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Mb85aRAxt\" img_width=\"400\" img_height=\"194\"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此次大會吸引了全球近百位頂尖科學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Ms8QclUgF\"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埃塞姆·阿培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N5Bzjtmq8\"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席忠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NID1bd7yd\"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曾曉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NUBB1Vk1x\"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Zp9S657C\"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吳信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a6Dj1EC4P\"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汝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aL3gwUMuo\"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遊人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aaE1YLlcS\"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計算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特倫斯·謝諾夫斯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an2uoHl4f\"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m94nqakmV\"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榮耀總裁趙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mV58Sjvqq\"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匯桔網董事長謝旭輝\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aRmiBKq8s9W\"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人工智能將像生活中的水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吉姆·李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人駕駛、無人餐廳、利用人機協同去“抓賊”……26日,在廣州舉行的2019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來自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領域的國內外專家暢談人類未來生活。專家認爲,無人駕駛、人機協同、物聯網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走進人們的生活,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越來越快,將可能像水和電一樣成爲基礎,每個智能端的設計都將以它爲基礎演變。而數據質量、數據隱私等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穎思、賈政、李天研、蘇贊、鄧宇晨、王楚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u002F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器學習已發展至“解釋性AI”\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峯會上,螞蟻金服創新科技事業部高級技術專家曾曉東指出,人工智能已經從最開始的實驗室階段邁向了商業化階段,視覺、語言、機器翻譯等任務的精度已經非常高,商業化的產品裏已經或多或少帶有人工智能元素。深度學習的算法模型出現,大力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算力和大數據也是很關鍵的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器學習教材之一《機器學習導論》的作者、土耳其科學院院士、安茲耶因大學教授埃塞姆·阿培丁也在峯會上指出,機器學習改變了整個計算機科學的方向,“現在不再從算法開始了。現在通過數據可以做出有意思的程序,提供有意思的服務,這是一個變化,我們不再是考慮算法,而是更多地考慮數據,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機器學習的未來方向,他介紹,現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已發展到研究“解釋性AI”,即一個計算機做出決策的時候,可以解釋爲什麼做出這樣的決策。也就是說,現在簡單地給出一個輸出已經不夠,還要給出爲什麼給出這樣輸出的解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五年內將出現新型設備終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點點手機,無人駕駛的出租車就停在家門口,到達的時間精確到分鐘。在未來,各種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峯會上,長江學者、明略科技集團創始人吳信東指出,智能交通將是人工智能其中一個全球性戰略發展目標,因爲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展人工智能,並不意味着人類將被替代。吳信東提出一個“HAO”概念,即“Human intelligence”“Artificial lntelligence”“Organization”,目標就是把人工智能已經落地的技術,比如說感知、視頻識別、圖譜、識別技術,能讓機器人做的就用人工智能做,要洞察、高屋建瓴地用人類智慧,進行人機協同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次信息時代的進化都代表着一個端的變革,這個端就是硬件終端。”曾曉東說,在互聯網初期,可能只通過單一的端,比如電腦、筆記本電腦連接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通過平板電腦、手機等連接互聯網。“在物聯網階段,到底什麼樣的端是最主流的流量入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非常期待。而且這個端的演化會在未來3-5年內發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曉東認爲,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越來越快,還有可能像水和電一樣成爲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數據倫理等應成機器學習入門內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器學習入門教育該教什麼內容呢?埃塞姆·阿培丁認爲,基礎的運算知識、高性能的運算、數據的在社會倫理及法律方面的意義,這三方面應該成爲機器學習教育的內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教小孩子一些基礎的數據和統計的理論和方法,比如如何抽樣,如何闡釋數據等基礎知識。我認爲應該儘早地開展教育,要在學校裏面就給孩子們教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和方法,這樣他們就懂得怎麼識別數據、使用數據。”埃塞姆·阿培丁指出,與以前樣本抽取不同,現在數據的應用與識別工作更加複雜,需要更多地瞭解數據的特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人們還需要知道一些高性能運算的特徵,“大數據既是一個垂直的數量的‘多’,也是橫向的範圍的‘廣’。現在人們也在不斷升級硬件和軟件,以便更好地利用實時的數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機器學習的教育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如果一切都基於數據,一些倫理、法律問題也隨之發生,比如用別人的數據有沒有一個隱私的問題。”埃塞姆·阿培丁認爲,在學習數據時也應學會怎麼負責任地使用、如何更好地保護數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26日舉行的GMIC全球領袖峯會上,來自新能源汽車、家電、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的大咖紛紛分享了其對5G技術的觀點和看法。多位行業領袖均表示,人才和技術儲備將是最重要的企業競爭力,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4G時代具有優勢的企業,也有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要學會轉變思維,“跑得更快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才是5G時代建立企業優勢的核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華爲公司在全球高薪聘請“天才少年”的新聞引發了社會熱議。