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晚,隨着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帶領蘇州交響樂團全體樂手向江蘇大劇院內的上千名觀衆致謝,蘇州交響樂團2018《致敬經典》音樂會完美落幕。現場觀衆在古典雅緻的氛圍裏,隨着經典浪漫的樂曲穿越時空,暢享了一場交響樂盛宴。

  △ 音樂會現場

  向經典致敬,悠揚樂聲喚起心中的那首歌

  本次《致敬經典》音樂會主要選擇了一些較爲通俗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有傳世名曲如《紅旗頌》、《茉莉花》、《白毛女》選段等中國特色曲目,也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組曲這樣的經典西方曲目。

  蘇州交響樂團副團長朱蕙心稱,本場演出曲目中西方交響經典並重,可以說是音樂會的最大亮點。陳燮陽大師選擇的這套中國曲目可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前,因此可以說,是將中國現代史通過音樂的敘述與展現,以一種很微妙的方式傳達給觀衆。而且樂團團員中有很多並不是來自中國,讓他們來詮釋中國經典,也是一種中西文化的融合。

  △ 《紅旗頌》演奏現場

  《紅旗頌》是由中國大陸作曲家呂其明創作的交響詩,它以紅旗爲主題,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情景。同樣,它以宏偉莊嚴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現了中國人民在紅旗的指引下,英勇頑強,奮發向上的革命氣概,熱烈謳歌了偉大祖國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這首讚美革命紅旗的頌歌,一經首演,迅速傳遍全國,家喻戶曉,成爲紅色經典。可以說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輩人,都是聽着《紅旗頌》長大的。

  

  △視頻《茉莉花》演奏節選

  在熟悉的《茉莉花》旋律響起來的那一刻,讓人彷彿穿越江南數千年的歷史,一夜夢迴。

  當吳儂軟語的江南小調《茉莉花》邂逅氣勢激昂的交響樂,當中國樂器遇上西洋樂器。婉約恬靜中增添了些許磅礴大氣,聽起來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 《白毛女》選段 二胡獨奏

  外國樂手用心感應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語言和歷史情懷,再進行新的傳遞,充分展現出中西方的音樂交融。

  最後,在全場觀衆的呼聲中,樂團在陳燮陽的指揮下兩度返場,爲熱情的觀衆加演了《北京喜訊到邊寨》和《花好月圓》,讓現場觀衆大呼過癮。

  △ 音樂會現場

  “中國第一棒” & “聯合國”團隊

  本場音樂會由有着“中國第一棒”美譽的蘇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上海交響樂團名譽音樂總監、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特邀指揮陳燮陽大師攜手蘇州交響樂團共同演出。

  △陳燮陽(資料圖 )

  陳燮陽,一個地地道道的江蘇人,開創了中國當代音樂史上的多項第一:

  他是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中國指揮家“第一人”;第一個率領上海交響樂團進入柏林愛樂大廳演出;第一個在中國推行國際通行的樂團演出季制,並實行全員聘用合同改革;第一個同時擔任京滬兩大院團的第一把手(陳燮陽於2000年被文化部任命爲中央歌劇院院長兼首席指揮)......

  如果把中國現當代交響樂事業比作一部風雨交加而又恢弘磅礴的音樂史詩,陳燮陽無疑在其中寫下了可歌可贊、濃墨重彩的樂章。

  △蘇州交響樂團(資料圖 )

  蘇州交響樂團彙集了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摩洛哥及美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年輕音樂家,亞裔和歐美裔約爲3:2,在江蘇獨樹一幟。是一支高水平、國際化、結構合理、配置均衡、富有活力並深具潛力的藝術團隊。

  可以說,這場演出是名副其實的指揮大師帶領“聯合國”團隊演繹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中外名曲。

