業務被劃入LBS平臺中,與LBS服務、無人配送等部門並列。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代表出行業務在美團點評內部權重下降,已經處於全面收縮狀態,作爲出行版圖一環的摩拜,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此後,有關摩拜的調整一直未曾斷過,曾說不會離開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煒還是離開了,她退出後沒多久摩拜就傳出大規模裁員,裁員幅度在30%左右。今年1月底,王慧文宣佈摩拜成爲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並已全面接入美團App,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爲美團單車,加上2月底搬至集團總部辦公,標誌着摩拜已徹底美團化,世間再無摩拜。

依稀記得去年4月,美團點評收購摩拜之初,承諾摩拜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摩拜管理團隊也將保持不變,如今全部落空,儘管一切盡在意料之中,但真正到來的那一刻還是難免讓人唏噓不已。最新消息是,摩拜正在關閉所有的國際業務,上週五裁掉了亞太市場運營團隊。

對此,摩拜方面回應稱正在尋求優化摩拜國際業務,不符合運營效率目標的業務將陸續關閉或通過戰略合作優化運營。其實,摩拜收縮戰線並不讓人意外,因爲海外市場國情、政策、用戶習慣都與中國不同,即便付出比國內更大的代價,也未必能取得與國內相當的業績,聚焦中國大本營是明智選擇。

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來看,與其繼續死守在沒有大作爲的異國他鄉,不如加碼見效更快的中國市場。在我看來,摩拜此舉的真實意圖是止損,走向盈利無非是開源、節流,其在開源方面的想象空間不大,只能在節流方面大做文章。不過,摩拜面臨的現實處境極爲尷尬,其已成爲美團點評的累贅,拖累其虧損加劇。

昨晚,美團2018年成績單出爐。財報顯示,2018年美團點評總收入652.27億元,同比增92.3%,經調整虧損淨額85.17億元,同比增長198.6%。其中,自2018年4月4日起由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爲15.07億元,同期亦貢獻虧損45.5億元。

注意,摩拜貢獻美團點評半數以上的虧損,這只是其3個季度的“戰績”,如果更早收購的話,估計虧損會更加嚇人。看到摩拜這份成績單,不知道王興會作何感想,是否還會向當初一樣對其寄予厚望?

我看未必,估計他內心五味雜陳,可能談不上後悔,但懊惱在所難免,喜歡思考一切的王興會重新審視摩拜之於美團點評的具體價值。現在看來,美團點評收購摩拜是筆失敗的交易,不僅沒有發揮預期的價值,反而成爲虧損擔當。

退一步講,即便摩拜與美團點評聯動發揮應有的價值,但居高不下的虧損,也會讓王興感到代價過於沉重,因爲運營效率不高。基於現實考量,他希望的是在保持合理投入的情況下,獲得應有的效益。

當然,話說回來,誰也無法預知未來,彼時美團點評謀求在出行領域擴張,而共享單車行業經歷一輪大洗牌後,優質標的所剩無幾(ofo被滴滴、阿里把持,阿里控制哈囉),王興選擇其高度認可的摩拜下重注也是人之常情,可能當時他對摩拜加入美團點評大家庭後的前景過於樂觀,未曾料到收購本身就是項敗筆。

如今,美團點評收購摩拜將近1年,想要甩手並不容易,只能在自身控制下有節制地發展,而王慧文兼任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總經理,不僅可以站在集團高度嚴格控制摩拜各項開支,也能爲摩拜與其他業務的聯動掃除障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走保守路線的摩拜,帶給外界驚喜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創業路上,創業者不可能無法永遠活在理想中,面對現實艱難前行纔是常態。爲了活下去,摩拜選擇委身美團點評,但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光明前景,加上仍在苟延殘喘的ofo,共享單車的最終結局越來越清晰:要麼成爲巨頭附庸,失去自由和未來,要麼一步步走向深淵,倒下只是時間問題,共同特點是涼涼後只剩一地雞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