在GMIC全球領袖峯會下午舉行的圓桌論壇上,多位科技大咖紛紛表示,在5G時代下,人才會是一個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TCL電子CEO王成表示,對高端人才的爭奪,甚至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對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TCL在波蘭、武漢、成都等一些具有科技人才優勢的地方建立了科研機構,此外也和許多全球知名高校就發展中遇到的前瞻性的課題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門合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優必選COO王汝林則表示,優必選作爲一家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用七年時間就在行業裏形成一定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原因是注重人才的引進。“人工智能這個行業就是靠人才支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汽車行業將進入“數字定義車”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表示,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輪新的革命,5G時代更是加速了行業變革,打通了更多應用場景的業務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席忠民表示,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趨勢都與5G的發展密切相關。5G技術能夠引領智能汽車進入自動駕駛階段,使得車路協同成爲可能,能夠徹底地改變人類的出行模式,實現真正的共享出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席忠民認爲,未來的車將是數字化的車,即“用數字來定義汽車”:以模塊化單位和5G的車載技術爲核心對汽車進行迭代。現在,汽車的許多軟件迭代速度僅是以小時計,但到了5G時代,迭代速度將以分鐘、秒來計算,進入“以數字來定義車的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將是許多企業新的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G作爲一項具有深刻變革能力的技術,對於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利用好5G機遇來壯大自己,也是所有企業面臨的問題。對此,聯發科技副總遊人傑生動地闡述爲“個個有機會,人人沒把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遊人傑表示,面對新的技術,每個企業都一定要去積極擁抱新技術。面對手機行業連續三年負增長的現實,5G也將會被運用在如車聯網、智慧工程等其他領域中,“這將是許多企業新的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G對衆多行業具有“飛躍性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G相比於4G而言擁有着巨大的優勢,其“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也讓科技界格外看好5G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對此,王成表示,5G技術將會爲4K乃至8K的內容傳送書帶來非常好的手段。高清而豐富的內容,再配合攝像頭、麥克風等設備,將極大地擴展電視屏應用的場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G技術同樣將會爲機器人領域帶來深刻變革。王汝林表示,5G時代到來後,將會讓機器人技術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5G的發展將會爲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咖聲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信息技術會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們行爲和思考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星際迷航》的科幻小說迷。在那些衆多的科幻場景中,有一幕令我尤爲深刻。小說裏有一個通用語言翻譯器,人類可以通過它來與外星文明溝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天馬行空的科幻場景,如今正慢慢變成現實。五年前,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學習功能被用在了翻譯上,通過數據庫的積累解決許多複雜的問題,一夜之間推進了翻譯技術的發展。昨天我到中餐館點菜,拿手機對着菜單,翻譯軟件就能把菜單翻譯成英文,這種技術不僅能給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們帶來更便捷的交流體驗,同時也可能減少很多因交流困難產生的誤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讓人們更好地連接和溝通世界,但如果信息技術讓人們的時間愈發碎片化,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也會影響人們的行爲和思考方式,這是令我最爲擔憂的一件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學帶來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實際上是社會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技發展的同時,人們也在擔憂,是否會對人類的發展有潛在的威脅?從人類歷史來看,科學對人類的改變一直在發生,但也面臨科學倫理等問題,實際上科學帶來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不能把這些帶來的新問題歸罪於科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將科學技術比喻成發動機,人文社科比喻成方向盤和剎車,那麼車應該是社會,因此科學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需要人文、科學界和整個社會來共同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沒有核心技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無法定義5G節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榮耀總裁趙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企業要把創新當作抵禦疾風的“棉襖、盔甲、武器”。在如今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用全新的思維去贏得市場競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手機行業裏“配置等於品質,拼湊就是創新”的傳統思維還在盛行。企業要更加重視創新,“成功沒有捷徑,持續的科技創新、不斷地積累底牌纔是王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G是一個關係到數萬億,甚至數十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5G將構築一個全新的萬物互聯的世界,也是未來各行各業要追逐的風口。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是無法定義自己的5G節奏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論5G還是6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內容的創作是不變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匯桔網董事長謝旭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部分人認爲技術的更新會導致很多事物隨之而變化,然而在思考變的同時,也應當思考什麼是不變的,無論現在的5G,還是未來的6G、7G,內容的創作、人類創新創意的成果,這些層出不窮的趨勢和方向是不變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5G的發展,AI創業型公司、人工智能企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而未來知識產權會成爲整個人工智能行業與5G產業的核心壁壘之一,每個人都擁有IP(知識產權)資產,都應參與到IP資產的保護與運用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學技術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氣候變化問題的瓶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吉姆·李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學技術,並不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瓶頸。能夠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技術、新工具,我們其實都有了,真正的瓶頸是“政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各國政府必須要做出努力,同時,世界也需要全球範圍的政治領導力一起來做這件事。接下來的幾十年,人類要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槍匹馬地解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作爲一個世界公民,要共同承擔起關注環境問題的責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不但要修復我們造成的傷害,更需要預防未來可能帶來的災害。很多發達國家,有能力、有資源去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但是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氣候變化就將是一場滅頂之災。比如在孟加拉國,如果海平面繼續上升,那將有50%—70%的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全球可能會出現幾億的環境難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賈政、蘇贊、李天研、王楚涵、何穎思、鄧雨晨\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072577664745992
相關文章