  △ 音樂會現場

  只覺偶然琴瑟起,天籟之音聽醉衆人

  樂團以嫺熟的技巧與細膩的情感征服了現場的樂迷們,是他們讓那如歌般的旋律飽含純真的情感,讓觀衆沉醉在樂曲優美的意境之中。

  如果說工匠給予樂器精妙的身軀,那麼音樂家則賦予其高貴的靈魂。一首首經典名作,經由演奏者的指尖穿越重重時空,以其華麗的技巧與優美的旋律,將觀衆帶入《絲綢之路》的異域風情中;帶入《白毛女》的淒涼命運中;也帶入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傷愛情中……

  在此起彼伏的音樂裏,世間的嘈雜我們置若罔聞。偌大時空,只剩你我,之於音樂。

  △ 現場觀衆

  演出結束後,全場觀衆爲演奏家們的演出報以持久而熱烈的掌聲,以感謝音樂家們帶來的藝術享受,同時也是向這支樂團表達自己的肯定與支持。

  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蘇交樂手,憑藉他們的年輕化與國際化給觀衆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年輕人活力四射,把他們聚集在一起,是一個很棒的想法。相信蘇州交響樂團會越來越好的。

  臺前幕後,說說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事兒

  關於本次演出,關於這支樂團,關於交響樂,蘇州交響樂團副團長朱蕙心還有這些話想要對你說......

  △ 蘇州交響樂團副團長朱蕙心

  Q:此次參加紫金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心情如何?

  在本次紫金文化藝術節之前,樂團也曾來過幾次南京進行演出,例如去年的江蘇發展大會,還有上週的紫金文化藝術節開幕式等。但與之前演出不同的是,前兩次都是和其他文藝團體一起合作參演,而這次是我們第一次開自己的專場,對我們、對觀衆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義。

  Q:蘇州交響樂團爲此次藝術節做了哪些特別的準備?

  每一場音樂會我們都會爲它做特別的準備。就這次而言,由於曲目選擇的特殊性,需要用到很多的中國樂器,有二胡,還有各種中國古典打擊樂器。然而,我們的打擊樂手都是西方人,這就是文化交流中很有意思的方面。雖然中西樂器有雷同地方,但畢竟是不一樣的樂器,是不同的音樂語言。那麼所謂“特殊的準備”,就是他們要揣摩如何去表達和感受中國樂器的音色,包括它的音階、和聲、韻味和風情等。

  Q:蘇州交響樂團作爲一隻年輕樂團,團員們是如何理解“經典”、詮釋“經典”的呢?

  我們是比較年輕的一個團,這個團的團齡也只有兩年都不到。在我們的團員中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樂手,也有二十幾歲的年輕成員。這些比較成熟的團員,在平時的溝通學習交流中會對相對年輕的團員產生一些作用和影響。而且作爲長期學習古典音樂的音樂家,他們身上也都有着長期的底蘊積累,大家也不是第一次見識到經典。畢竟我們的工作就是學習傳統,面向未來

  Q:如何看待“經典”的傳承?在這方面還需做出哪些努力?

  像這種文化藝術節就很有必要。每一個政府、社會、團體,都有責任來傳播傳統經典文化。另外,此次演出的票價非常親民,政府也有補助,這些措施都是非常好的。大家不會再覺得古典音樂是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東西,是一種奢享品,而是我也可以承擔得起,可以感受得到的。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音樂家和孩子們來學習古典音樂,那麼我們就要給他們這種渠道,將更多的音樂廳開放給他們。

  Q:希望這次演出能給觀衆傳遞什麼意義?

  我們想要告訴大家,音樂是無界的!我們團員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國家,大家帶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到這兒。現在他們能夠坐在舞臺上面,共同奏一首《白毛女》,這樣一曲1945年創作的中國歌劇,不是很厲害,也很奇妙嗎?管絃樂是抽象的,它沒有劇情,沒有歌詞,沒有畫面。但是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透過音調、旋律等進入到那個氛圍,從而感受到經典文化之美,這樣就夠了。

  (記者/李慧 攝影/屠景清、柳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